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建华 贾士敬
(北京市大兴区种业与植保服务站,北京 102600)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数量的增加,市场对粮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新形势下,种植人员应将“优质、高产”作为小麦栽培的主要目标,运用科学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实施小麦种植,全面提高小麦总产量,迎合市场需求。在小麦种植和收获过程中,种植人员需要运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对环境条件加以改善,以实现小麦高产栽培目标。
小麦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格,几乎所有类型的土壤均可种植小麦。但如果要确保小麦优质、高产、稳产,则必须创造优良的土壤条件,满足小麦对水、肥、气、热等各种生长要素的基本要求。一般来说,土层深厚、结构良好、保肥保水、透气性与排灌性好的土壤比一般性土壤更能保障小麦优质高产。满足小麦种植要求的土壤pH值为6.5~7.5,土壤容重在1.2 g/cm左右,有机质含量不低于1.0%[1]。另外,小麦生长对土壤的孔隙度也有严格的要求,孔隙度在50%~55%的土壤具有良好的结构性与通透性,更适宜小麦生长。整地是改善土壤条件的基本措施,小麦优质高产栽培必须先从整地工作开始推进。
小麦播种前,应落实好整地工作,优化土壤结构、增强土壤保墒能力,为小麦播种与出苗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麦田整地一般包括2个环节,即深耕与播前整地。深耕深度一般为20~25 cm。土壤深耕有利于使小麦根系下扎,提升土壤蓄水保肥能力,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2]。深耕完成后需进行播前整地,种植人员一般通过“耙地”来平整地表、破除板结,保持土壤细碎、上松下实,以达到勾墒保墒、深施肥料的目的。
不同小麦类型的耕作整地方式有所差异。北方冬小麦水浇区因种植指数高,前茬作物收获后种植人员应在短期内对土地进行深耕深松、施肥、播前整地,并且及时浇好底墒水,为下茬小麦播种做好准备。北方旱地冬小麦多采用一年一作的休闲耕作制,麦收后需及时浅耕灭茬,趁雨深耕。雨季深耕后,需要施足底肥,一般每667 m2施1 000~1 250 kg基肥,之后进行深翻,精耕细作整地,使土壤达到“深、透、碎、平、足”的状态[3]。
选种是小麦栽培的基础与前提,科学选种能为小麦优质高产创造良好的条件。第一,基于气候、地质条件选种。不同地域的气候、温度、地质条件均不同,小麦种植人员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条件,选择各方面性能均较好的优质小麦品种。例如,在异常干旱的地区,种植人员应选择抗病、抗旱性能良好的小麦品种,如中麦29、中信麦68、中信麦78等。第二,依据小麦耕作制度选种。如果小麦种植区域有间作套种的习惯,则应根据间作套种的具体要求选择矮秆抗倒、株型紧凑的品种,如龙堂1号、三抗1号、德抗961等[4]。在实际选种过程中,种植人员应积极听取当地小麦生产专家、技术员提供的关于小麦良种选择的市场分析推荐指导意见,以提高选种的科学性,降低生产培育的盲目性。
被选的小麦种子并非马上投入播种使用,而是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储藏、加工处理(晒种、干瘪种子筛选等)。播种前晒种可增强种子的活力,提高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通常情况下,在天气良好的情况下晒种一两天就可满足种子发芽要求[5]。为使种子出苗整齐,在播种之前,种植人员应对储藏、加工后的小麦种子进行发芽率、水分指标等方面的测试鉴定,以免影响小麦播种后的整体出苗质量。因此,种植人员应认真做好种子发芽试验。农户一般可将精选和晾晒好的种子种在小盘子或碗装的沙土里进行试验,如果种子的发芽率在90%以上,说明种子合格,可选用;如果发芽率低于80%,则不宜选用。
温度是影响小麦生长发育及小麦高产的重要因素。为确保小麦优质高产,在小麦栽培过程中,种植人员应选择温度适宜的天气种植小麦。受全球温室效应的影响,若种植人员仍按照正常的小麦播种时间进行播种,则会使小麦在冬季到来之前迅速生长,一方面会造成土壤中有机物含量减少,另一方面不利于在小麦结穗时为其提供充足的养分,更无法保证麦穗颗粒饱满。因此,小麦种植人员应适当延后小麦种植时间。小麦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7℃,因此,冬小麦种植应从每年9月下旬延迟至10月上旬[6]。
小麦播种方式直接影响麦田的出苗率。播种时,应重点关注播种的深度与密度。一般应将小麦播种深度控制在3~5 cm,但对于一些土壤黏性强、墒情大的地块,需要在原有深度的基础上适当浅播;对于土壤较为松散、墒情不足的沙土地,需要在原有深度的基础上适当深播。播种时,种植人员需要控制好播种密度,合理的播种密度能帮助小麦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相关数据显示,科学的小麦种植密度应控制在570万~650万株/hm2,以利于优化小麦的生长环境[7]。目前,机械播种已成为小麦播种的主要方式。机械播种时,需要选用宽幅精播机,播种前应控制好播种量及播种行距。同时,小麦播种应严格按照优质高产栽培的要求进行,确保播种育苗达到更加优质的效果。
除草是小麦田间管理中的重要内容,科学、有效地除草对于麦苗茁壮生长十分重要。一般对小面积麦田进行除草时,可直接进行人工除草,将野草、杂草从麦地连根拔起。拔草时,应注意保护小麦根系,避免因拔草用力不当而导致小麦根系受损。拔草后,对于一些复生性高的杂草,应进行科学处理,防止其再生。对于大面积栽培的麦田,人工除草效率较低,可采用化学除草的方式。化学除草,应选在小麦4叶期、3叶期或2叶1心期进行,种植人员可选用不同类别的化学药剂除草。炔草酯、甲基二磺隆等是小麦化学除草时常用的药剂,除草效果佳,但使用时应严格控制用量。例如,每667 m2麦田使用炔草酯3.0~4.5 g兑水25 kg喷洒,或者每667 m2麦田使用甲基二磺隆0.5~1.0 g兑水25 kg喷洒。
肥料是保证小麦优质高产的基础性原料,小麦在不同生长阶段对氮、磷、钾的需求量不同。小麦起身期前,麦苗幼小,对肥料的吸收量较少,可施加尿素90~120 kg/hm2;小麦起身期后,麦苗茁壮生长,对氮、磷、钾的需求量日渐增多;小麦拔节期与孕穗期是小麦生长的重要时期,该时期小麦对肥料的吸收量达到峰值,可追加尿素120~150 kg/hm2;在小麦乳熟期,其对氮、磷的需求量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多,此时可追施氮素化肥135~165 kg/hm2。具体施肥时,种植人员应根据不同时期小麦对肥料的需求科学施肥。确定施肥量应考虑小麦对氮、磷、钾肥的当季利用率(氮肥当季利用率为30%~50%、磷肥为10%~20%、钾肥为40%~70%)。一般中低产麦田应增施磷肥、尿素;若小麦种植条件良好,则可使用磷酸氢铵、尿素、氯化钾,且可酌情减少尿素施用量。尤其在小麦拔节期,必须及时追肥,若此时小麦长势良好,则可灵活减少追肥量。
要想确保小麦优质高产,除了在小麦不同生长阶段施加不同类别、不同数量的肥料之外,还要根据麦田所种植小麦的种类确定好施肥方式,确保施肥效果。对于生长周期较长的冬小麦,宜采用底肥与追肥相结合的施肥方式。由于冬小麦比春小麦的生长周期长,如果按照一次性施足底肥的方式来完成冬小麦施肥,则有可能会出现施肥前期麦田肥力过旺,后期麦田严重脱肥的现象,不利于小麦对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吸收;对于春小麦来说,其生长周期相对较短,可采用一次性施足底肥的方式来满足其整个生长周期所需营养成分。但为了提高土壤墒情与肥力,更好地保证麦田长势,我国很多地区在对春小麦进行施肥时也会采取“重施底肥+苗期追肥”的方式给予麦田更优良的水肥条件,以顺利实现小麦优质高产目标。
小麦对水分的需求量较大。从播种到收获整个生育期,小麦对水分的消耗量被称为小麦的耗水量。小麦整个生长周期总的耗水量为3 900~6 000 m3/hm2。如果每公顷小麦的耗水量低于3 900 m3,小麦将处于干旱缺水状态,出苗、分蘖、拔节、抽穗、灌浆等均将会受影响,小麦整体的产量与质量也较低。如果每公顷小麦的耗水量高于6 000 m3,小麦在生长时便会面临水分过剩的威胁,导致土壤墒情过大,同样会给小麦各个生长阶段的生长带来隐患,抑制小麦优质高产。小麦的耗水量主要由叶面蒸腾量、棵间土壤蒸发量、土壤渗透量等几个部分构成。其中,叶面蒸腾量占据小麦一生总耗水量的60%~70%,小麦栽培过程中所灌溉的水源大部分被小麦植株叶面蒸腾掉。随着麦苗的生长,小麦植株的叶面面积逐渐增大,其消耗的水分也越来越多。种植人员应科学灌溉,满足小麦生长期间植株叶面蒸腾对耗水量的要求。
另外,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耗水量与当地气候条件、种植的小麦类型及种植人员的灌溉管理方式有关。种植人员应根据小麦不同生长期的耗水量进行科学灌溉。对于冬小麦而言,其出苗后至返青拔节前耗水量随气温下降呈现出递减趋势。入冬后,气温骤降,小麦的各项生理活动放缓,耗水量降低。小麦返青期,耗水量开始逐渐增加,每667 m2需灌水20~30 m3。小麦拔节后进入生长旺盛期,其耗水量急剧增加,每667 m2需灌水40~45 m3。小麦抽穗期至成熟期耗水量会进一步增加,应增加灌溉次数,并确保每667 m2灌溉量在45 m3左右。小麦越冬期,北方天气干燥,降水较少,可通过灌溉为小麦提供充足的水分,通常灌溉水温以0~5℃为宜。之后需要根据小麦的需水特性、土壤墒情、麦苗长势进行差异性灌溉,以维持麦田土壤含水量适宜。
小麦病虫害是影响小麦优质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虫害防治工作应从小麦选种开始抓起,直至小麦成熟结束。首先,应做好小麦选种后的病虫害防治工作。选种结束后,种植人员可通过拌种、包衣等方式预防土壤中的病虫害,提高种子的抗病能力。例如,可以使用适量50%辛硫磷乳油或0.2%戊唑醇悬浮种衣剂与一定比例的水溶液进行混合,制成2种不同的病虫害防治药液。将配制好的药液与小麦种子混合并拌匀,可以预防小麦蚜虫、根腐病等病虫。其次,过程中的小麦生长做好病虫害防治。小麦生长过程中易发生的病虫害包括小麦条锈病、小麦赤霉病等。对于不同的病虫害,需要采取不同的防治方法。例如,小麦条锈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每667 m2可使用25%科惠乳油40 mL、25%菌通散可湿性粉剂50 g兑水喷洒。
相对于玉米、高粱等农作物,小麦的收获期较短,且收获时正值雨季,风、雹等灾害天气频发,及时收获可防止小麦断穗掉粒、麦穗发芽、霉化变质,减少收获损失,有利于保证小麦优质、稳产与高产。
首先,种植人员应选择适宜的收获时期,一般可在小麦蜡熟末期进行收获,此时小麦颗粒变硬、麦秆弹性足且颜色暗青、光泽十足。确定收获适期时,应注意观察小麦的特征变化,分清蜡熟初期、蜡熟末期以及完熟期小麦的区别。蜡熟初期的时间一般为一两天,此时小麦植株整体呈金黄色,多数叶片已经枯黄,但依然存在青茎植株。小麦籽粒背面黄白,腹沟黄绿色、籽粒含水量在35%~40%,此时不宜收获。蜡熟末期时间为两三天,此时小麦植株已全部枯黄,小麦茎秆富有弹性,不宜折断,籽粒较坚硬,含水量已降低至22%~25%,适宜收获。完熟期的小麦已全部枯死,茎秆变脆容易折穗,籽粒全部变硬,含水量在20%以下。理论上,完熟期收获虽然可以保证所收获的麦子不用过分晾晒,但却面临着折秆折穗的风险,因此不建议在此期进行收获。其次,收麦时,还需要考虑天气因素,以便收获后进行晾晒、收仓。小麦收获后应及时晾晒麦粒,避免麦穗发芽、霉变等,影响收获的小麦质量。晾晒后,麦子籽粒含水量在12%以下时才能入仓收藏。最后,麦子收获后种植人员应对秸秆进行及时处理,将秸秆还田,以便为来年小麦播种提供肥沃的土壤。
优化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保证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对于带动农业经济增长,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加快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等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小麦种植人员应遵循小麦的生长规律,做好小麦种植管理工作。此外,需要对小麦病虫害进行严格防控,并做好小麦晾晒、收仓工作,以实现小麦优质高产的栽培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