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小兰 李 敏
(甘肃省庆阳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甘肃 庆阳 745000)
现阶段,我国经过实施一系列有效改革,农村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在此形势下,严峻的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暴露出来,让农村人口的生产,生活受到非常大的影响。为了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使农村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得到改善,就需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监测力度,对我国农村现有的生态环境进行改善,有效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促进我国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由此可见,展开农村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力度,能够以坚实的基础助力农村生态的良好发展。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极快,农业生产力较之前相比提高十分明显,在此过程中,诸如残留的农膜、秸秆作物、污水等也开始较多的出现在我国农业生产中。若不能合理处理这些污染物,仍采用传统的方式展开堆肥,即将家禽粪便随意堆放在村口和住所周围,不仅会影响村子的整体形象和环境,同时也会污染农村的生态环境。与此同时,另一个常见现象,便是对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导致土地流失掉诸多有机物,降低土地吸肥能力以及导致土壤结板等。还会出现盐碱地,土壤中的盐酸渗入地下,对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威胁人体健康。此外,农民在生产、生活中所燃烧的一些废弃物产生的气体也会对大气造成污染,进而污染农村生态环境[1]。
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农村生态环境工作予以治理时,农村生态环境监测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其可以让农村生态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以及保护,最大程度的提升农村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农村生态环境监测主要包括例行监测、监视性监测、特种目的监测以及研究性监测四项内容[2]。在实施这些工作的过程中,往往由于不同的监测对象而有不同的监测内容。拿例行监测来说,其目的就是有效掌握农村环境容量数据,积累历史资料,同时提供科学方法以及基础数据,进而引导农村环境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而监视性监测则主要是为了对农村生态环境重点变化予以随时掌握,弄清楚农村环境污染负荷特征,以确保相关法规、规划以及综合治理措施的制定有据可循;研究性监测的主要是为了研究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和修复等,并监测农村污染物排放、污染物种类和变化、环境污染受体变化对环境的影响结果等。上述四项监测工作在农村环境监测过程中相互补充、一同开展,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若要对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予以有效监测,首先需要对一定的监测项目进行选择,同时此项目必须具有可操作性、针对性、灵活性和代表性的特点[3]。换言之,我们应严格选择环境指标,应具有代表性,可以将农民的身体健康以及生产生活状况反映出来,并考察环境对动植物生长的影响。我们不能毫无根据的就对监测项目做出选择,其必须立足于农村的环境高质量而展开,既可以体现农村产品所处的地理环境质量,同时还能够对农村的环境状况做出最真实的反映。值得注意的是,因为农村的条件不好、水电供应情况较差、交通不便,由此便加大了农村环境监测的难度,要求易监测的评价指标与易操作的监测指标应同时具备。
因为人民群众缺乏较强的环保意识,所以各级人民政府应在环境保护宣传工作方面予以不断加强,帮助人们深刻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树立环保观念,促进环保意识的增强,从而创设一个干净、整洁、优美的生存环境。首先,可积极开展环保宣传教育,形式不必拘泥于一种,以促进群众环保意识增强;其次,可以借助居委会开展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技能培训活动,增强群众的环保能力;最后,积极聆听群众的建议和意见,对群众的权利予以维护。各级政府需把环境信息公开,明确各自的职责,使群众充分了解环境,有机会发表意见,大力支持各项宣传活动的顺利开展[4]。
对完善的环境监测质量保护体系进行制定,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自身的岗位职责和监测工作范围予以明确,同时根据国家制定的环境工作规范和标准开展监测工作。工作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素养,同时促进环境监测整个工作流程质量的有效提高,包括方案设计、数据监测、样品收集和出具监测报告。有效的监督管理可以使工程环境保护工作切实按照相关规定高效开展,立足于当地环境保护情况,对科学合理的环境监测网点进行设置,借助相应的科学监测技术进行规范,同时保证设备和人员配置的合理性。应注意,农村环境监测工作较为特殊,尽管从大范围来说,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只有空气环境和水环境等几种监测类型,但农村地理环境复杂性较强,土地类型多种多样,所以在对监测点位置进行设置方面,需要立足于大局进行综合考虑,将重点监测位置突显出来。
通过将环境保护和环境监测结合起来,可以尽可能防止我国农村环境受污染程度。政府应从资金方面大力支持环境监测工作,地方财政把较多的资金投入到农村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中。在充分配备环境监测基础设施的前提下,环境监测部门可购买一些先进、科学的硬件、软件设施(检测系统等)以及检测设备仪器。为了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相同,更好地共享环境监测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就需把计算机技术云端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技术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创建网络监测科技平台,以增强监测能力,提高监测工作准确性与工作效率。另外,可从发达国家积极引进好的监测技术和先进设备,在环境监测中加入对辐射、水源、大气和土壤的监测。也可以积极联系环境监测部门、研究院校和政府部门,加大合作力度,构建长时期合作机制,为及时引进先进监测技术提供方便,促进科学技术转化率提高。
通过大部分农村生态环境监测结果证实,生态环境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分别是地下饮用水和地表水。其中土壤和环境空气并未有较大问题。对此,就要选择典型的村庄开展农村环境监测工作,特别是监测好指定环境的质量。针对农村环境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实施重点监测,把对地表水、饮用水和土壤污染的监测纳入重点监测内容。针对食品安全问题、面源污染问题、畜禽养殖污染、地下水污染,借助政府和地方科研的大力合作,展开深入研讨,将例行监测工作的相关内容显著减少[5]。农村生态环境监测的工作,如果缺少充足的资金,也要合理构建自动监测站。可选择对农村环境自动环境站进行建设,使实验数据的实效性得到保证,促进农村环境监测质量全面提高。
首先,结合常规监测和重点监测。从现阶段来看,农村环境监测工作还是存在诸多问题,如监测频率高低不同、监测指标不清晰、监测内容不明确等。这些问题导致监测工作和常态化目标相差甚远。对此,农村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迫在眉睫,且更应把监测的重点放在化肥农药引发的农业污染、规模化养殖导致的疫病危险等一些有关经济社会发展与农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环节上。其次,结合被动监测和主动监测。现阶段,农村环境问题并未受到监测负责部门的高度重视,农村环境监测工作形式化现象严重。而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加快,便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给环境监测工作,要求其必须由被动开展监测工作转变为主动开展监测工作,以满足农民群众的现实需求,让环境问题得到有效监控。最后,结合独立监测和联合监测。现阶段,主要负责农村环境监测工作的部门有农业和环保等部门,这些部门在开展农村环境监测工作的过程中,互不干涉,各自为政,并未第一时间发布信息、监测成果不多、农村群众提出诉求的渠道狭窄。对此,就需要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联合工作的重要性,加强监测工作,将监测层面拓宽,共享资源,有机结合独立、联合监测。
在开展农村环境监测的过程中,需要所有技术人员一同努力,因此,要有效建设环境监测队伍[6]。环境监测站应将人员编制数量合理增多,立足于业务的需要,遵循按岗设编、按需设岗的基本原则,保证人才结构可以使实际工作需要得到满足。除此之外,农村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还要将与农村发展现状相符的人才塑造方式研究出来。运用多样化的人才塑造形式,培养出与环境监测领域相符的优秀技术人才,同时加大专业人员的引进力度,让其到现场进行指导和传授经验,着重培训技术骨干和业务人员,使之具备更强的业务能力,让农村生态监测团队可以持续、稳定发展。
现阶段,国家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建设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而这些均要求加大农村生态环境监测力度。此项工作具有重大意义,其可以为农村生态环境的监测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确保农村环境保护措施的制定有据可循。现阶段,我国应对科学合理的监测指标和有效手段进行确立,同时确保这些措施适应我国农村特点,不断改善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为我国农村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