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永均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广东 广州 510000)
广东省率先提出的“万里碧道”是“以水为主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各种生态要素,兼顾生态、安全、文化、景观、经济等功能”的生态廊道。《广东万里碧道总体规划(2020—2035年)》中明确指出,通过广东省万里碧道建设,初步建成骨干碧道网络,突出“水碧岸美”,满足人们亲近自然、对优美水生态环境的需求[1]。根据不同类型滨水区所处区位和环境风貌特征,碧道分为自然生态型、乡村型、城镇型及都市型4种类型。其中,城镇型碧道的定义是依托流经大都市中心城区之外其他城区的河湖水系而建,在满足居民康体、休闲、文化等需求的同时,强调生态、经济功能,凸显地域特色。因此,如何解决在打造城镇型生态特色碧道景观时遇到的现实问题,塑造有当地地域特色的生态景观,成为探索该类型碧道景观设计的关键问题。
笔者在本文中以碧道景观改造作为设计研究对象,以绿色生态为视角,以健康城市理念为基础,在明确碧道景观改造现存问题和改造需求后,确定碧道的改造方向和指导原则,提出集约整合、功能综合、多维度复合的生态景观改造策略,从而激发碧道活力,为营造集约化、复合化、生态化、健康化的碧道开放空间助力[2]。
碧道是以生态优先、以河流湖库及海岸带为载体的线性开敞空间。都市型碧道是碧道建设的主要形式之一,其以城市中心城区河湖水系为依托,实现各类绿色开敞空间、各类自然与人文节点的串联,最终形成生态、安全、文化、景观及休闲的复合型廊道[3]。
近年来,我国各地出现了一批优秀的碧道改造案例。但通过梳理和总结发现,我国碧道改造建设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整体规划设计缺乏、生态环境设计被忽略、交通连通性受阻、地域文化缺失及公共活力不足等。
碧道借助水系沿河流延伸成为沟通城区与其他空间的廊道,但目前存在碧道规划与城市生态基底间缺乏整体性统筹的问题,导致碧道改造形式单一,存在一定的掠夺性和盲目性。在功能空间营造方面,很多碧道改造项目只偏向景观景貌提升和休闲游憩功能空间构建,而在景观生态性、生物多样性、地域文化特色、环境教育科普功能等营造上则略显不足。
随着城市的发展,碧道和滨河受到复杂多样因素的限制和影响,周边的绿化被侵占,城市与水岸之间被道路、高压线强行分开,相互割裂,交往沟通十分不畅,可达性较差。同时,被道路切割出的七零八落的空间不具备多功能复合绿色空间的连接,无法发挥应有的整体城市功能和体现当地的地域特色。
碧道的改造需要结合周边环境,充分发掘当地特色文化资源进行生态岸线的恢复和营造,即借助原型提炼的设计手法,将当地地域特色文化元素在碧道改造中得以表现。但目前广东省部分碧道项目未能充分挖掘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属性,创新手法缺少,设计形式单一;只注重形象工程,忽略了当地文化特色,缺乏空间场所的文化精神,对原本富有岭南水乡特色的滨水空间造成了极大冲击。
目前,部分碧道项目建设已有的公共空间设计形式单一,景观基础设施的趣味创新性不足、互动体验性差,公众参与性不强。例如,很多碧道项目只是千篇一律打造临水栈道和滨水平台,而忽略了利用空间进行慢行交通打造。
笔者在本文中重点研究都市型碧道,主要从自然生态、特色营造、休闲舒适三大目标对其进行景观构建。首先,在碧道设计上,应强调生态优先、治理同行,通过与上位规划及实际落实的互动衔接,积极做好内源净化、外源截污,同时进行碧道改造建设,做到景观与防洪提升并重,最终打造出具有自然生态特色的碧道,进而带动滨水区产业和城市功能转型。其次,在碧道改造上,需要结合周边环境并充分挖掘当地特色文化资源进行生态岸线的恢复和营造,借助原型提炼的设计手法,在碧道改造中充分展示当地地域特色文化元素。最后,打造城市宜居生活滨河景观碧道示范带。整体上碧道功能改造需以公共空间景观为主,同时在功能多样化、设施便利化、服务多元化等方面体现碧道改造的人本关怀[4]。
现代碧道景观改造更加注重高品质的空间环境对人们身心健康的积极促进作用。因此,应以优化城市生态环境为先行原则,实现从“无损健康”到“促进健康”景观公共空间转变,在保证绿色生态安全引导力的基础上,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传统的观赏型绿色空间已无法满足现阶段市民对于公共空间的要求,因此,在碧道改造中,需重点考虑植入体验式地域特色的生态空间。以当地文化为背景和特色,通过整合利用碧道沿线自然文化景观,打造体验式地域特色空间。这样不仅能实现市民基础的观赏功能,而且能提升市民的参与度,促进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进而充分展示当地的文化魅力。
现阶段,碧道公共空间打造要求能集约化利用多种形式的空间,以实现开放空间量的扩展,提升公共空间多功能使用效率,优化社区生态环境;通过“集约整合”立体化设计,保证碧道拥有更多可供公共活动的空间,营造多样化的健康空间。此外,碧道改造应更加注重公共空间功能的复合性,整合不同类型的开放空间,突出健身运动、休闲娱乐、生态修复等功能,以满足居民对多种休息娱乐的需求。通过良好的空间形态和界面开放度实现不同年龄段人员在不同时间段对同一公共空间的有效利用,进而实现共享维度复合。
以广东省某碧道景观提升项目为例,现有区域堤围两岸是当地重要的文化景观及历史人文资源。碧道景观提升项目是当地碧道规划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抓住万里碧道建设的契机,全线贯通后将形成以水道为主的生态绿带,同时提高水质、减排增绿、辐射周边区域,成为广东省靓丽的水生态名片。
首先,应认识到碧道属于城市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碧道建设对城市的贡献。尤其在人们越发注重生活质量与健康的时代,碧道改造设计在考虑与城市体系融合的同时,还需充分考虑碧道内部空间的整体性,制定综合改造的思路主线。例如,该项目以整体性、系统性为设计思路,不仅针对碧道的空间现状采取合理的改造措施,而且考虑新时代居民的多方面需求,注重对碧道空间进行多层级提升及结构性调整,从而避免碧道各节点之间缺乏有机组织。
其次,在对整个碧道景观提升项目的改造设计中,应以周边环境为基础,以海绵城市理念为引领,以岭南文化为背景,重点突出“自然、生态、便民、文化、发展”的设计思路。着力构建多元化湿地生态体系,营造“环岛+湿地”“大环岛+小环岛”的景观空间,为市民提供在城市与绿地间穿行的自由空间,真正实现“自然、生态、便民”的景观改造初衷。在设计思路表现上,通过整合水道沿线的自然文化特色节点,建立科普展示点和文化展示墙等特色景观,以实现“文化”改造的目标[5]。
最后,在碧道景观改造设计中,需摒弃原有的短期改造模式,通过分阶段、渐进式的更新方式,充分考虑城市的发展状态及设计周期的持续性,用发展的眼光思考新的设计需求。通过系统思维共建共治,打造碧水清流的生态廊道,更好地向广大市民及游客传播环保教育理念。
4.2.1 从封闭的线性景观至开放的绿色生态面域。碧道开放空间以水为主线,承担着河流与其他生态要素间的联系和沟通功能,是水陆联动的发展廊道,也是人与自然交流互动的载体。为打造开放绿色生态、生产、生活的空间格局,该项目引入海绵城市理念,营造节点(初雨过滤排水口)、线性(透水铺装、海绵绿阶、生态草沟)、面域(雨水花园)三大类海绵体。
为实现滨水空间的系统优化,该项目水平空间维度的复合更加精细化地利用有限空间,提升滨水空间的功能性和使用效率。例如,首创“五道合一”(漫步道、慢跑道、骑行道、水道和有轨电车道),同时结合站点,合理设置接驳园路,畅通滨水开放空间与周边的外部交通联系,实现无障碍贯通,优化城市滨水空间的系统结构[6]。
4.2.2 从单一低效的观赏绿地至复合效益的活力空间。首先,碧道景观改造应充分考虑市民对休憩交往活动功能的需求及区域历史文化等因素。该碧道的地理位置优越,周边龙头企业“扎堆”,还有高端酒店区、高端会展区等,此次设计提倡在空间中置入更多公共开敞的绿色空间,以满足市民对亲水和休闲娱乐的需求。其次,公园区域的生态设计应注重亲水性表达,建设自然景观优美、亲水设施充足的活动空间。通过打造主园路、休息平台、防风绿岛、河滨广场、生态区大台阶、河滨生态区、景观亭子、观鸟平台、河滨台阶、阳光草坪、密林幽径及慢跑径等,全方位提升碧道的亲水品质,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对亲水和娱乐项目的需求。建成后的开放碧道将成为产业人才休闲娱乐的聚集地,为当地创造巨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最后,该碧道空间设计在实现功能空间多样化的同时,还应注重不同年龄、阶层人群间的场所共享,这样能更加体现出公共空间的多元包容、平等开放、以人为本。例如,该空间设计可采用弹性边界,通过灵活可变的边界塑造开放共享、功能多样的空间。
4.2.3 从同质化绿地至本土特色景观。该碧道景观改造提升项目设计充分考虑广东省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结合公园周边环境与当地文化特色进行重要区域景观打造,其中每个区域结合自身景观资源,进行不同休闲游憩、科普教育、休闲度假、户外活动和参观游览等的主题设计。同时,通过梳理旧城肌理、提升滨水活力、重塑景观节点等方式,改善滨水区景观;优化沿海断面,塑造富于变化、容纳丰富活动的滨水空间。此外,应深入研究地域文化,提炼文化元素,合理选用本土材料与技术,将当地文化特征体现于景观中;从城市整体的角度进行统筹规划,实现地域融合,打造文化创意区、国际会展中心、海丝红船广场等不同文化主题的景观。另外,为了让景观特色更有灵魂,通过恢复民俗活动的空间,给大众展示更丰富、个性鲜明的文化体验。该碧道景观提升项目通过结合公园周边环境需求与当地文化特色进行重要区域景观打造。以项目中小微水系文化水街为例,恢复原有的古码头景观,注重亲水性的表达,小桥跨越小微水系连通两岸慢行系统,休息平台、亲水平台,全方位提升碧道的亲水品质和日常游玩休憩功能。碧道西侧布置以醒狮为主题的景观柱,在上端进行镂空灯管设计,能结合不同时节开展不同主题的灯光秀活动。下端通过设计可旋转的麒麟舞文化展示互动装置,在增加景观互动体验性和趣味性的同时,还能增加沉浸文化展示空间,起到宣传麒麟舞和梅花桩等地域文化的作用[7]。
碧道规划是一个全新的、多学科的、综合的课题。城镇型碧道的景观设计尤其需要留意其所处地域的自然生态特征和历史人文特征,通过多专业的协同规划和策划指导,在景观设计中以创新的手法和技术手段保留历史印记和人文特色,打造与众不同的带有鲜明人文气息且能够上下传承的生态碧道景观[8]。广东省在今后城市景观大开发的时代背景下,将出现更多类似于该碧道景观的改造项目。在碧道景观改造过程中,需打破以往景观设计仅从单一层面出发而造成景观营造片面化的局面,深层次挖掘滨水区的自然因素和地域文化因素,打造出生态、绿色、地域性元素识别性强的景观设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