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娟
(卓尼县木耳苗圃,甘肃 卓尼 747600)
森林资源对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在新时期背景下,林业部门要不断加强对种苗培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尽量通过新型技术的应用,提升苗木成活率,以便在不断扩大森林覆盖率的同时,为社会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我国森林培育事业起步较晚,相关方面的技术研究较为滞后,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多方面问题,使其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加强林业种苗培育技术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的森林资源保护工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才正式起步,但是由于幅员辽阔、森林资源类型较为复杂,且对技术和制度重视程度不足,因而在实际发展中受到人为因素影响较为明显[1]。林业种苗培育是森林资源保护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只有充分做好林业种苗培育,才能够更好地提升种苗的成活率,为森林资源保护起到促进作用。
新时期背景下,我国工业经济依然保持持续、稳定、高速发展态势,部分地区工业经济依然占据较大比重,环保压力依然较为明显。环保治理一方面需要从工业产业控制方面入手,另一方面则需要从林业长期发展方面着手,构建完善的森林资源防护体系。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在进行种苗培育时,选择科学、优化的培育模式,如做好种苗生产环境控制、强化对林木种类的管控等工作,为林业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选用优质种子是林业种苗培育的一个重点。在种子采集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对母树的质量及类型进行严格筛选及控制,从而确保最终所选出的种子质量及特性优良。首先,为了选出优质种子,必须对母树周边的环境进行仔细筛选,保证土壤肥力、温度、湿度等生长条件适宜。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母树上结出的种子所具备的基因质量优良。其次,对选好的种子进行储存时,必须依据其习性,严格控制温度、湿度,避免种子出现发霉、冻坏或提前发芽等情况。另外,还要注意预防种子因病虫害而受到损害。再次,在种子运输过程中,要考虑可能会出现的突发情况,将温度及湿度控制在适宜范围内。最后,对所选择的优质种子要定期进行检查、标记、登记信息,对于出现病变的种子要及时挑出来,避免种子之间交叉感染,以免造成大范围的林业经济损失。
种子播种前,先要选择适宜的苗圃,只有土壤、温度、湿度、肥力等都达到最适状态,才能够确保种子健康发芽。此外,要根据种子发芽对肥力的需求进行合理施肥,确保种苗生长所需养料供给能够达到要求。利用此项技术能够有效提升种苗生长质量,为后期育苗奠定良好基础。
开始育苗前,应先确保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满足实际工作要求,能够根据不同种子类别选择最优的育苗技术。播种前,需要做好种子筛选工作,尤其是要避免选择有疾病隐患的种子,为后期育苗质量控制奠定良好基础[2]。在育苗过程中,如需进行移植,则应由工作人员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移植方式,确保移植后树苗能够吸收到充足的水分和养料。在移植过程中,还应当做好土球处理,尽量保证苗木根系的完整性。
在苗木生长达到规格要求后,就可以在休眠期进行出圃。为确保出圃质量,满足苗木后续生长要求,应当提前7 d 做好灌溉工作,为起苗做好准确。在出圃时,应当做好苗木根系和顶层发芽部位的保护工作,避免由于外部因素影响苗木生长质量。在包装运输过程中,还应当选择合适的运输工具。在装车、卸车过程中,应当强化工人的质量控制意识,有效提升运输水平。
由于森林苗木生长缓慢,一旦遭到自然灾害及人为损害,所需的恢复周期较长,且为了不断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必须对林业规划进行不断优化及改进,因而导致林业种苗培育工作风险大、收益低,致使林业发展投入资金不足。特别是在种苗培育方面,需要花费的财力、物力及人力较大,必须要有大量资金支持。一旦缺乏资金,就会导致种苗培育各方面达不到要求,进而影响种苗的生长效果及品质。
林业种苗培育工作离不开专业的管理人员,且要求其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素养: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及相关技能水平较高,能够妥善完成种苗后期培育管理工作。但是,在林业种苗培育实际工作中,能满足各方面条件的专业型管理人才较少。目前,部分种苗培育管理人员存在专业知识不足等问题,不能够灵活地运用专业知识进行种苗培育管理,工作模式过于死板,对先进种苗培育技术的推广应用难以有大的帮助。
新时期背景下,林业种苗培育工作理念和技术都在发生变革,对新技术的开发力度不断加大,自动化技术应用水平逐渐提升,规模化经营成为种苗培育的基本方向。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相关机构和工作人员的管理理念依然较为滞后,对应用新设备和新技术的重视程度不足,设备更新不够及时。虽然有部分新型智能设备被应用于种苗培育工作中,但是由于专业技术人员及操作技能方面的限制,使得这些设备的功能往往无法完全发挥,更无法满足规模化生产的要求。同时,部分林业管理部门仍采用传统工作制度,无法激发基层工作人员积极性,导致实际工作开展水平难以提升。
加大资金投入是解决种苗培育技术应用问题的一项基本保障。在林业产业市场化经营趋势下,开展种苗工作所需的资金投入不断增加,尤其是后续投入尤为重要。在实际工作中,资金不到位将会造成某些技术应用无法落实,新型技术应用水平受到限制。这不仅会对种苗培育工作质量造成明显影响,甚至会造成整体经济效益受到影响。加大资金投入,不仅能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而且能促进工作人员在技术研究和应用方面的投入,从而为林业种苗整体培育质量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新时期背景下,专业管理人才引进已经成为种苗培育工作开展的重要保障。近些年,我国在高等人才培育数量方面不断增加,但是在人才质量方面还有待提升,尤其是缺乏高水平人才成为实际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限制。对种苗培育管理部门而言,应当在做好内部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上,强化对具有创新思维的专业人才引进,提升种苗培育与管理工作各个环节的专业水平。在种苗施肥、灌溉及病虫害防治等各个方面,都能够深化新型技术应用,确保各项管理措施都能够落实,以此确保种苗培育质量得以提升,从而有效促进森林资源保护工作。
新时期背景下,林业种苗培育技术应用水平的提升,直接依赖于现代化管理水平。而这又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培育技术应用的专业化水平。在强化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的基础上,依托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确保技术人员的真实技能能够发挥出来,能够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二是要依托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构建完善的信息化管理体系。一方面能够提升种苗培育过程中各环节的信息交互水平;另一方面则能够强化数据采集,为后期智能化管理奠定良好基础。三是要在信息化管理体系完善基础上,加快智能化平台建设,对更多的技术应用进行智能化分析和控制,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精细化程度不够等问题。只有全面做好这些管理方面的工作,才能够真正确保种苗培育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
新时期背景下,开展林业种苗培育工作面临的情况更加复杂。因此,管理部门必须革新管理理念,增加对新技术应用的重视程度,在种苗培育过程中真正实现技术的跨界研发,促进种苗得以不断优化和改良,为林业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我国森林资源保护和环保工作提供更好的支持,为社会经济发展起到更加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