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民族地区新型经营主体对三产融合的影响研究

2021-12-01 15:12:19付长余
农村实用技术 2021年6期
关键词:云南省少数民族农产品

王 蕾 付长余

(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1 研究背景

2015年,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在全国确定了137个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其中云南省共有5个,并列全国第四,发展潜力巨大。分别是陆良县、弥勒市、澄江县、祥云县、腾冲市。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也相继出台了《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2020年1月,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发布了第二批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单;截至2020年11月,全省共247个村寨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目前云南经济发展处于新常态发展阶段,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发展能够有效促进云南一二三产业融合,更好地践行乡村振兴战略。

2019年,云南全省共有2.95万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产业扶贫,带动有产业发展条件的贫困户165.71万户,主体带动率97.54%。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是积极适应经济发展,弥补农业发展缺陷,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 这也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加速“三产业”深度融合的重要措施。

2 云南省民族地区新型经营主体的主要模式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指通过新业务主体的驱动,不同产业或产业的结合和集聚,资本、技术、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等服务业的有机结合,从而使农村一二三产业紧密相连、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范围的扩大,带动农户增收。

目前我国新型经营主体主要有四种类型: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市场和农民相连,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直接关系到农民收入增加、农村和谐稳定、农村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有利于云南民族地区有效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少数民族地区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以下是云南省民族地区新型经营主体的典型模式及案例:

2.1 立足云南民族特色农产品,与新型经营主体结合

将云南少数民族特色农产品与新型经营主体有机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农产品品牌是消费者决定购买与否的重要参考。农产品区域品牌具有质地识别、地理标志、印象隔离等特点,使云南民族地区特色农产品品牌避免了其他国际知名品牌的影响。同时,民族地区的区域品牌具有很强的推广力,可以通过原生态、民族性、奇特性等一系列特征,推广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通过使用其区域品牌、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整合各种特色农产品资源,实现品牌和产品的打包销售,进一步扩大其的销售和管理渠道,并形成连锁效应,即通过使用一系列的品牌标志,如为职业农民,家庭农场,合作社和农业企业提供统一商标,从而为提高农业质量,提高云南民族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销售额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如云南元江羊街乡,位于滇中南的哀牢山区域,离县城46公里,是典型的少数民族山区,被评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羊街乡通过举办“库扎扎民俗文化旅游节”、 哈尼“十月狂欢年”暨棕扇舞民俗文化旅游节、“云海梯田杯”山地自行车赛等系列活动,吸引了八方游客,促进了农家乐、农家客栈、饮食等发展,同时,带动了羊街乡农特产品的流通。通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产业,形成了一产发展山区特色农业、二产发展农产品加工、三产发展乡村旅游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

2.2 鼓励线上线下直销相结合,引进“互联网+”模式

云南作为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有着丰富而独特的自然景观、自然资源、文化和在此基础上创造的各种民族产品。因此,云南省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具有明显的区域优势。特别是随着“直播带货”模式的到来,将进一步为特色优质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通过“直播+农业”、“农产品电子商务综合平台”和地方特色的直播带货,淘宝商城旗舰店,京东自营店及其他各类形式,在更大程度上,民族地区的优质特色农产品将被推动到全国甚至国际市场。

积极推进“农产品和超市对接”,促进农产品进超市进程,鼓励和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依托场内加工配送中心、生产配送中心和田头市场,进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产销一体化经营。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模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获得“跨界红利”。

2.3 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旅行社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重要市场渠道

云南的民族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丰富的发展资源。通过一系列的商业组合模式,如“旅行社+龙头企业+基地”,“旅行社+龙头企业+合作社”、“旅行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依靠各种文化资源,如少数民族饮食,服装等特色文化,在景区周边培育具有旅游性质的合作基地和农业企业或家庭农场,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衣食住行深度参与式体验项目。同时,游客可以体验具有民族特色的农业文化,品尝具有民族特色的食物,住有民族特色的房子,参观民族歌舞表演,深度体验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

如位于云南省保山市的芒宽彝族傣族乡,作为一个拥有21种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比例64%的乡镇,在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背景下,芒宽乡奠定了厚重的民族文化基础。将“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大力做优一产,依托芒宽乡冷链物流交易中心做强二产,芒宽乡在现代农业观光园建设中,在实现规模化种植的柑橘、荔枝、咖啡水果基地里,进一步打造以“采摘体验、农家休闲、旅游康养”为一体的现代观光农业,将一二三产业高度有机融合起来,实现了一体化发展。通过昆明中青国际旅行社、保山市峡谷风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等渠道,大力开展基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旅游业发展,从而促进当地三产融合。

2.4 现代农业庄园、产业园区建设

重点发展城市休闲农业和现代农业庄园,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和乡村社区融为一体。坚持工业化理念来经营农业,围绕现代农业主体功能区,规划建设一批具有鲜明的产业特色,集生产加工、营销物流、技术研发、示范服务等,要素高度聚集、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经济效益显著、强大辐射驱动力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积极鼓励和引导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以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入园创业创新,发展多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陆良县是云南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之一,有彝族、白族等少数民族分布。“陆良·华农庄园”带领农户调结构促增收。陆良县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二、三产业发展,有效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促进现代农业与新型工业、旅游文化等产业全面发展。“陆良·华农庄园”正在建设生态农业园、欧亚风情园、中老年休闲度假公园、青少年农业生产体验区、中老年休闲养生区等,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观光农业、旅游文化、保健养生以及其他行业融会贯通起来,各显其长。

3 云南省民族地区新型经营主体存在问题及提升途径

3.1 云南省民族地区新型经营主体存在问题

(1)民族特色渗透性不强。在少数民族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运营时,未能更深入地将民族特色文化和习俗融入其经营的产品和服务中,未能结合当地自然景观、环境条件和生态资源创建独特的商业项目。

(2)利益联合机制不够健全。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产业联动机制不够完善,农户积极性不高,依赖资源禀赋和财政资金,难以参与产业融合。

(3)科技和人才支撑不足

目前,云南省农业企业普遍缺乏科技支撑和创新能力,科技研发投入少,专业技术人才匮乏,产品技术更新滞后于市场需求。农业企业加工技术水平处于国内同行业中低水平,受过培训的新型职业农民在农业从业人数中的比例不高。

3.2 云南省民族地区新型经营主体提升途径

(1)推进产业融合形式多样化。改善产业融合形式,可以有效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风光的难题。加快特色小镇的建设,使乡村旅游成为大众化,农村地区形成独特的乡村风貌,促进农村与旅游的高度融合;推动“互联网+农业”深入融合,减少批发商赚差价,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当地物流业的发展,促进农业与服务业的结合,缩短中间环节链接,通过建立自己的品牌,促进产业发展,提高产业一体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城乡一体化,实施农村振兴战略。

(2)要引导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新产业新形式,提供就业机会,吸引农户摆脱贫困并走向致富。探索土地经营权入股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开展,推广“最低收益+按股分红”的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积极带动作用,激发龙头企业的主观能动性,对有较强驱动作用,符合经营标准的企业给予奖励与支持。探索建立政府扶持资金,不仅可以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强竞争力,还可以提高其带动农户发展能力,使更多的农户可以分享政策红利。

(3)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外来人才引进项目。要建立海外区域成功人才资源库,完善财政和土地的正常联系机制和配套政策,搭建创业平台,优化服务环境,调动外地人才创业。并利用春节等有利时机,举办城镇返乡人才座谈会,大力宣传乡村振兴政策机遇,鼓励和支持返乡人士带头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猜你喜欢
云南省少数民族农产品
云南省安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11-09 23:18:44
民国初期云南省议会述论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今日农业(2021年7期)2021-07-28 07:07:10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云南省瑞丽市老年大学之歌
近31年来云南省潜在蒸散量的时空演变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