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平平 (江苏南通中学附属实验学校)
习近平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高水平的人才培养系统”,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以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些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坚守与继承,也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丰富了党的教育方针,对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根本遵循。
劳动教育,是以劳动实践为载体的教育形式,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养成良好的劳动素养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劳动教育必须回应时代变革的需求,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出发。新时代劳动教育具备以下特征:
1.融通性。劳动教育有机渗透在其他“诸育”中。通过劳动,达到在劳力上劳心的效果,实现道德的提升、智慧的增长、体质的强健、美感的涵养,这应该是劳动教育的真正内涵。在劳动过程中,学生能够体会到劳动的辛苦或快乐,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培养劳动习惯,培育公共服务意识、奉献精神,劳动教育丰富了德育的内涵;加强劳动教育有助于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从书本的学习到书本以外的学习,劳动教育有益智之功能;劳动教育拓宽了体育的形式,在参与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强身健体,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热爱劳动是一种美好的品质,在劳动过程中成功的体验能收获精神上的满足,劳动中人与人的配合,能够使人感受到合作的意义,感受交往的美好,所以劳动教育也是创造美的体现。
2.实践性。传统的教学,以学科知识的获得为主要目标,新时代劳动教育除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外,还包括了劳动技能、劳动意识、劳动价值观的培养,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很显然都不是静态知识的获得,需要让学生在真实的劳动实践中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砺意志,去感知、体验和生成,所以劳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实践形态的教育。
3.开放性。劳动教育的开放性既体现在学习内容的开发性,不仅是书本知识的学习,也包括了劳动实践和体验,同时开放性也体现在学习途径的开放性,学校内部的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能给予学生的体验是有限的,所以劳动教育不仅仅存在于校园的有限空间内,广阔的校外空间和场域,如实践基地、社区才是劳动教育的大课堂和大舞台,开放的社会资源,劳动实践的新形态、新方式更能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热情,给予学生丰富的劳动实践体验。
4.自主性。当今社会,物质条件上的富足,学习压力上的增大,导致很多学生只关注学习成绩,缺乏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淡化或轻视劳动实践,不珍惜劳动成果,不会劳动。劳动教育是“五育”并举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劳动教育应重视学生的自主体验,知行合一,行胜于言,在亲自体验中才能提高劳动技能,丰富劳动情感,增强创新意识,进而树立起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目标,实现劳动教育的价值和使命。
1.劳动即生活。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其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三个内涵极其丰富的命题: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由此可知,连接生活与教育的纽带是“做”、活动,对学生而言,做或行动即为劳动教育。纵观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不难发现,劳动教育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是其生活教育理论的基石与核心。亚里士多德说:“在所有人类的实践活动中,与神的沉思最为接近的那种活动,也就有最大的能力获得幸福。”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要靠劳动来创造,一个学生即使成绩一般,不一定都能成为科学、教育家等,但在未来也能够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具备满足生存发展的基本劳动技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幸福。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劳动过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2.劳动即成长。劳动是一个人展示自我、实现人生成长的途径。首先,促使学生学会独立。劳动可以帮助学生摆脱父母的庇护,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其次,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劳动作为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沟通的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懂得包容甚至是唤醒感恩意识;最后,能够有效磨砺意志。在劳动实践中,常常会伴随着各种考验,遭遇挫折,在反复的实践、尝试中,能够培养耐挫力,增强生命的韧性。当教育回归到实际的劳动实践上,学生的成长也就与劳动教育产生了积极链接。
3.劳动促创新。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主张教育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反对死读书,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独立工作能力,强调“行是知之始”,培养学生“行动能力”“生活能力”“创造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创新、创造成为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通过劳动教育,可以手脑并用,在“力行”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可以打破固化的思维模式,唤醒学生创新意识。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把抽象思维跟双手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发这些区域积极活跃起来。如果没有这种结合,那么大脑的这些区域就处于沉睡状态。”因此,创新意识来源于在劳动实践中的思考与创想。
1.建立课程体系,强化支撑点。科学系统地开展劳动教育,离不开课程的支撑。学校应从课程入手,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课表,构建以“综合性劳动知识、实践性劳动技能和情感性劳动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劳动实践课程体系。加强劳动教育在其他学科中的渗透,要积极推动非劳动教育课程与劳动教育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也能体味到劳动的意蕴,如在思想品德课、语文课中可进行劳动精神与价值的探讨;在物化生等学科中,通过实验操作的训练,加强劳动技能、动手能力的锻炼等。同时在智慧教学的大背景下,融合大数据和云计算服务,进行STEM 课程体系的构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劳动能力。
2.重视实践体验,强化增长点。劳动课程的落地,才是劳动育人的价值所在。为了让学生都“爱上劳动”,并“学会劳动”,学校可针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设置不同的劳动岗位,如卫生服务岗位、设施维护岗位、环境管理岗位等,明确各个劳动岗位的具体责任和职责宣言,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他人的事情帮着做,集体的事情争着做”的校园风尚。大力拓展学生劳动实践基地与场所,在校内外组织各种类型的劳动实践活动,利用学雷锋周、重阳节等节日,组织学生开展公益劳动,走进社区、实践基地等开展活动,如楼道美容师的角色体验,进行垃圾分类的宣传,开展职业体验、实训操作,举行烹饪比赛、陶艺制作等活动,通过参加这样的活动,培养学生匠心精神和进取精神,真实体验到劳动的“苦”与“乐”,提升综合素养。
3.融通家校联系,强化沟通点。学校应该加强家校合作,注意家庭劳动与学校劳动的衔接,激发学生在家劳动的积极性。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家长讲堂,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等方式,提高家长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同时,崇尚劳动、勤劳质朴的好家风对孩子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也可以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把校内劳动和家庭劳动有机结合,和家长共同开发劳动课程,布置一定的劳动任务,可以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完成,切实做好孩子在家庭中的劳动教育,如在疫情期间的居家学习中,父母和孩子一起制定家务清单,开展厨艺“show”“今天我当家”“我的房间我整理”等活动,家长做好示范,保持耐心,多鼓励,进行针对具体事项的赞美,让孩子意识到家务劳动是对家人爱的一种表达,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感受劳动的乐趣。同时形成对抗疫一线劳动者的“礼赞”情感与对劳动成果的神圣感和爱惜心,保证劳动教育的完整性。
4.完善评价机制,强化生长点。随着学校评价改革的深入开展,劳动教育作为学校中的课程也应该不断地完善评价机制,通过多元、有效的评价手段调动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首先,注重评价方式的综合化,劳动教育更多关注学生对劳动意义的理解以及在劳动过程中习得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其次,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将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家长老师的评价相结合,使学生在自我反思、他人点评、相互比对的基础上充分了解自己、完善自我。最后,建立成长档案袋,将日常劳动表现记入成长档案袋,纳入综合素质测评,提高劳动素养的评价权重,作为学生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总之,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学校应该通过有效的劳动教育,实现全面育人,帮助学生在未来社会中更好地成长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