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市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研究

2021-12-01 20:24:24苏凯梅邢永秀
乡村科技 2021年33期
关键词:贵港市融合农业

苏凯梅 邢永秀

(广西大学农学院,广西 贵港 530003)

党的十九大以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连续4 年,成为中央三农重要文件中关键内容之一。我国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背景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了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进化、引领发展的压舱石,也是不断构建完善农村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途径。目前,从国内外发展实践探索来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指以农业为基本依托,通过产业联动、产业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将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交流配置,使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旅游、教育以及其他服务业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得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紧密相连、协同发展,最终实现了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业产业范围扩展和农民增加收入[1]。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对农户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有效整合农村资源,规范农村企业现代化、规范化高质量经营,促进乡村振兴,从而汇聚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磅礴力量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贵港市带领群众紧跟国家政策,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导向,以稳中求进为进步总基调,以高度城镇化发展为着力点和落脚点,以培育农村特色产业为主要途径,促进农民就业,向乡村振兴总目标靠拢。

1 贵港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主要发展模式

经总结分析,贵港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可归纳整理为四种,虽做法表现各异,但目标相同。该地区主要根据国家政策部署,采取相应举措,打通传统农业中各生产流通领域的渠道堵点,提高传统农业中现代生产要素含量,实现本地农村产业转型升级,突破传统农业发展的痛点难点;同时,通过大力提升效益,降低经营成本,从而提高当地农民的就业率和收入,让农民对改革红利深刻可感可及。

1.1 农业内部产业整合型融合

农业内部产业整合型融合模式是指在农、林、牧、渔、旅各子行业之间建立内部有机的联系,通过有效的整合各类行业资源进行复合经营[2]。贵港市努力结合本地实际,推进农业内部产业整合型融合这种模式。比如,贵港市覃塘区樟木镇川山村、寺山村生猪循环产业核心示范区,在2016 年开展土地预流转工作,迎着政策的暖风,放手招商引来上市公司汉世伟食品有限公司洽谈投资。该示范区除了投资4 000多万元建设环保农牧种植项目外,还在规划示范中心使用99 hm2左右土地打造工厂化生猪养殖区,计划包括一个母猪场(年存栏至少2.9万头)和一个种猪培育场(年存栏至少4 万头)。该示范区建成后,年出栏猪仔至少7.8万头,种猪至少8.5万头,预计产值超8 亿元。该示范区利用养殖区的畜禽粪便发酵腐熟做成有机肥料,用于提供作物营养肥效,改善土壤质量,提高产品品质,种植金葵砂糖桔160 多hm2,优质牧草40 hm2,台湾四季红火龙果 13 hm2,“双高”糖料蔗 20 多 hm2[3],充分发挥了农业内部产业整合型融合模式优势,优化了企业发展模式,极大提高了当地农民就业率,增加了农民收入。

1.2 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

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模式是以农业为中心向前后延伸产业链,将农业生产原料、农产品加工、流通、销售、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通过利益联结机制链接起来,实现农业产加销服务的一体化发展。比如,平南县大新镇大棚蔬菜扶贫示范基地占地13 hm2,投资金额2 300 多万元,种植有茄瓜、辣椒、番茄等品种,延伸建设内容包括高端蔬菜大棚、联动棚、冷链、加工等,用于果蔬现代化种植、生产、加工、销售、售后服务,建立了一条龙服务体系,给附近贫困农户增加就业机会,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目前,贵港市还培育了桂平西山茶、金田淮山、东津细米、覃塘毛尖、木梓阿婆茶、大玉余甘果等一批先进的农产品生产企业[3],其应用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模式,实现良好发展。

1.3 功能拓展型融合

功能拓展型融合模式以农业为基础,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强化农业与旅游、休闲、康养、教育等产业融合。比如,覃塘区姚山村在加快农业发展的同时,注重挖掘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底蕴,以“荷美覃塘”国家AAAA 级景区创建为依托,打造以壮族民间民俗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将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精准嵌入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协同推进。

1.4 技术渗透型融合

技术渗透型融合模式是以现代农业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为基础,引入新兴产业以及生产性服务行业,带动传统农业,实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目前,“互联网+农业”的实施,为贵港市本地农村解决农产品销售难找寻快捷高效出路,让农民在享受大数据时代红利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技能,增加了收入,提高了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比如,港南区北一茶厂虽小有名气,但位于偏远的北一乡,远离城市,曾面临销路窄等问题。乘上大数据的列车,该企业勇于刀刃向内,自我变革,管理人员积极学习现代化信息技术,并对员工进行培训,用淘宝、抖音直播带货等方式,实现了高销量的梦想[4]。

2 贵港市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产业发展活力不足

主要体现在:第一,目前贵港农村存在土地流转改革不到位等问题,导致农业经营难以集聚化、规模化,直接影响了经营户的“钱袋子”。比如,广西贵港市华宇葛业有限公司种植基地位于大圩镇,基地种植面积受土地流转制度影响,比规划的小很多,影响了葛根等的产量。第二,贵港农产品缺乏创新、产供销一体化营销模式不完善等,导致农产品滞销严重。比如,覃塘区茶叶生产企业,几乎每家的生产经营模式都相同,同质化严重,降低了市场竞争力。第三,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所需等各种因素,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从乡村到城镇、从西部到东部,不断弱化农村农业劳动力,这不仅阻碍了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能力,更是影响了产业振兴总体目标的实现。

2.2 金融服务不到位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农村金融发展直接影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金融服务不到位主要体现在,目前贵港农村地区的金融信贷活动水平远低于城镇水平,一是“三农”资金供求渠道狭窄,矛盾突出。在贵港市,扎根农村的金融机构主要为农村信用社,其他银行如农业银行和农村邮政储蓄银行的贷款只局限于有一定规模和信誉的农业企业,但是仅仅依靠农信社是根本无法满足农民、农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的。因此,农村企业和农民的信贷要求不得不从“地下银行”高息拆借,民间借贷活动频繁,有的人为谋取暴利,对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民进行高利贷的发放。二是金融机构分布不均衡,农村金融服务出现“盲区”。随着乡镇的合并,广西农村信用社出于自身成本核算、安全防范等因素的考虑,撤掉了很多分社和代办点,部分村民和农村中小企业到最近的网点办业务,需要花掉半天的时间和30 元左右的车费。农村边远地区金融服务体系功能缺位等因素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日益突出。因此,金融网点收缩制约了基础性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

2.3 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部分农民缺乏环保意识,为了增加经济收入,大量种植桉树,使环境遭到了破坏,农村污染处理能力不足导致农业可利用资源量降低,影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第二,宽带网络、物流仓储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直接降低了有潜力的市场主体进驻农村的欲望[5]。;第三,在贵港本地,农村道路虽然已按“村村通”水泥路政策实行,但是部分道路质量不高,加上常年被大车碾压,对位于农村企业的原料和产品的运输造成了不便,降低了运输效率,制约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3 对策建议

3.1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创新驱动融合发展

经营主体是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灵魂。第一,强化顶层设计,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政策支持。要发展专项资金,切实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发展,做实做细现有扶持政策工作[6]。第二,推动土地流转,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拓展发展要素。政府须积极宣传国家支农和农村金融支持政策,调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参与积极性,提高群众的认知度,实现“让更少的农民种更多的地”,解决土地撂荒问题,实现就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第三,加强职业培训,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补脑”。人才技术、创新思维成为阻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大做强的两大制约因素。根据实际需要加强培训,强化人才科技支撑。第四,发挥龙头企业作用,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典型示范。龙头企业普遍具有思想走在时代前沿、技术支撑与时俱进、经营管理能力较强等特点,并有一定经济实力、产业发展基础,以及相对稳定的销售渠道和互联网销售基础。充分发挥他们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科技优势、市场优势,可以起到较好的带动和帮扶作用。第五,建立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指大力培育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形成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组织形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有利于有效地化解这些问题和新挑战,保障农业健康发展。

3.2 完善金融服务,加强财税支持

在贵港市,发展迟缓的农村金融市场和较大的资金需求缺口,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一个大瓶颈。中央一号文件曾提出,要建立健全适合农业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第一,加大农村金融供给主体,使更多资金流向农村。要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以服务“三农”为根本导向,引导银行增加对“三农”的信贷资金投放,防止弃乡进城和“去农化”倾向;要继续发挥农信社支农主力军的作用,以信用社为主体,以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为补充的金融覆盖县乡、行政村的“多位一体”农村金融服务网。同时,要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发挥金融机构“发动机”作用,使更多资金走向农村。第二,加大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创新力度,构建支农、惠农、便农的绿色通道。要增设简易服务网点,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对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山区和重点村设立简易服务网点,实行每月定时定点服务,为农民打开金融服务的方便之门;设立村级金融服务站,对地处山高谷深、人烟稀少的山村,可就地聘请村干部(或有诚信的商户)开展代办业务,安装转帐电话、POS 机,让偏远地区农户在家门口就能方便办理各类涉农补贴资金支取、转帐汇款、小额取款、刷卡缴费、账户余额查询等金融服务。从而不断扩大服务范围,以填补网点撤销后山区金融服务的空白,让更多的农民受惠;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快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金融服务品种在农村推广,为农民、农村企业融资和支付提供高效、快捷的服务。第三,农村金融机构要围绕农民“抵押担保难"和“贷款难”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创新信贷产品,降低贷款门槛、简化贷款程序、缩短贷款时间,以适应新农村发展的需要。[7]第四,积极发展乡村普惠金融。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与农村企业建立高度紧密合作的关系,综合运用奖励、补助、税收优惠等政策,推广产业链金融模式,加大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信贷支持。推进营销贷款试点,稳妥有序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

3.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公共服务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在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三产融合是经济发展的关键,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重大要素。第一,政府支持。国家应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下沉政策、资金和人才资源。第二,通过法律下乡、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宣传引导,强化农民维护基础设施,的意识和手段。第三,政府要出台相关硬性规定,有效规范本地农民种植林木的相关要求,减少桉树等对环境的污染,严厉打击污染环境行为,提高农村产业可利用的自然资源量,从而促进产业发展。第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立法,确保专项资金的使用安全;建立有效管理机制,跟踪管理维护、调查测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使用及维护情况,确保相关资金、政策产生应有效用。第五,设立“政策问诊室”。投入专项资金,组织专业技术人才,因地制宜,深入调研所负责辖区的自然资源情况、当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情况等,当企业有需要时能够为他们“把脉”,随时能够提供有利于企业融合发展的最佳“治疗方案”。

猜你喜欢
贵港市融合农业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11-16 13:13:50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墨韵书香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 06:16:36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贵港市志》审查验收会召开
——广西第二轮市县志全面完成审验任务
广西地方志(2020年3期)2020-12-01 01:43:51
《融合》
现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 07: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