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教学中情感欣赏力的优化策略研究

2021-12-01 18:56:19江苏省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汤佳杰
小学教学研究 2021年17期
关键词:勃拉姆斯想象情感

江苏省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 汤佳杰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它感性、细腻,故而音乐学科的教学应当需要技巧的配合。而音乐教学中的欣赏,实则是通过欣赏教学不断告诉教师,学生的内心真实感受是什么。欣赏教学的全过程也应当是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外在到内心感受的变化历程。

一、遵从作品特征,点燃情感

任何事情的发展都不应违背其最本质的发展规律,音乐欣赏教学过程自然也不能违背音乐最本质的特征。在日常音乐教学中,许多教师为达到作品分析的最终目的而过分关注欣赏中理论知识的学习。这样的做法严重违背了音乐学科本身的特点。学生在欣赏过程中痛苦难熬,教师也会因教学中学生不配合、不参与而感觉教学过程困难重重。音乐欣赏教学只有从技能的学习转化为情感的共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

例如,以勃拉姆斯的《第四交响曲》为例,在导入环节,教师便可以作品被誉为“勃拉姆斯的自传”为引导线,以此促进学生对作品的深层次理解。作品被誉为“勃拉姆斯的自传”,其中一定包含着作者很深的情感,因此如果教师从作品的技巧创作角度去分析作品,学生无法理解音乐包含的情感。歌曲是勃拉姆斯一生的写照,每一段音符都是他的故事,每一个旋律都是他的内心独白。有的故事婉转,有的故事生动,仿佛勃拉姆斯的一生情感都在作品中折射出来,这样倾注作者大量心血的作品,若从情感层面去分析欣赏,可以得到不同的效果。

二、体会真实感知,激发想象

一般情况下,学生在音乐课堂中欣赏作品时产生的喜怒哀乐感知是在音乐情境下产生的一种心理情绪,是直接从现场声音当中获得的一种别样体验。这个体验是感性的。这样真实的感受,使得听众和作者之间架起了一座名叫“音乐”的桥梁,这座桥梁让两者的心灵产生碰撞,产生了感应火花。在“共情”的状态下,学生能借助作者的音乐作品有效作用于自己的学习生活之中,以此产生情感的想象。

例如,苏少版音乐六年级下册的《梦幻之风》,其中风的声音便是由音源采样工程师到大自然中采集而来,相比较其他电子合成的自然声音,现场采集的声音必定更真实。学生能通过真实认知到大自然带给人类的无价财富。潺潺的流水声、欢快的鸟鸣声、沙沙的树叶声,都是人类赋予我们的无价之宝,这些通过《梦幻之风》作品向学生诠释得淋漓尽致。由此,教师可以衍生到另外一位热爱大自然并喜爱用自然之声创作的著名作曲家谭盾。谭盾利用自然界或人类生活中常见的纸、水、石来获取新音源,创造出了一条独特的风格之路。在贴近生活的体会感知下,学生能在音乐中进行适当的创编活动,而这正是高年级音乐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课程目标之一。大自然就是一个素材丰富的音源资料库,采集身边的自然之声正是学生张开想象翅膀的最好方式。

高年级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借助大自然,我们鼓励他们“打开”一双善于聆听的耳朵,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收集素材后借助音频制作软件进行简单的加工剪辑,将自然的声音元素创作在乐曲合适的乐段位置,配合不同节奏、不同音效,协作完成属于自己的田园交响曲。

三、深挖作品背景,传递情感

每一首音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音乐作品的创作都包含了独特的故事。不去了解、深挖作品背后的故事,谈何情感?作为教师,如果没有了解到作者创作时的故事背景,那么将如何传递给学生真正的情感呢?

例如,在欣赏苏少版音乐五年级的《蓝色多瑙河》时,笔者曾尝试让学生自主去体验歌曲中的情感,可是学生一头雾水,不知从何入手,更别谈理解作品背后传递的风格特点了。因此,不论是中国歌曲还是西方音乐,作品整体传递的风格特点是学生最难把握的。学生通过大量欣赏作品,才能对风格特点有进一步的熟悉,进而引发一连串的联系。作者的生平故事便很好地为对其风格特点的掌握指明了一个方向。经过一个学期的介绍以及感悟性提问,学生对于歌曲风格的感悟有了一定的自我见解。这是因为在较长时间的训练中,他们已经慢慢提升了欣赏水平,有很多学生拿到一个新的作品便尝试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甚至在听到作品时就开始主动想象,似乎要根据想象猜透作者的心思一样。这便是学生欣赏能力得到提升的直接体现。有了内驱力,便能更靠近作者的内心,更能倾听到作者的情感,以此达成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的目的。

四、真切实践感知,达成认知理解

当你听到歌曲《风吹麦浪》,你脑海里是否会立刻出现金色海洋般的麦田?一阵微风吹来,远看,一望无际的金黄麦田像浪花一样此起彼伏,像一片金色的海洋。如果一个学生他从没亲眼见到和抚摸过麦子,他要怎样展开他的想象呢?而见过的人们甚至能感受到抚摸麦穗时麦芒划过手指的触感,仿佛闻到泥土混杂着麦香特有的气味。音乐最终是听觉的艺术,无端且毫无根据的猜想完全不能真正实现有效欣赏,适当在真实的实际场景中实践,才能让联想产生的情感真实作用在作品身上。实践产生的真实感受,能直接有效地帮助学生对作品达成情感认知上的理解,这比教师绞尽脑汁地变换教学方式来得更有成效。

例如,苏少版音乐五年级上册欣赏曲目《田园交响曲》,在欣赏贝多芬创作的交响曲时,学生很难在繁复的旋律中产生情感理解。如果学生在田野间奔跑过,在麦穗上打滚过,在泥巴地嬉闹过,相信这样的经历能让他们更真实地体会到《田园交响曲》想要向我们传达的情感,达成情感的真正理解。

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在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只有教师心中有阳光,才能将余晖照耀在孩子们的身上,让他们感知到音乐阳光的温暖,让他们体会到音乐情感的美妙,让他们领悟到音乐欣赏的魅力。”

具体的作品要通过教师的正确引领使学生感悟作品的真情实感,才能让学生体会到作品中散发出的情感魅力。

猜你喜欢
勃拉姆斯想象情感
快乐的想象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著名的勃拉姆斯摇篮曲 教学设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失落的情感
北极光(2019年12期)2020-01-18 06:22:10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中国化妆品(2018年6期)2018-07-09 03:12:42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读者(2017年15期)2017-07-14 19:59:34
伟大的音乐家勃拉姆斯
启蒙(3-7岁)(2016年9期)2016-02-28 12:2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