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平
(河北省邯郸市种子管理站,河北 邯郸 056000)
智慧农业作为农业生产的高级阶段,就是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集新兴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为一体,依托部署在农业生产现场的环境温湿度、土壤水分、二氧化碳、图像等各种传感节点和无线通信网络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专家在线指导,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种养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是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途径。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每年提出发挥智慧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依托现有资源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加快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智慧气象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智慧农业已逐步进入快速发展期,发展智慧农业迫在眉睫。
近年来,随着我国推动农业现代化战略步伐不断加快,“互联网+”现代农业及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的推广应用已取得一定成效。
面向蔬菜大棚、畜牧养殖、定点屠宰和农业园区等农业生产需求,基于智能传感、无线传感网、通信、大规模数据处理与智能控制等技术开发,集环境参数在线采集、无线传输、数据处理、预警信息发布、决策支持、远程与自动控制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业物联网系统。农户可以通过手机、PDA、计算机等信息终端,实时获取农业环境、异常报警及环境预警等信息。实施中可以根据监测结果实时调整控制设备,实现“农业生产环节”的信息化及智能化管理,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总体水平。
推广使用该系统利用云计算的分布式存储与处理和ArcGIS 技术,将卫星遥感影像图及测土配方施肥属性数据库、空间数据库、施肥指标体系、制定施肥方案的因子与参数等大数据信息,进行分层安全存储、创建索引,形成快速处理测土配方施肥空间数据、属性数据、生产数据、市场数据等大数据的测土配方施肥决策与服务系统,实现土地资源信息毫秒级查询响应和图像展现,能为大规模、多终端的用户提供并发服务,减少了化肥使用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调研发现,各地农业农村部门主导,建设农业信息网站,整合涉农信息,统一发布。设立实用技术、市场供求、名优特产展示等农业栏目,根据农时季节及时发布相关农业技术信息和农产品供求信息。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企业及广大农民提供信息服务。有的地区还建设特色农业网站,为名优特色农产品生产销售和农民专业合作、农业企业了解市场行情提供网络信息支持。
有能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园区自建智能化生产系统或现代化网络信息平台。比如,目前市场上已开发推广成熟的一些大农场网络管理系统,实现养殖中的喂料、饮水、清粪、光照控制、环控等全智能化,达到了孵化、养殖、日常管理信息化。农产品批发市场依托产地优势,建设全国性农产品批发市场电子信息平台,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电子结算、电子监控、车辆管理、电子商务、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平台等服务系统,并在全国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设立信息采集点,发挥强大的信息传递和采集发布功能,为蔬菜经纪、农产品加工、种植大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提供网络营销渠道。
目前,涉农和从业人员对智慧农业的内涵还缺乏科学、系统、一致的认识,存在诸多缺失和不完善之处。
智慧农业涉及农业生产的全部产业链条,同时要求各产业链条良好衔接形成生产的大型闭合回路。要发展智慧农业,必然要由政府、社会全面布局,制定明晰的发展路线,分解智慧农业的各个环节,引导社会资本合理向智慧农业汇聚。
智慧农业的发展应该建立在健全的标准化体系基础上。这不仅需要健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而且支撑智慧农业的信息化产品、数据格式、通讯方式、服务模式、生产过程与各种业务管理协同等都需要标准化。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了一些标准,但与之配套的法规政策仍然缺失或缺乏实用性,所以急需各地结合区域农业生产实际,健全和完善相应法规政策,保证智慧农业的健康发展。
农业物联网前期资金投入大,农业生产周期长、总体效益偏低,成为农业物联网建设的重要障碍。当前,财政资金投入有限,金融机构对农业以及农业科技的信贷支持乏力。涉农金融机构在风险管控的硬约束下,贷款抵押品范围狭窄,贷款额度小。亟须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加大对智慧农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助推农业生产方式快速转变。
智慧农业发展的前提是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目前,我国土地流转规模化还需进一步引导,导致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市场竞争力低,而且农户实用技术掌握困难,设备使用维护成本高,项目实施监管难度大。
一是农业生产是智慧农业应用的关键领域,尤其是设施农业对传感器和无线网络传输及操作应用有更高的要求。农业领域精密度高、稳定性好、适应个性化需求的智能传感器及无线射频识别等感知设备的应用还存在一定差距。
一线涉农和直接从业人员对智慧农业的认识不足,不能对智慧农业的发展前景和趋势做出合理、乐观的预判。农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多为初中及以下,人员素质与智慧农业所要求的现代信息技术高度集成的生产方式不相匹配,培育高素质农业从业人员迫在眉睫。
智慧农业目前处于概念导入期和产业链逐步形成阶段,未来的发展既要有理论支撑和政策扶持,还要有顶层规划和具体可行的工作措施。
(1)培育共识,抢抓机遇。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认识到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转折点,智慧农业将改变数千年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经阶段。因此,社会各界一定要达成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的共识,牢牢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农业转型升级带来的强劲驱动力和“互联网+”现代农业战略机遇期,加快农业技术创新和深入推动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的融合。
(2)政府支持,重点突破。智慧农业具有一次性投入大、受益面广和公益性强等特点,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实施一批有重大影响的智慧农业应用示范工程和建设一批高规格的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同时,智慧农业发展要求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必须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强化智慧农业职业化人才培养,将职业农民培育纳入本地区教育培训发展规划,形成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3)规划引领,资源聚合。智慧农业发展必然经过一个培育、发展和成熟的过程,要规划先行,为智慧农业发展描绘发展蓝图,制定目标和路线图,打破智慧农业虽然发展多年但却各自为政所形成的资源、信息孤岛局面,将农业生产单位、物联网和系统集成企业、运营商和科研院所相关人才、知识科技等优势资源聚合互通,形成智慧农业发展一盘棋局面。
按照“抓基础建设,抓模式创新,抓政策支持,抓示范引领”的总体思路,实现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重构。
(1)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完善智慧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智慧农业发展战略研究和宏观指导,强化涉农部门联动机制,统筹协调相关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和电信企业等各方力量,结合区域实际,科学谋划,制定区域智慧农业发展战略规划,提出有区域特色、操作性强的规划和路径,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
(2)加强宣传和支持,建立政府引导主体发展机制。在智慧农业发展阶段,针对认识不一实际,加强宣传发展智慧农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推介智慧农业应用的成功经验和典型。加强智慧农业相关技术参数、生长模型和标准研究。协调引导金融部门和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力度,推动智慧农业产业链条扩大直接融资渠道,破解智慧农业融资难题。
(3)加快信息资源整合,建设农业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研发建设统一应用接口支撑引擎系统,在农业综合管理概念基础上,对种植、畜牧、渔业、农机、扶贫、农村社会管理等三农相关领域搭建起数据交换和协同工作的农业大数据资源库,延伸与拓展农业综合管理信息化的应用范围,实现三农综合工作的信息化管理,促进三农信息化部门之间业务流程协调有序开展。
(4)推广农业物联网技术,全面提升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应用物联网技术建立农田土壤污染防治长效机制;进一步发展农业精准服务体系,扩大现代化、智能化农机具数量,大力推广和建设水肥一体化智能控制系统,鼓励和支持传统温室大棚进行物联网技术的升级改造。同时,引导新建各类温室大棚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提升区域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
(5)努力培育现代化新农人。智慧农业是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尖端农业,须由较高文化素养的新农人操作实施。要立足实际,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方式,通过各类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远程教育、现场观摩学习、到大专院校深造等手段,加速提升在职农技人员的科技水平。着力挖掘涉农人力资源潜力,把在农村创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农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业主、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业龙头企业骨干和立志农村的复退军人等作为重点培育对象,加强智慧农业新技能的培训,把他们培育成能适应智慧农业发展的现代化新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