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阳阳
(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农林管理所,黑龙江 哈尔滨 157000)
朱清科的研究表明,人工造林对于生态系统的恢复效果是封育的10 倍,越是生态脆弱和破坏严重的地方,越是需要通过造林让山林快速绿起来。苗圃技术的应用还能够实现一年四季造林,提高四季造林率到95%以上,改变传统育苗受到气候、土壤、光照、降雨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并且能够提高成活率,突破自然条件和气候限制,满足国土绿化、城市园林、绿色青山等重点工程的优质苗木供应。因此,苗圃造林是解决当前我国市场苗木市场需求和矛盾的必然选择,各地都已经开始进行选址工作。比如雄安新区苗圃造林规划达0.67×104hm2。造林需求量的增大,对于造林苗培育和病虫害防治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新时期,要不断推动技术创新,采用绿色病虫害防治,提高育苗造林的质量。
苗圃选址要靠近造林地,或者在造林地中心,其优势在于可以直接利用造林地的土地优势,实现林苗两用。苗圃一般应该选择地势平坦的地区,如果坡度大,应该修成梯田,这样能够避免侵蚀。这样能够减少运苗带来的损伤、根系裸露和失水等现象。同时还应该考虑到交通因素,方便造林育苗生产资料的运输,也方便造林。选址还应该考虑到排水良好,方便灌溉,地下水位1.7 m 以下,防止土壤反碱。长期种植农作物的地方不适宜作为苗圃地,这是因为容易引发病虫害。如果一定要种植,那就应进行土壤消毒。
林苗两用的另一个优势在于环境条件同于造林地,因此不会产生环境不适应,其成活率更高。由于苗圃造林苗的培育根本因素在于人,所以在选址中也要充分考虑工人的生活、住房、饮食等因素,给工人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要选择适宜的土壤条件,要求土壤疏松,土层深厚,肥力较好,不受到地表径流等侵蚀。这样能够给苗木提供足够的营养,确保生长健壮,生肢快速,水土不因侵蚀而流失。需要注意的是幼苗对干旱贫瘠的抗性弱。因此,在幼苗阶段必须确保土壤的肥力,不要选择肥力消耗严重的撂荒地和过度使用的长耕地。此外还要充分考虑到不同树种的土壤pH 适应范围,不同树种其宽窄不同,比如针叶树种法桐在5.0~7.0,阔叶树种茴木在8.0 左右。如果pH 值过低,磷元素等有效性就会降低,当在4.7 以下时,氮、磷、钾等有效性明显下降。当pH 值超过8.0 的时候,会抑制微量元素,造成较多病害。在微酸性土壤中,有盖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被抑制;中性土壤中,磷元素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做好整地工作,冬季深耕、冻垡,春季耕作后一般使用FeSO4进行消毒。一般条件下苗床宽1.2 m,沟宽40 cm,沟深40 cm。
推广良种壮苗,选择适宜生长而且能培育大苗的品种,以因地制宜为原则,多采用乡土树种,提高对环境的适应性。同时引入适宜生长的新品种,改变传统造林中的单一树种结构。造林苗主要以自育为主,提高环境适应性,降低运输过程中的成本和损害,提高成活率。根据树种的特性进行采种,选择长势良好、健康、无病虫害的母树进行采种。采收后,一般要经风选取饱满成熟的树种,自然通风晾干,同时避免受到环境侵蚀。特殊树种要根据其特性进行专门储藏。播种前要对种子进行处理,除去瘪种子后,先用凉水清洗,再用30℃的温水浸泡24 h后晾干。为了给种子进行消毒,加入0.3%的KMnO4溶液。如树种出芽较慢,则进行催芽。两用林育苗播种有自身的特性,采用条播,密度不能大。
种子出土前要控制水分,避免腐烂。根据树种的出芽时间,在出土时及时揭草。同时要注意观察生长状况,做好浇水、松土、除草、消毒、间苗工作。在苗木生长旺盛期,做好抗旱除草、防虫、施肥工作。9月后停止施肥,促进苗木木质化。幼林抚育工作一般需要3 年,做好除草、培土、管护工作。为了提升生态多样性,适当进行间作和施肥。要培养好的干型,一般要求2.2~2.5 m 以下无侧枝树型。
采用大棚栽培一年生苗木,为了创新栽培技术,可采用轻基质无纺布容器育苗方法进行培育。为了提高栽培的性能和根部的营养,采用可降解的无纺布作为营养袋,该方式近似无土栽培,只有少量土壤,以营养基质为主。为了更好地促进苗木生长,根据苗木的生长特性进行配方。一个营养袋一般可以满足一年生苗木的生长,如果是多年生苗木,则需要根据实际需求更换营养袋。一般来说,多年生苗木需要移植到大棚外栽培。提高抗逆性的创新技术,通过调节营养条件和生产环境,提高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比如利用树种次生代谢功能,适当抑制其生长,培育抗病虫害的良好品质。
传统苗圃结构简单,人工操作较多,灌溉、遮阳都需要大量的人工,因此需要进行技术创新,减少人工劳动负荷。在大棚本体中安装遮阳网、控制器、各类传感器等,有条件的可以在大棚外部安装太阳能电池板,实现节能控制。同时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数据统计,在苗圃中引入智能监控设备,对苗木生长和周边环境进行监测。还可以引入智能机器人等先进设备,完成供苗、除草、扶植、耕作、输送、灌溉、切割、粘接、排苗等工作。以球苗修剪为例,通过远程控制,用机器实现快速成型。
先进的技术只有在一线推广开来才会取得成功。在一线育苗工作中,要提高成活率,注意各种细节。比如在造林中必须注意根系保护,如果根系裸露超过1 min,那么就容易对苗木造成损害。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将树根放在水桶中,避免裸露,提高其存活率。又比如,在边坡造林种植灌木的过程中,如果表土有干土层,直接种植就很难成活。考虑到其厚度受到方向、坡度、高度和形成时间的影响,可以根据其厚度打1 个深孔,植入容器苗,使其深入到干土层以下,植物的成活率会更高。同时,传统造林一般是等株距和行距栽种,这种方式适合平地栽培。但是坡地上受到侵蚀等影响,土壤水分分布不均,这样就会降低成活率。尤其是在半干旱地区,植物的成活高度依赖水,这给黄土陡坡等区域的造林带来了极大的困扰。针对这一状况,要对微地形进行分析,分析土壤、水分、养分等自然条件,根据其分布规律去设计树种结构,这样也可以降低人工成本和苗木成本。
科学观察病虫害发生动态,利用计算机对病虫害发生趋势进行模拟,在最佳防治时间进行治理。结合智能监控系统和数据库,对造林地周围的病虫害进行分析,调查天敌发生情况,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建立监测标准地,人工监测和智能监测结合,记录其发生状况和危害程度。建立永久性档案,上传到数据库系统。一旦发现危害,就及时清理病株,避免发生交叉感染。严格苗木检疫工作,避免输入有可能发生病虫害的苗木。一旦发现携带病虫害,就要及时清除,并且喷涂保护剂。
要加强土壤消毒,避免因为害虫越冬等行为发生病虫害。对土壤进行轮番种植,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如果苗圃发生过病虫害,那么就要深入进行病虫害清理,确保不再传播。要对周边的杂草、土壤和病虫害能够依附的环境及时清理,并且设置隔离网等设施,阻隔病虫害进入。还可以在苗木周围种植对害虫有吸食作用的植物,吸引害虫集中取食,从而实现诱杀的作用。在土壤环境治理中,可以大量采用生物制剂和微生物等代替传统化学农药,实现绿色防治的目的。
使用真菌、细菌、病毒等进行防治,比如使用白浆菌防治甜妞,使用苏云金杆菌菌株可产生内毒素让害虫中毒而死。激素防治也是一种重要机制,通过激素等制剂改变苗木的生长基因,实现防治的目的。还可以引入害虫的天敌,比如在林内悬挂鸟巢,引入益鸟,适当引入蛙类和蜂类进行防治。采用营造林技术增加天敌的数量,其控制效果更好。还可以人工释放昆虫,自然控制害虫种群。
物理防治也是一种绿色防控,比如采用悬挂杀虫灯、缠绕诱虫带和粘虫板进行杀虫。利用害虫的趋化性采用毒饵诱杀害虫,典型例子包括用食物拌药进行诱杀,以及用糖醋酒液进行诱杀。此外,还可以采用颜色诱杀方法,悬挂黄色粘虫板等进行诱杀。高温消毒也是一种方法,育种期间用高温泡种,对土壤进行电热消毒等。“爆炸型林用灭虫药包”等新型技术的应用也给病虫害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未来具有应用价值。无人机、微型机器人等设备未来在病虫害防治工作中也会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
苗圃造林苗培育和病虫害绿色防控是一项需要长期攻坚的工作。因此,科研人员要扎根一线,跑遍乡镇,对山水林木进行调查,在长期的技术攻关中不断提升技术水平,推动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