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靖 梁宏 胡卫静 今 芝
(1.乌兰察布市种子管理站,内蒙古自治区 乌兰察布 012000;2.乌兰察布市土壤肥料站,内蒙古自治区 乌兰察布 012000)
众所周知,我国的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基础产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能够维持经济稳定,而且更是维持社会稳定的一大重要因素。尤其是在我国区域农业发展不均衡,整体生产水平不高的大背景下,如何能够更好地利用土壤化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成了诸多学者讨论的话题。
首先应当明确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土壤、肥料的重要意义,在了解其重要意义后便于我们分析现状、解决问题。因此,本文先对其重要意义进行了概述,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强调土壤、肥料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以农业环境和农业资源为依托的,只有稳定良好的农业环境和资源才能够使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并且越走越好。而农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土壤,它是诸多农业活动的载体,而肥料则为农业生产带来更好的助力,促进农作物健康、茁壮生长,从而提升农作物产量。因此,更加合理地利用土壤、科学地使用肥料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在我国现有的农业体系下,很多农田养田措施在落实时遇到较大的阻力,尤其是“控肥增效”理念很难在一些思想顽固的种植户心里生根发芽,特别是一些种植大户利用租赁的耕地,为了获得短期的经济利益,大量施用化肥、农药,这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的影响十分巨大。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地少人多、人均耕地面积不足,而我国又是农业大国,为了更好地提升以粮食为主的农作物产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就合理地利用土壤和科学使用肥料,有效提升农作物单产、生产高质量农产品。处理好土壤与肥料的关系,实际上也是解决好了土壤资源的健康利用问题,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些问题,农田地力、肥料利用率、土壤理化性状等将会持续不断下降,对于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所以科学地应用土地、合理地施肥是确保农业用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实现农业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健康发展、稳定发展的基石。
有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土壤的基础地力较之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下降明显,尤其是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效氮、速效钾等的土壤养分含量明显降低,包括缓冲能力在内的土壤物理性状也明显变差,这些土壤重要因素的下降无一不表明土壤自身整体质量已然是处于令人十分堪忧的状态。伴随着包括除草剂、杀菌剂、杀虫剂等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土壤质量逐渐下降,导致农田出现农药残留、有益微生物减少、土壤板结等问题,自然生态环境受到污染逐年加重。由于长期使用农药,害虫的抗药性不断增强,病虫害风险概率不断增加,使得我国农业发展面对的问题越来越严峻。
农业耕地整体环境欠佳主要体现在耕地退化严重、耕地污染严重、耕地流失频发等方面。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当前我国有三分之一的耕地受到来自水土流失的危害,有更多的农业耕地受到化学农药污染、工业污染的危害。尤其是在工业化进程大步迈进的时期,重金属污染、乡镇企业发展、城镇范围扩大、住房建设等都对农业耕地造成了很大影响,甚至已经到达耕地面积警戒线。这也就是说,一方面土壤自身整体质量下降,而另一方面还要受到来自外部的诸多污染、可使用的耕地面积急剧降低。
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农民在使用土地时未能做好可持续发展与经济效益的平衡。具体来说,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农民大量使用高含量化学肥料,较少使用有机肥、补充中微量元素,对于肥料利用率高的水溶肥、液体肥、微生物肥等新型肥料使用量更少,这样一来容易导致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有机质得不到补充、中微量元素缺失、肥料利用率低的问题。另一方面,虽然国家提倡“测土配方施肥”、“控肥增效”,一些新型农民不断诞生,施肥观念得到改变,但是这部分人只占少数,大部分农民习惯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很难做到测土配方施肥,不愿控制肥料的使用,害怕影响经济效益。除此之外,土壤肥料不合理利用还体现在地域差异上,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长江下游地区和城市郊区施肥量偏高,果树、蔬菜等附加值较高的园艺作物过量施肥现象比较普遍。这种差异性是制约我国农业整体控肥增效的重要因素。 不合理施肥、过量施肥不仅造成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也造成土壤板结、土壤酸化,还成为农业碳排放、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减少不合理的化肥投入,是转变农业生产发展方式、节能减排的现实需要,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安全至关重要。
有机肥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在提高土壤肥力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有显著效果。随着化肥工业的发展,化肥使用逐年增加,有机肥使用严重不足,导致“重化肥,轻有机肥”现象十分突出。
综上所述,一方面土壤、肥料合理利用对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土壤、肥料利用不合理的现象十分突出。这就要求我们广大从业者,能够积极主动探索,有意识地去改变不合理肥料利用现状。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实际工作经验,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具体建议,希望有助于提升我国土壤肥料的合理利用。
首先应当从意识层面上解决问题,需要加强宣传,促使人们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土壤和肥料的利用等相关意识有所提升。这样一来,在实际操作实践中才能够改变以往的一些陋习,真正达到合理利用土壤、科学使用肥料。除了提升人们的意识,另一方面国家还可以从法律法规层面上加以完善,使土壤、肥料利用有法可依有规可循。例如耕地保护相关法律就是很好的载体,国家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它更好的完善土壤肥料利用的有关规定,制定约束性的条款,对土壤、肥料使用提出硬性要求。
与现有常规的肥料相比,新型肥料有着十分明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肥料利用率高、使用量减少、环境污染率低、使用方便等方面。现有的新型肥料如微生物肥料、水溶性肥料、中(微)量元素肥料、含腐植酸(氨基酸)肥料、有机肥料等,应当加大推广力度,积极推动新型肥料的广泛应用,对传统施肥方式加以改进。
通过合理增施有机肥,一是促进土壤形成团粒结构,提高土壤保肥、保水、保温性能,改良土壤,提高耕地生产能力;二是有助于改善和优化作物营养条件,增强新陈代谢,刺激生长发育,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三是有利于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促进微生物对有机肥料的分解转化,改善土壤环境;四是有机无机配合施用,缓急相济,可显著提高化肥利用率。
受过度开垦、重用轻养、掠夺式经营和不合理耕作方式的影响,土壤障碍因素凸显。耕地基础地力对粮食产量贡献率逐年下降,耕地质量下降已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安全的突出短板。
加强耕地质量监测,防止水土流失和风蚀沙化、防止次生盐渍化、防止面源污染;提高耕地土壤基础肥力和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用投入品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耕地质量监测保护能力。建设长期定位监测点,对反映耕地质量的各项指标、作物墒情、旱情、苗情、灾情等内容开展全面监测,及时掌握耕地质量动态变化,适时调整土壤改良措施,从而达到实现农业用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总而言之,无论是从国家可持续发展策略还是从农业发展自身来看,对土壤、肥料利用的相关情况展开来进行研究讨论都有着深远意义。一方面,它能更好地指导实际农业生产,另一方面也是对土壤、肥料的深入研究。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当积极探索、总结,完善自身理论水平并将相关理论运用于农业生产实际当中,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一份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