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益类社团发展现状、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研究*

2021-12-01 11:07王汉卿赖圳源王永梅
教书育人 2021年24期
关键词:公益活动社团公益

王汉卿 赖圳源 王永梅

(1.东南大学学生处;2.东南大学交通学院;3.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高校公益类社团是近年来在资助育人新形势下孕育而生的产物,捐赠方不仅希望贫困学子得到物质上的帮助,更希望他们得到精神上的激励,涵养互助精神,厚植自强素养。公益类社团由获得资助的学生组成,旨在通过志愿服务、自立自强活动提升自身修养,锻炼自身能力。公益类社团需要明确自身功能定位。

一、高校公益类社团发展现状

本次调查研究采用问卷和访谈调查法实地调研收集数据,调研南京四所高校的公益性社团。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初步了解当下公益类社团的发展状况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确定调查对象并制定调查问卷及访谈话题。通过分析问卷调查的结果与访谈内容,归纳总结出研究结论。

本次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756份,将针对能够有效反映研究结果的问卷内容进行统计分析。

(一)大学生参与公益类社团及其公益性活动状况

针对“您是出于什么原因参与大学生公益类社团的?”这一问题,50.1%的同学表示“希望通过参与社团提高自身能力”,43.5%的同学表示“打发课余闲暇时间,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13.7%的同学表示“热爱公益,望将公益发展成为终身兴趣”。可见,出绝大部分同学加入高校公益类社团的目的更偏向于提升自己的能力、促进自身发展、丰富课余生活,而真正喜欢公益、愿意投身公益的同学很少,使得公益活动方面表现为志愿者对待公益活动的热情不够,公益态度不积极,缺乏主动性。针对“您有参加过大学生公益活动吗?若有,您参加的频率如何?”这一问题,10.3%的同学表示未参加过大学生公益活动,38.4%的同学表示“一个月一次或更少”,45.5%的同学表示“一个月2-3次”,4.3%的同学表示“一周一次”,1.5%的同学表示“一周两次以上”。由此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同学在日常生活中愿意参加公益活动,只有少数部分同学没有参加公益活动的欲望,但从参加的频率来看,绝大部分同学对公益活动的热度是短期性、偶尔性的,只有少数同学能够把公益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经常性的参加,同样反映出绝大部分同学对待公益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公益类社团在组织公益活动方面缺乏多样性、创新性,活动形式过于单一,没有新鲜感,不能很好地迎合当代大学生的要求与喜好。

(二)大学生对高校公益类社团的认识

对于“您日常生活中关注高校公益类社团的发展吗?”这一问题,17.8%的同学表示“非常关注”,23.5%的同学表示“比较关注”,31.4%的同学表示“稍有关注”,27.3%的同学表示“不关注”。由此看出,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认识到公益类社团的积极意义,关心它的发展,并且一部分同学是非常赞同高校公益类社团对公益活动和个人的积极影响,但同时也存在一部分同学表示对高校公益类社团漠不关心。可见,高校公益类社团在影响力方面还有待提高。针对当下公益性志愿服务所存在的问题,绝大部分同学对“有激情,但都是短期行为”“活动缺乏特色”“资金、场地、指导力量等不健全”“工作效率低,缺乏社会经验”“志愿服务激励机制不健全”“缺乏真正的爱心,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服务”这几个问题比较认同,同时也有一部分同学提出了一些其他问题,比如公益活动形式化,社团内部管理不当,队伍不齐、新人多,社团定位不明确、不具代表性,公益类社团逐渐商业化等一些问题。针对“您对高校公益类社团未来发展前景的看法”这一问题,57.5%的同学表示“看好。公益类社团有很好的发展空间和前景”,35.3%的同学表示“一般。会受到其他社团的冲击等”,7.2%的同学表示“不看好。高校公益类社团没有意义,不具备良好的发展空间”。由此可见,只有少数同学不看好高校公益类社团的未来发展,绝大部分同学对于高校公益类社团的未来发展是持积极态度的,尽管认为这其中会有困难,但还是相信能够克服。

二、高校公益类社团面临的现实困境

社团活动缺乏持续性。公益类社团成员因为受助所以加入同一个学生组织,大家刚开始时热情高涨,后来由于活动缺乏持续性与创造性而造成大家兴趣骤减。加之公益类社团成员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其中部分学生享受国家高考政策,高考录取分数较低,基础较薄弱,学习压力较大,造成社团成员对于公益类社团一开始热情高涨,渐渐的丧失热情。

公益活动形式单一。许多高校都有公益类社团,但很多公益类社团开展的公益活动形式高度相似,比如地铁志愿、图书馆志愿、支教等,甚至有的社团连服务对象都是一样的,单一枯燥的活动形式加剧了公益类社团成员参与活动的疲劳感。

公益活动缺乏专业性。一些公益活动招募的志愿者不具备相关的知识,在志愿活动中不能胜任相关工作,公益活动流于表面,不具专业性。

社团组织管理薄弱。一些公益类社团存在管理松散、不严谨,对于社团发展没有好的规划,不能及时整理存档社团相关信息,人员结构安排不合理,新人多、骨干成员能力不足等组织管理方面的问题。

指导力量欠缺。公益类社团需具备组织性、纪律性,没有指导老师的引导,很难运转下去。同时,公益类社团需要与社会接轨,没有指导老师的帮助,单凭社团成员将很难获取社会资源。

三、高校公益类社团功能定位的深度探析

目前公益类社团的困境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社团自身问题和社会支持问题。这两个方面都是制约公益类社团发展的重要原因。下面将对这两个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剖析,以求能找到问题背后的关键性原因。

首先,作为一种自发的、非强制组织的学生团体,高校公益类社团公益活动的顺利开展、活动目标的较好达成都依赖于科学规范的组织和管理。但实际上很多高校公益类社团在志愿活动中缺乏总结归纳的意识,对活动结束后的整体评估、参与活动人员信息的归档等工作不够重视,导致社团资料丢失的问题频有发生。社团活动的书面总结具有极高的重要性,关系到社团的存亡,但是有些社团的负责人对活动总结的重视程度不够,不对社团的活动进行事后评估,导致随着社团换届,新的负责人没有上一届的资料,只有零散的口耳相传,无法有效得知社团的实际运营状况,相应工作需要从头开始,再次摸索,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社团的发展。

其次,高校公益类社团在从事公益活动时拥有较广的服务范围,但很多公益活动形式均高度相似,且其中大多数为传统公益活动,包括但不限于支教、救助弱势群体、服务特殊群体、环境保护、社区服务等。已存在的各高校公益类社团和新成立的高校公益类社团对于以上所述的高度重叠的、传统的公益服务活动不断加大服务力度,造成了这些行业的服务过剩。这其中的原因包括但不限于社团管理人员缺少前瞻性,只知守成,没有进取心,不愿花费时间和精力开辟新的志愿服务、公益活动项目;部分社会团体对公益类社团的接纳程度不高,不愿或无法接受没有专业知识的学生志愿者等等。同时,很多社团认为社团成员数量的增加就是社团发展状况良好的标志,这一错误的认识导致社团不重视服务质量,一味地追求规模的扩大,致使社团的发展变成了人员的累积,而非社团服务质量的提高以及其他方面的发展。另外,学校的学生做公益项目更多的出于兴趣,但是对于相关的工作并没有翔实的了解,其专业性并不足够,导致在工作上出现较多纰漏,久而久之,服务对象也不愿意继续接受志愿者,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活动开展与社团发展的困境。

四、高校公益类社团的优化路径

针对目前公益类社团的困境,下面提出若干切实的优化路径。

强化顶层设计。高校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高校公益类社团在高校育人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包括但不限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等方面——并提供相应的校内外资源支持,做到校内提供社团管理指导、校外提供活动开展资源,完善激励机制,加强公益性活动的课程化建设,将公益性活动纳入学分制管理,真正把大学生公益活动纳入高校人才培养系统,营造有利于公益活动发展的氛围。

完善社团制度。健全的制度是任何学生组织包括公益类社团规范化发展的保障,公益类社团组织强调灵活性的同时也要注重制度的强制性,强调人性化管理的同时也要注重制度化管理。社团管理者需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社团日常管理规范、社团成员培训制度、社团绩效考核制度。公益类社团必须融入“以人为本”“公益自助”的新理念,充分认识到社团活动要服务于活动对象自身利益的提高。

加强培训,提升公益类社团的服务水平。目前,高校公益类社团成员多数为富有较饱满热情,但缺乏从事公益活动所需的相关专业背景的大学生。为此,社团管理者可以在社团中选择有潜力的成员重点培养,鼓励社会工作、心理学、社会保障、社会公共管理等专业的学生更多地参加社团活动,鼓励其加入社团管理层,从自身专业的角度发表个人对于活动的理解和看法,领导社团公益活动走上更专业的道路。社团管理者也可以向学校提出申请、请求资源,定期举办社团骨干研习营、志愿者技能培训等赋能活动,加强对社团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技能培训。

加强外联,拓展公益类社团的发展空间。在校内资源整合方面,高校公益社团管理层要积极与学校社团联合会沟通,寻求其支持,联合各校级、院级的公益类社团,共同构筑校园公益文化体系。在校际资源整合方面,寻求团省、市委的支持,借助高校青年志愿者联盟的平台,加强高校公益类兄弟社团之间的交流,加强高校联动。此外,高校社团还可以探索校企合作之路,与企业联合,互补优劣,共同开展公益活动,从合作中,企业能塑造美好形象,公益类社团能获得更充裕的活动经费。

探索评估归档机制,丰富工作信息库。目前,公益类社团普遍存在“重复建设”现象,即社团原本已经发展到一定高度、公益类活动已形成一定体系,但由于缺乏评估归档机制,社团信息没有得到良好保存,导致在新老两届社团负责人更替时,相关材料大量遗失,社团管理、活动举办的成功经验传承受阻甚至“零传承”,致使社团没有实现“薪火相传、步步高升”,却在“原地徘徊”,甚至走向衰落,大不如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公益类社团亟须抓紧两项工作:首先是例行评估,社团应建立健全活动评估体制,并培养社团管理层将活动项目评估作为一项常规工作的意识,在每次活动结束后及时分析活动经验得失,总结本次活动中的各种问题与解决方法,避免日后同类型的活动走弯路;其次是项目归档,将每一个活动的活动策划、评估结果,以及活动负责人与参与者的心得体会等所有关于这一活动的资料在第一时间进行归档,保证所有的社团新人学有所依,既缩短社团成员们的工作适应期,避免重复劳动,又可以有所根据地完善该活动,从而不断推动高校公益类社团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公益活动社团公益
手拉手,献爱心公益活动
手拉手,献爱心公益活动
公益
公益
公益
“温暖寒冬”公益活动行(三)
公益
“温暖寒冬”公益活动行(三)
“多彩”书法社团展示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