王岩霞 (山东荣成市蜊江小学)
教师会带领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作业中、小测中、检测卷中的错题,就是最好的教材,非常个性化,有针对性,比市面上任何一本参考书都好,将所有不会的错题,盖住答案,重新做,若能很快写出,则是真的学会了。若放任错题不管,或只是“听懂”了,而没有去整理,则积累的“炸弹”就越来越多,早晚有一天会在考场上爆炸。
当下,计算机+互联网+人工智能与教育的密切融合,使得数学教学更加趋于精细化,随着自动解题机器人的出现(例如作业帮之类的软件),学生对教师的需求不仅限于知识的讲解,更加需要的是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数学教师必须要转变理念,想方设法地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发展。
“育人为本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诉求”。所以,“化错”不是简单地化“知识之错”,而是要“寻找到差错背后的正确方向”,要养成“积极的思维习惯及阳光的人生态度”。“化错”的过程,是在互动、在对话、在关注差错中促进儿童的身心成长。
分析教师层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数学教师每天面临着“备课→上课”和“批改→讲评”这两件大事。作业讲评,很多时候是老师自以为已经把错误分析得很透彻了,学生应该都明白且不会再犯错了,而学生却用实际行动告诉你——老师,你是一个人在唱独角戏。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究其本质是在作业讲评的过程中,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对错误的分析中,没有理解产生错误的原因和明确避免错误的方法。如此就产生了一个死循环:作业→批改→讲评→再作业……
分析学生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日常学习中,出错是正常的,但学生对待错误的态度和方法不同,学习效果差别很大。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对于化错的理解有偏差,缺少对错误的主动思考,习惯等待老师的讲解,不会对错题进行分类分析,或者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把错题整理出来。
1.教师层面
缺少对错题整理的重视以及方法指导,没有对学生错题的后续跟踪和指导,仅仅停留在整理的层面,练习课或复习课中没有设计针对错题的总结和反思的环节。
2.学生层面
错题整理流于形式。为了完成任务而整理,错题整理=堆积问题,不愿意主动思考。对于错题仅停留在改错上,缺少深度思考;不会对错题分类、分析。对知识的分类不清晰,对于错误产生的原因缺少分析。
教师应围绕“化错策略”多次进行研讨,从错题本的使用,到错题的分析,再到后续的化错教学,都要积极去寻找策略。
1.集错——依据学情,明确错题整理的方法
(1)谁集——老师和学生都要集。老师的错题本记录班级学生的共性问题,与同组教师及时进行教研、反思班级出现问题的深层原因,便于今后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学生的错题记录自己的每天作业、小测、检测卷中出现的错误。对于小学生而言,选题量一定不要多,要尽量具有代表性,类型尽量不要重复。
(2)怎么集——根据学情,个性整理。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不同,笔者带领学生先后尝试了多种错题的整理方式,有错题袋、活页型错题本、练习题型、直接使用卷子型、借用工具型、思维导图式。
活页型错题本和手机App 整理错题的效率较高。现在的错题本上面都有科学的区域划分,按照上面的格式来制作即可。活页本的优势,是可以插入一张空白页,重新再练习一次,已经掌握的题,及时从错题本中移除;活页错题本还有一个好处是可以把同一类型的错题写到一起。新授环节,可以按内容分类,使知识系统化。复习阶段,就可以按题型分类,化繁为简,集中目标,如按计算题、画图题等。
手机App 整理,借助工具能大大提高错题本的制作效率,比如:错题plus、橙果错题本等手机软件。可以用拍照录入,并自动标注知识点,还有举一反三同类题练习,强化练习该类题;多学科制作也能搞定,考前可以筛选打印复习。
2.析错——基于问题,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
(1)谁析——老师和学生都要分析。老师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学习基础、某一知识点的不足等,通过组内教研和学习,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学生则针对自己的错题进行反思,将错误归类,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
(2)怎么析。析错和改错是相辅相成的,通常学生都是在改错中,边分析边改错。针对错误,指导学生分析方法,将出现的错误进行归类,可分三类:“遗憾之错”“似非之错”“无为之错”。不同的错误原因,整理起来也是不同的,通常对于第一类错误,不鼓励学生整理,只需在错题旁边简要写下自己今后的注意事项即可,比如:审题要关注“是”“不是”;方程题要写“解”字,注意题目中单位的换算等。而第二类、第三类错误则需要重点关注,要求直接在错题本改错、析错,并引导学生深刻反思,为什么不会?被哪一个知识点卡住了?可以举一反三吗?此时,不仅要写下错误的原因,还要简单写下错题分析。
小学生刚接触“错题集”这一新鲜事物,可能出现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这需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同时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和鼓励,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态度。刚开始时要重质,整理的习题量可以少,但要及时检查。当学生已达到一定层次后,方可逐渐再提下一个要求。
3.化错——多元评价,保障化错实效性
(1)谁化——师化、互化、自化。化错就是转化错误,化错误为正确,更注重思维的发展、数学思想的凸显,这一环节通常是在讲评课上开展的。
课上,教师要组织学生观察错题、发表意见。有时候根据对学生的了解情况,还要估量学生的理解,组织好学生发言的顺序等。一般而言,在引导学生“化错”过程中,教师需要聚焦这样几个问题:错在哪里?为什么错?如何改正?有何建议?还可能产生怎样的错误?题目还会怎么变化?你在这个错误中学到了什么?
此外,需要借助教师的经验,在批阅过程以及学生反馈中看到的各式错误,在练习课上展现出来。如在思考“还可能产生怎样的错误”时,教师可以借此呈现的几种错例,在“题目还会怎么变化”上,引导学生深度思考。
(2)怎么化。转化错误,从分析班级共性问题开始,这是最有价值的一步。即让学生思考:从上述错误中,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的?化错,表面上化解了当前的错误,更深层次地需要化解学生心中的错误,化解后续学生可能发生的错误。如:借助班级钉钉群、朋友圈等及时进行优秀错题整理的展示,让学生欣赏的同时,借鉴成长;定期举行“纠错分享”“我是纠错王”“错题本漂流”等活动,让纠错变得有方法引领,借助错题创编故事,也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形式。
在班级实施化错策略后,效果非常明显,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进步。学生的深度思考、归纳总结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不再惧怕错误,有研究精神;学生对于数学学习更有兴趣了,班级整体数学成绩有很大的提升;学生掌握了化错策略。学生时代的错题,其实就像我们在未来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挫折,而对生活中的挫折也可以采用化错的策略来处理。
通过化错,对于学情的了解更充分,备课设计中,笔者直接把错误作为一种教学资源,从外在表现入手,深挖错误根源,将教学活动引向深入,对于课堂效率的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化错过程中,笔者学会了包容并且欣赏学生的差错,习惯站在儿童的立场思考问题,重过程轻结果,和学生一起悦纳自己和同学的差错。
化错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学生能“自化”,学生自己能从差错中找到正确的思路和方法。因为,一切教育的目的,都是让学生学会自己教育自己,其他人的帮助只是他自我教育的前奏。但愿化错能真正帮助到更多的学生,让他们正确面对错误、真正实现化错更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