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县乡村振兴的绿色发展路径与对策

2021-12-01 08:34:32化月凡
乡村科技 2021年27期
关键词:淅川县绿色农业

化月凡

(淅川县委党校,河南 南阳 474450)

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推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成为越来越多乡村的必然选择。乡村绿色发展为乡村振兴指明了发展方向,乡村振兴又为绿色发展提供了抓手,二者发展并行不悖,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选择乡村振兴的绿色发展之路,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方式,实现农村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1 淅川县乡村振兴的绿色发展路径选择因素分析

淅川县位于豫鄂陕三省结合部,县域面积2 820 km2(28.20万 hm2),耕地面积5.09 万 hm2、园地 1.24 万 hm2、林地 13.08万hm2、草地1.00万hm2、建设用地1.23万hm2、交通用地0.51万hm2、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5.42万hm2、其他地类0.63 万hm2,辖17个乡(镇、街道),464个行政村,总人口67万,其中农业人口58万。该县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主要淹没区和渠首所在地,同时也是全国移民大县,还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省深度贫困县之一[1]。

1.1 有利因素

1.1.1 生态资源丰富,生态农业基础好,为乡村振兴的绿色发展提供了资源优势。淅川县位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季风性气候区域,温度适宜,雨量充沛,衍生了丰富的生态资源。淅川县域内盛产林果、湖桑、中药材、食用菌、水产等,为生态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淅川县抓住生态优势,坚持把发展生态农业和脱贫攻坚相结合,初步形成了短、中、长三线发展的生态产业发展格局。短线产业发展食用菌、中草药等,中线产业发展软籽石榴、杏李等林果业,长线产业发展生态旅游[1]。这种短、中、长的三线产业模式曾得到国务院和省市领导的肯定,并写入焦裕禄干部学院培训教材中,被评为“大国攻坚、聚力扶贫”第二届中国十佳优秀扶贫案例。

1.1.2 旅游业发展规模显著,为乡村振兴的绿色发展提供了产业优势。淅川县域内有举世瞩目的陶岔渠首枢纽工程、烟波浩渺的丹江水库、千年古刹香严寺和荆紫关清代五里长街等。淅川县选择旅游兴县战略,加快推进淅川县旅游的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有效提升,致力振兴淅川县生态旅游,形成了以陶岔渠首为引领,以丹江湖、八仙洞、坐禅谷、神仙洞景区、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景区来带动的8条旅游热线。

1.1.3 综合区位优势凸显,为乡村振兴的绿色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和水源地,区位功能特殊。近年来,为了打破闭塞落后的局面,淅川县委县政府立足于区位优势,秉承开放发展的理念,积极打通内外交通干线。全力推进城乡公路建设,加快公路升级改造,形成串联城乡发展的县域交通网络体系,三淅高速和西十高速贯穿全境,国道和省道并存,目前已经形成公路、高速、水路、航空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闭塞的山区县积极打通对外交流的通道。另外,农村地区电子商务异军突起,打破了电子商务应用和物流配送等瓶颈制约,综合区位优势更为凸显,为淅川县乡村振兴的绿色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1.2 限制因素

1.2.1 淅川县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淹没区,为调水导致优质资源损失严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为修建丹江水库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淅川县先后有大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被淹,包括506 km2土地、1个老县城、17个集镇、36家工矿企业、2万多hm2“旱涝保丰收”良田、180余km主干公路及2 673处大小水利工程,40 多万移民背井离乡,人均减少耕地0.03 hm2,原本富饶的三川沃土全部被淹,现有的耕地已没有一类田,二类田占比仅为46%。淅川作为山区县,原本就山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大量优质土地资源丧失,更加剧了这一矛盾,淅川县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农业发展尤其是传统的农业发展路径已经走不通,决定了淅川县必须走绿色崛起的乡村振兴之路。

1.2.2 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资源开发利用受限制。淅川县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为了保证清水北送,国家设置了禁养区、限养区,水源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准保护区,国家级湿地保护区等特殊功能区,这导致农民每年收入损失达7.14 亿元,成为限制淅川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淅川的选择只能如其县委书记所说:“千条路,万条路,淅川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走绿色发展之路。”

1.2.3 淅川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河南省深度贫困县,巩固脱贫成果任务艰巨。淅川县2011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和秦巴山片区县,原因有两点。一是贫困人口多。为保护水质安全,淅川县先后关停并转走企业300多家,下岗职工近万人,其中近一半是农业人口,贫困发生率进一步增大。二是贫困程度深。淅川县80%以上贫困人口分布在深山区、库区、边缘区、石山区,人均耕地少且贫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后。2019年淅川县虽已脱贫摘帽,但在生产条件差、资源少且开发受限等因素制约下,如何巩固脱贫成果,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成为淅川县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要面临的艰巨任务。

2 淅川县乡村振兴绿色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2.1 农业产业发展落后

2.1.1 产业结构转型挑战。淅川县作为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先后关闭了400多家制造冶炼企业,导致全县经济增速下滑。当前,淅川县整体产业结构不合理,转型难度较大。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二产业比重编低,且农业内部结构不协调,农产品深加工滞后。

2.1.2 特色产业发展优势不突出。一是特色产业品种多、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低。仅以林果产业而言,淅川县种植的果树包括软籽石榴、杏李、柑橘、黄金梨、柿子等多个品种,但大多没有形成规模效益,销售渠道大多还限制在本地市场。二是农产品加工能力低。目前,淅川县农产品加工大多为初加工产品,且加工能力低,带动能力差,没有形成品牌效益。三是配套设施跟不上。目前,淅川县种植的软籽石榴、黄金梨、大樱桃已初具规模,但仓储、冷链物流设施落后,随着生态特色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当前的配套设施难以满足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

2.1.3 绿色发展要素短缺。淅川县经济发展落后,对乡村绿色振兴投入不足,严重阻碍了乡村绿色发展。

2.2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严峻

2.2.1 农业面源污染。淅川县虽然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试点,但仅仅依靠有限的财政拨款,污染治理规模小,难度大,已成为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的瓶颈。

2.2.2 农村环境问题。一是居住环境差。部分农民不按规定私拉乱建,造成交通不畅,排水不利,甚至引发邻里纠纷;一些偏远山区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带来土地抛荒,“空心村”现象严重。二是环境污染严重。部分农民环保意识薄弱,乱倒、乱烧等现象屡禁不止,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的突出“短板”。

2.2.3 水源生态保护的挑战。淅川县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地,水源生态保护备受关注,但淅川县环保基础薄弱,污染防治点多面广线长,环境治理难度大,保护水源生态面临挑战。

2.3 基础建设严重滞后

2.3.1 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目前,淅川县农业基本水利配套不完善,不能实现旱能浇、涝能排,农业生产抗灾能力弱,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2.3.2 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长期以来,对农村投资严重不足,导致农村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不健全,制约了乡村振兴的绿色发展。

2.3.3 农村绿化美化滞后。部分农民缺乏保护生态的意识,认识不到生态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甚至不惜毁坏生态,乱砍滥伐、大兴土木等现象时有发生,使农村生态宜居环境遭到破坏,农村生活环境绿化美化不足,无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3 淅川县乡村振兴的绿色发展路径与对策

淅川县要实现乡村振兴的绿色发展,要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结合自身的生态区位优势,把握乡村振兴的战略机遇,顺势而为,做好“生态+”这篇绿色发展的“大文章”,加快生态与产业、生态与乡村、生态与文化、生态与治理等全域生态融合发展,促进淅川县乡村振兴的绿色崛起。

3.1 构建绿色产业结构,走绿色产业振兴之路

3.1.1 以绿色为导向,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一是通过生产方式绿色化,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通过传统农耕的间作、套种等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通过绿色科技创新,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二是实现功能融合,丰富农业生态产品。依托农业的旅游、观光、休闲等一条龙的大健康产业,提供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最终达成产业强、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三是实现产业融合,拉长生态产业链。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推进农村电商产业和现代食品产业发展,拉长生态产业链,逐步建立起增收效果好、环境效益高、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体系。

3.1.2 依托优势资源,发展和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一是制定特色产业规划。根据现有农业种植结构,建立起传统类产业基地、菌药类产业基地、林果类产业基地和养殖类产业基地,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二是建立产业集群。通过建设冷链库和农产品交易、展销、物流等农业综合体,建设集养殖、种植、加工、观光旅游等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园,推动农村电子商务与供销网点深度融合,发挥产业优势。三是打造特色品牌。以创建省级绿色发展先行区、有机农产品先进县和食品安全示范县为载体,鼓励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请“三品一标”认证,推进农产品商标注册便利化,集中打造特色品牌,助推特色产业发展。

3.1.3 以全域旅游为导向,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一是农业与旅游融合。坚持农旅融合,围绕生态产业基地,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循环农业等生态旅游新业态。二是乡村与旅游融合。把乡村生态保护与旅游相结合,打造观光、度假、休闲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实现宜居、宜游、宜业的美丽乡村。三是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实现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充分发挥淅川县水文化、楚文化、商文化以及移民文化等优势,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体现生态旅游的独特魅力。

3.2 搞好全域生态功能区规划,提升生态宜居乡村环境

3.2.1 加强水源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一是构筑水源立体生态保护体系。通过湿地保护和修复、退耕还林还草和废弃露天矿山治理等一系列措施进行生态修复,构筑立体式生态保护屏障,实施生态基础修复。二是建设环库高效生态水网体系。实施丹江口库区、上游小流域以及中小河流和“千村万塘”治理工程,建立水源保护的生态水网体系。三是建设污染防治体系。通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治理修复,推广施用生物有机肥和农村环境的综合治理等防治措施,有效控制和减少农村面源污染,强化县乡污水处理厂运行监管,建立污染防治体系。

3.2.2 加快推进生态宜居乡村规划。一是多规合一,统筹规划。研究制定生态宜居乡村规划编制,把乡村建设规划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农村住房改造建设规划等相结合,做好村庄布点、新村建设和旧村改造规划[2]。二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依据乡村不同资源优势,明确不同类型村庄的规划和建设重点,打造宜居宜养宜业宜游的典型示范村,形成特色各异的美丽乡村发展格局。三是功能区划,村庄整治。立足新时代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新要求,对村庄进行功能区划分,通过对生态功能进行保护和利用,打造美丽生态宜居乡村。

3.2.3 加强农村突出环境综合整治。一是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以镇为主体,以村社为基本单元,开展乡村环境综合整治,组织发动群众整治环境脏乱差,实现乡村环卫保洁范围全覆盖,实现乡村环境的整洁优美,文明有序。二是生活垃圾处理。坚持农村垃圾分散处理,实现减量化、资源化、降害化,根据村庄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处理模式,有效解决农村垃圾问题[3]。三是推进厕所革命。通过政策引导、资金补助、规范标准等方式推进城乡公厕升级改造,建立健全卫生厕所长效管护机制,不断提升乡村厕所管理和服务水平,为群众营造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

3.3 根据生态功能区规划,搞好绿色基础建设

一是加快推进农业基础建设。大力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新措施,强化农业灌溉运行管理,提高节水灌溉率;完善农田路、林、电等基础设施,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二是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结合社区建设实际需要,推进公共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实现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化和体育、医疗、文化全覆盖,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3]。三是提升村庄绿化美化建设水平。通过生态保护和人工绿化相结合,着重对路边、渠边、山边和村边,对居住区的房前屋后进行植绿等,不断拓展绿化空间,提升绿化美化水平。

3.4 传承和发展乡村绿色文化,提升文明乡风

一是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引导群众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和爱护自然,从内心真正树立起绿色发展理念。二是传承传统乡村的绿色文化。通过对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村规习俗等生态要素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优秀农耕文化和传统习俗,弘扬乡村人文之美和淳朴民风。三是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传家风弘扬环保新风正气,鼓励群众讲卫生树新风,摒弃不良生活习惯,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新风尚,为乡村振兴绿色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3.5 构建绿色制度保障体系,提供绿色发展动力

一是构建绿色政策支撑体系。通过构建乡村绿色发展的鼓励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和调动相关人员和组织的积极性,使绿色生产生活内化为自觉行动。二是构建绿色法律制度体系。根据农村实际需要,制定更为细化、可行的法律规章制度,严格环境执法标准,加大环境保护执法向农村延伸,推动乡村的绿色发展。三是构建绿色科技创新体系。通过与科研机构和大学的对口协作,研发与更新乡村的环保技术,提高环境友好型产品;加大与环保企业的合作,为乡村绿色产业发展提供专业化的环境服务。四是培育绿色技术人才。实施农村新型技术人才培育计划,为新技术在农村农业开发利用和推广中建立链接,为提升绿色农业的生产效益和竞争力提供智力支持。

猜你喜欢
淅川县绿色农业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11-16 13:13:50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绿色低碳
品牌研究(2022年26期)2022-09-19 05:54:46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持续发力 多元投入 淅川县加强水源区水土流失治理
淅川县
淅川县双河镇遗址M19及出土陶器组合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海峡姐妹(2019年3期)2019-06-18 10:37:10
淅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