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胜 武 峰 郭巧玲 田志强
口腔健康教育属于健康教育的分支,是通过教育促使人们自觉采取有利于口腔健康的行为,以建立良好的口腔健康习惯为目的,是预防口腔疾病,改善口腔健康状况最有效的途径。而常规的口腔健康教育模式只是将健康信息简单的交代给目标人群,健康教育效果较局限。将IMB 模型(Information-Motivation-Behavioral skill Model)应用于口腔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口腔健康教育效果,本文将围绕口腔健康教育现状、口腔健康教育影响因素、口腔健康教育中应用模型的研究探索、IMB模型及其在口腔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进行如下综述。
目前我国居民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较低,口腔疾病高发。全国第四次口腔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仅有36.1%成人每天两次刷牙,在65~74 岁年龄组的居民中龋病患病率98.0%,牙龈出血率为82.6%,牙列完整率仅为18.3%。我国口腔健康教育的普及率较低,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仅为60.1%,因预防口腔疾病和咨询检查而就诊的人群比例低[1],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其中成人口腔健康素养最低,成年人作为健康教育主体人群,在家庭和社会中承担着自身教育和培养教育孩子的责任,成年人的口腔健康教育尤为重要。而目前我国口腔专业人员和口腔卫生资源总量分布不均而且又严重匮乏,口腔疾病负担较重,这增加了口腔健康教育的难度。在开展口腔健康教育的过程当中,提高口腔健康教育的有效性非常关键。
2.1 年龄 不同年龄段人群对周围环境的认知不同,因此口腔健康教育的方式应随年龄段的改变做相应调整。儿童因处于心理和生理都快速生长发育的阶段,求知欲,可塑性强,是良好的口腔健康行为习惯形成的黄金阶段,也是口腔健康教育的理想阶段,常规的口腔健康教育方式单一,内容枯燥,这使得对儿童口腔健康教育的效果差,儿童口腔健康状况较差,口腔卫生行为水平有待提高[2]。成人由于分布散在、不易进行组织和聚集,且他们有着不同的经济水平、生活背景、性格特征等,往往对于口腔健康不够重视。大多数成人有较高的口腔保健意识,但口腔健康行为欠缺[3],成人的口腔健康教育有待加强[4]。
2.2 文化水平 文化水平即文化程度,反映了一个人所接受的教育水平的高低,不同文化水平口腔健康教育的效果可能不同。不同文化水平的群体对口腔健康教育的内涵、意义理解不同,对口腔健康教育的依从性不同。提高文化素养是提升口腔保健意识的基础[5]。应根据不同人群的文化水平,制订个性化的口腔健康教育策略[6]。但也有学者认为不同文化水平的群体在接受口腔健康教育前,其口腔健康素养不同。但是在接受口腔健康教育后,其口腔健康知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
2.3 其他 经济条件、对口腔健康教育的态度等因素都会影响口腔健康教育的效果。经济发展水平对口腔健康行为有直接影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个体口腔健康知识、态度、行为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8]。个体的经济水平保障了口腔健康行为所需要的如牙线、漱口水等的各种物质条件,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则保障了医疗信息教育的可及性、医疗资源及设施配置等的环境条件[9]。对于口腔健康持积极态度的人,会更加有兴趣、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口腔健康教育当中来,口腔健康教育效果更好。而对于口腔健康持消极态度的人,对口腔疾病的预防知识和口腔疾病的后果知之甚少,更不愿意参加口腔健康教育。口腔健康态度决定口腔健康行为,而口腔健康状况又反过来影响口腔健康态度[10]。
由于常规口腔健康教育的局限性,很多学者将不同的健康行为改变的模型应用到口腔健康教育中,用来提高口腔健康教育的效果。其中,知-信-行模型(knowledge attitude belief KAP)[11,12]是知识、信念和行为的简称,它并没有将行为技巧纳入进来,而在口腔健康教育中,口腔健康行为技巧是重要的一部分。健康信念模型(health belief model,HBM)[13,14]由个体的健康信念、行为的制约等因素组成。此模型过多的强调了个体主观心理作用,而忽视了信息、环境对健康行为改变的影响。计划行为理论模型(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15,16]清晰地考虑了疾病控制的个人动机、社会影响和环境压力,但该模型的前提条件是人们实施行为是以理性的思考为基础,而理性思考的前提是要具有足够的健康信息。跨理论模型(Transtheoretical Model of Change,TTM)[17]将个人的行为改变人为的分为前意向、意向、准备、行动和维持5 个阶段。但存在阶段划分主观性较强、划分不清晰等的问题。综上所述,以上模型均试图从某一方面或几方面揭示健康行为改变的影响因素。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Information Motivation Behavioral Skills Model,IMB)用几个关键要素全面、简洁的概括出健康行为转变过程中主要的影响因素,提高了对健康行为改变的解释力度,将其应用于口腔健康教育当中,可显著提高口腔健康教育的有效性[18,19,20]。
4.1 IMB 模型理论框架 IMB 模型由Fisher在1992 年干预艾滋病高危行为研究中提出的[21],之后Fisher 又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现在,IMB模型被广泛应用于行为改变的研究当中。IMB 模型认为个体或群体健康行为的发生和维持需满足3 个因素即信息、动机和行为技巧,并且当3 个因素均达到一定水平时,健康行为才可能发生[22]。信息成分:与疾病或健康相关的信息,为预防行为的发生提供理论基础。动机成分:该部分借鉴了理性行为理论对“动机”的理解[23],不仅仅指目标人群对健康行为的积极性、态度,还指目标人群所在的社会支持网络对健康行为的支持,该成分充分考虑了内在的心理、外在的社会等因素对健康行为的影响[24]。行为技巧成分:目标人群实行健康行为的具体措施,以及教会个体如何在自己的社会交际圈中启动和维持健康的行为。
4.2 IMB 模型各因素之间及与健康行为的相互关系 IMB 模型中信息、动机、行为技巧3 个因素在健康行为改变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信息是健康行为产生的前提条件,但只是必要不充分条件,常规的健康教育模式只是简单的将信息交代给目标人群,对预防行为的发生有一定的效果,但通常效果较局限,重要的原因便是“重知晓,轻行为”,忽略了目标人群预防行为发生的动机和行为技巧。动机是健康行为产生的第二个前提,行为技巧是健康行为产生的最终前提,信息和动机可以激活行为技巧,从而间接导致健康行为的开始和持续。信息和动机也可相互作用以及直接作用于健康行为[25]。
4.3 IMB 模型在口腔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IMB模型作为一种行为干预理论,最初被应用于艾滋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当中[26],之后被应用于癌症、糖尿病、肥胖患者等的行为干预中[27,28,29],近期,又有学者应用到新型冠状病毒爆发期间对健康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当中[30],但将其应用到口腔健康教育当中的研究较少。Vernon 等学者对HIV 阳性的患者运用IMB 模型进行以预防为主的口腔健康教育,发现样本患者的口腔健康行为发生了显著改变[18]。Vamos 根据IMB 模型调查了产前护理人员与口腔保健人员关于孕期口腔保健相关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方面的知晓情况,得出应加强对产前护理人员关于孕期口腔健康信息、动机、行为技巧的教育。陈晴晴等学者在复发性口腔溃疡(ROU)患者的健康教育中,将基于IMB 模型的健康教育与常规健康教育相比较,结果发现基于IMB 模型的口腔健康教育可以提高ROU 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治疗积极性[20]。
口腔健康知识是产生口腔健康行为的前提,但并非所有的正确的口腔健康知识都能产生口腔健康行为,从口腔健康知识教育到目标人群的态度改变,再到良好口腔健康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口腔健康知识与行为目前存在不均衡现象。将IMB 模型应用于口腔健康教育,除了将口腔健康或疾病相关的信息、动机、行为技巧等相关健康行为影响因素包括在内,还要基于专业知识与经验等将以上三方面之外的影响因素包括在内。在基于IMB 模型口腔健康教育时,首先要进行目标人群的基线调查,明确目标人群口腔健康相关信息、动机、行为技巧及其他因素等方面的基线水平,分析这几个方面的短板,在兼顾这几个方面水平的基础上,重点实施不足方面的口腔健康教育,目标人群的口腔健康教育策略因人群而异。因此,基于IMB 模型进行口腔健康教育是个性化的,并且基于IMB 模型进行口腔健康教育更加注重目标人群态度以及所在的社会支持网络的情况等内在、外在的心理与社会环境因素。此外,基于IMB 模型进行口腔健康教育的教育形式多种多样,更加注重于目标人群结合自身情况的理解。综上基于IMB模型在口腔健康教育中的特点决定了将IMB 模型应用于口腔健康教育中,可有效的降低口腔健康知识与行为目前存在的不均衡现象。
结合IMB 模型及口腔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对于儿童,口腔健康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充分调动儿童的积极性、参与性[31],通过联合家长的家庭教育[32]、老师的学校教育[33,34]以及丰富口腔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等更有利于儿童良好的口腔卫生行为的形成[35]。对于成人,重点应以社区为单位,充分利用社区各组织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开展社区口腔健康教育[36]可以弥补口腔专业人员的不足,扩大成人口腔健康教育的效果[10]。应根据不同人群文化程度、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制定个性化的口腔健康教育策略。
IMB 模型综合了其它理论的优点[37],较为全面的考虑了健康行为的各种影响因素,并且其归纳概括较为简洁,阐明了各个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影响机制,可以很好的应用于干预实践中,在很多干预研究中得到了检验。但是,IMB 模型的各个影响因素的测量指标通过自我报告测量,这种方式收集的资料能否准确反映目标人群各因素的水平仍有待验证[38],且行为习惯的改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IMB 模型的评价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只有将IMB 模型横向的评价结果与纵向的行为变化相结合,才能更好的获得行为变化深层次的问题[39]。而且IMB 模型的提出最初是应用在于AIDS 患者的预防行为当中的,而每一种临床疾病的健康教育及预防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如何结合口腔疾病的固有特点,基于IMB 模型整合其除信息、动机、行为技巧等方面的其他影响因素,构建一个适用于口腔健康教育的改良的IMB 模型是基于IMB 模型口腔健康教育下阶段的主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