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浩明 宋伟 张帆 杨芮(上海电机学院材料学院)
党的十九大以来,教育部启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指导建设32家省级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心,培育建设20个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40个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大力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1]。此后,教育部在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中强调: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2]。
在中国高校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思政教育工作一直存在教学模式刻板传统、教学方法单一、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敷衍了事的问题。而在“成都宣言”[3]中党和国家再次提出:高校教育要把握机遇,做好创新工作。做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从而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在“三全育人”领域,范小凤在其硕士学位论文《论新时期高校“三全育人”德育模式及其运作机制》[4]中曾对三全育人进行了广义和狭义的定义。此后,在《对高校“三全育人”的若干思考》[5]中,张文凤等深刻研究了关于高校“三全育人”的背景、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三全育人”的途径。蔡迎春发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三全育人”体系中的构建与实施》[6],则是将“三全育人”融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杨晓慧研究了“三全育人”的内涵以及实施“三全育人”教育模式会遇到的现实难题,并通过分析得出了确切的实施路径[7]。
在“四个回归”方面,《高等教育“四个回归”的时代意义》对其进行了如下的诠释:回归常识是深化高校教学改革的控扼之要;回归本分是高等教育基本运行规律的不易之典;回归初心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点题之论;回归梦想是实现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8]。而孙玉清校长则在《“四个回归”彰显大学之道的时代内涵》中对其时代内涵进行了具体的描述:回归常识,即读书;回归本分,即教书育人;回归初心,即培养人才;回归梦想,即“双一流”的教育梦。[9]然而,针对“四个回归”实现“三全育人”的体制机制研究在国内依旧相对较少,很少有学者对其进行全面且体系化的研究。
高校育人体系及模式通常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架构机制,课题组通过一系列广泛而深入的调研,基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落实措施。
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激励学生刻苦读书是高校“回归常识”教育的最终目标之一。高校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办教育,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为中心评价教育,以学生学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评判教育的成效。另一方面,“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既是“三全育人”最终目标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体现,也是对其理念的深化与拓展,是增强教育合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无论是从“回归常识”的手段而言,还是从“三全育人”的目标而言,项目的有效实施更需要构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运行机制。
优秀的班集体有凝聚人心的力量,高校教育工作应利用好班集体建设这个途径,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课题组通过设立“班级助理”“导师助理”等岗位,既能够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意识,又能增加学生联络教师的时间与机会。
“回归本分,就是教师要潜心教书育人。”学校必须鼓励教师回归教书育人,并将教学工作置于开放的社会背景下,努力构建时空相连、立体交叉的“三全育人”模式。
第一,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组通过二级党组织开展了各种形式的以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红七条等内容为主题的教育和学习活动,提高了教师的四个意识;促使教师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第二,通过系列培训讲座和经验交流会等形式,提升了广大教师改造学习、改造课堂的能力。并聚焦开展课程思政的难点与痛点问题,优化教师对课程思政项目进行申报与开展的工作能力。
第三,在第二课堂的建设中,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主要力量应积极参与其中。依靠自身的专业力量,为高校课外实践工作的设计与指导打好坚实的基础,为高校育人工作构建起立体交叉的学习平台,提高了活动开展的专业性、目的性、实效性。
项目组通过二级党组织强化教师党员责任区工作,并在责任区教师的选择上充分考虑教师的专业性和教学工作安排。同时,根据学生党员专业、年级的特点,为相关班级布置了责任区工作。该机制充分调动了教师党员的积极性和学生党员的引领作用,同时加强了党员教师的责任感,让教师党员走近学生,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思想活动。
其次,引导舆论氛围走向,管理和引导并重,高校需加强对校内传播媒介的管理,营造健康和谐的舆论氛围。高校应加强对校报、校内广播电视和学校出版物的管理,抓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教育,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全程全员全方位的“三全育人”大格局。
再次,占领网络德育新阵地,依托新手段构建好平台。学院建立以微信、易班、QQ、手机APP等为主的学生工作“微平台”,并通过学生喜欢的教育形式,在微平台中向学生积极传播正能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与教育。
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通过办学理念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
第一,通过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加强党组织“三大主体责任”的建设,坚持将党的思想建设和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高校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位置。第二,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在党员发展等选人用人的工作中,要重视及时吸纳、早期培养和长期教育等工作;进一步发挥优秀学生在育人工作中的模范带头作用。第三,校党委需通过机制保障,在形式、场合、时间、内涵等方面创新教育理念和方法,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四,两课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和政治站位,依靠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对教学方式的优化改进,提升两课教育的吸引力。
新中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近70年的风雨历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当下所面临的种种难点、热点与痛点问题既是新的挑战,更是新的机遇。如何以“四个回归”构建高校“三全育人”良性循环体系也是教育新长征的征途中所面临的一次全新的尝试。该体系的建立是一项辐射教育活动全域和全程的系统工程,只有在校党委领导下,调动全校力量、协调全校资源,才能形成育人合力,推动该体系工程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