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儿童劳动的教育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向

2021-12-01 18:56江苏省连云港市新城实验小学
小学教学研究 2021年17期
关键词:劳动评价课程

江苏省连云港市新城实验小学 冯 莉

一、当下儿童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一)劳动与树德的对立

在劳动教育中,你是否感到似曾相识:小张同学,你今天上语文课时讲话,罚你打扫卫生一个星期。好像打扫卫生成了个别教师惩罚学生的一种方式,不经意间,使得学生对劳动产生“反感”“厌恶”的心理,把劳动与坏孩子的“恶性”相挂钩,形成只要你犯错误就去打扫卫生的意识,无形之中影响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态度。

(二)劳动与增智的割裂

劳动教育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更不能与增智割裂。笔者所在的学校,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开设校内社团,扩大劳动教育的外延,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种瓜、种豆乐趣多》时,学校利用空地进行栽种辣椒、花生等,通过对所栽种的植物角进行跟踪观察(从开垦土地到播种浇水、拔草除虫直至收获),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让劳动不再枯燥无味。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知道花生的果实长在根上,玉米的果实结在茎上……一系列的劳动,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强化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增长了学生的劳动智慧,提升了学生的劳动能力。

二、当下儿童劳动教育的价值分析

(一)概念解读

1.劳动教育的内涵

课程标准对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定位是:“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开展劳动与技术课程是实施劳动与技术教育,实现劳动与技术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

2.儿童劳动教育的意义

劳动分为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两种。一般意义上的劳动指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不是简单地就某种技术学某种技术,而是以完成某件作品、开展某个项目设计、从事某项体力劳动的形式展开。劳动与技术课程强调学生应通过现实的操作,获得直接的体验。

(二)儿童劳动教育的价值分析

劳动与技术课程要充分利用有益资源,调动教育因素,发挥教育的广泛性和有效性,从而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益美的目的。

1.树德

在现代生活中,由于社会分工不同,人们从事着不同的劳动,教师应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进行渗透,如:热爱劳动、珍惜粮食,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积极向上、勤思好学,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等等。

2.增智

劳动与技术课程基于“做中学”和“学中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基本技能与态度的习得是以学生的个体经验和亲身实践为基础的,学生必须通过直接经验获得熟练的劳动与技术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情感体验。

3.强体

在具体的劳动教育实践过程中,需要“身体力行”的教育,学生的劳动离不开“脖颈”以上的大脑和“脖颈”以下的身体,通过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开展,锻炼学生身体的协调性,适当的劳动可以强身健体,可以更好地促进脑、身体相结合。

4.育美

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实施,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培养了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当下儿童劳动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建立完善课程体系,调控以劳树德的价值取向

1.开展劳动主题教育,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一、二年级开展劳动与职业准备的启蒙教育,使学生对家务劳动、校园劳动和公益劳动等有所了解,如我们爱劳动、系鞋带等;三年级侧重手工制作中的实践功效,如自制信封、抽拉式课程表等;四至六年级侧重基本的技术对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如自制收纳盒、吉祥结等。

2.校内校外活动相融合,拓展学习空间

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校内外活动,引导学生开展“我爱劳动”“文明校园活动”“社区公益劳动”等活动,树立良好的劳动服务意识,增强学校德育活动实效。比如:定期组织学生去养老院,帮助孤寡老人做事;端午节时和社区工作人员包粽子……

(二)促进学科素养的形成,探寻以劳增智的价值取向

劳动与技术课程学科素养主要包括劳动素养、技术意识等。

1.劳动素养:借助劳动体验提升劳动技能

学生通过劳动与技术学习,体会到劳动的不容易,学会分享劳动成果,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同时吸收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

如教学《我们爱劳动》时,教师开展:“拼一拼,贴一贴”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感知“劳动”。树立“劳动光荣”的意识,引导学生加入劳动中来,从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通过开展简单的调查与实践,引导学生热爱劳动、热爱思考、手脑并用,提升自身的智力和能力。

2.技术意识:借助综合学科拓宽视野

在教学三年级下册《高铁列车模型》时,让学生自主学习制作步骤,在剪切、折叠、粘贴的基础上加大难度,尤其是面对车身这样一个较为封闭的结构,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粘贴技巧。

实践体验以操作为主,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高铁列车的外形设计,通过对比引出简单的仿生学原理及流线型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意识,拓宽视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关注劳动教育的主体性,重建以劳强体的价值取向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目标的统整,充分利用劳动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发展。

1.以学生为主体,搭建以劳强体的桥梁

在教学四年级上册《我是家庭小主人》时,笔者安排学生利用双休日,对自己的家进行大改造,拍成小视频或图片,然后交流展示,学生兴趣大增,个个都将自己收拾家庭的图片或视频亮出来,有的上网查询如何洗茶具,有的学习如何洗衣服……

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劳动兴趣,锻炼了学生的体魄。通过本次活动,学生明白,劳动能增强体能,它不仅仅使生活能力得到提升,而且使意志品质得到磨炼。

2.善于引导小组合作,搭建以劳强体的平台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也。”这就要求学生要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扫地拖地》时,教师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快速地完成大扫除?学生迅速地进行小组讨论,说出分工方式:扫地→擦玻璃→拖地→排桌子→摆放工具。学生在讨论中明白合作的重要性,教师同时表扬不怕苦、不怕脏的学生,鼓励学生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此外,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劳动与技术学习的主人。

(四)开展多元评价,渗透以劳育美的价值取向

劳动与技术的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评价既是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内容,又是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实施手段。

1.评价主体多元化,优化审美主体

评价主体可以是学生自己,也可以是小组成员、家长、教师等。打破以往教师单一评价的方式,避免教师评价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小组成员互评,是评价的一种主要形式。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手电筒》时,学生完成作品后,笔者让小组成员互评,可以夸夸自己喜欢的作品美在哪里,也可以就某一问题提出改进方法。

2.评价内容多元化,改善审美模式

劳动与技术课程既要关注学生技术学习与技术操作的结果,又要关注学生在信息工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习得,又要关注学生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态度与情感。如教学《缝沙包》时,教师除了结合教材中的“态度认真”“针法正确”“装沙适量”“外观美观”等方面引导学生评价,还引导学生从材料准备、团结协作、创新设计等方面综合评价,引领学生就积极性、自主性、合作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实施起步比较晚,任重道远。只要我们牢固树立劳动与技术课程理念,遵循“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思路,巧妙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打破传统教学方式,挖掘利用教材延伸资源,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环节,注重技术思维训练,合理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恰当地“放手”,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于学生,就能真正培养出高素质和创新型人才。

猜你喜欢
劳动评价课程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热爱劳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