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巧玲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这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与实践价值。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破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与实现新时代“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选择。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实践和理论总结的结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其创新发展和时代样态,在新时代,这一思想扎根于中国人民深刻的实践逻辑和中国大地深刻的国情变化中。
当今世界是国际格局与国际秩序深刻调整的世界,多极化格局正在加快演变,各种矛盾与冲突在全球依然存在;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低增长、高失业、高债务和高泡沫风险依然存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难民问题再度升温,正演变成一场旷日持久的人道主义危机;全球公共卫生危机显现,全球发展不平衡现象突出,南北差距仍然巨大。而与国际问题形成鲜明对比的现实却是全球治理能力和治理成效的相对不足,这一深刻复杂的国际形势也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新的不确定性与风险。面对如此世情,习近平强调:“环顾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两大主题。要解决好各种全球性挑战,包最近发生在欧洲的难民危机,根本出路在于谋求和平、实现发展。面对重重挑战和道道难关,我们必须攥紧发展这把钥匙。唯有发展,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唯有发展,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唯有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1)习近平:《谋共同永续发展 做合作共赢伙伴》,《人民日报》2015年9月27日第002版。正如习近平所说,发展是解决当前世界面临的各种问题的最好方法,坚持和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共享发展理念,将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由世界共享,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人类发展的必然出路,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迫切需要。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新时代我们党面临一系列新形势、新变化、新问题、新挑战,“全面从严治党”已经成为战略部署和治国方略,具有紧迫性。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全面从严治党思想蕴含着深厚的人民情怀,彰显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归:人民群众是全面从严治党的价值主体,人民至上是全面从严治党的价值要义,执政为民是全面从严治党的价值追求。全面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应对复杂形势的需要,我国发展正面临一系列新矛盾与新挑战,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日益凸出,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出现了严重的脱离群众、信仰缺失、法治观念淡薄、权力缺乏监督等问题,一些党员干部中甚至出现了人民群众所痛恨的腐败问题,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和政府的公信力遭到冲击和破坏。针对这些风险和挑战,必须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进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为了人民,全面从严治党依靠人民,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纪律建设,严肃惩治腐败,不断加强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建设,切实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同时,依靠人民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听取人民群众意见,切实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全面从严治党的智慧和力量,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针对性、实效性,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根并生成于我国的国情中。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主要矛盾出现新变化、人民诉求出现新变化、发展阶段出现新变化,新时代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时代,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过程在当前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复杂而深刻,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变化:一方面,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明显,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稳定;然而新时代在变中的不变就是“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2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主要矛盾依然存在,既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也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供需结构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全面深化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民生保障存在短板,我国的人均收入仍然处于世界中等行列,且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下行压力大,经济发展呈现出新常态,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区,民生和社会领域存在的利益固化的藩篱和体制机制上的顽疾,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影响着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这一国情背景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捍卫人民利益,坚守人民本位,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在共享发展中解决时代民生问题,回应人民的新期待,这是应对当前机遇与挑战和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然要求。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其深厚的理论渊源:这一发展思想的理论源泉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立场和观点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这一思想的发展脉络是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的执政理念和指导思想,“人民”是贯穿其中的思想红线。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唯物史观人民主体思想具有内在一致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真正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现实的个人的生存发展需要是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强调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性作用:“必须使国家制度的实际承担者——人民成为国家制度的原则”(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72页。,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体。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直接地提出了“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04页。的唯物史观观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以“现实的个人”为出发点深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阐述了“现实的个人”的“活动”对历史的创造作用,确立了人民主体地位。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揭示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立场和本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2页。,这就概括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价值追求,即为人民谋利益。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揭示的物与物背后的关系,实质上是人与人的关系。马克思正是站在人民的立场对资本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展开了无情的批判,因此,恩格斯也称《资本论》为“工人阶级的圣经”,而这一批判的根本目的在于为劳动人民推翻不合理制度,捍卫自身的实践主体地位和生存地位,在于为人民大众谋利益。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关于人民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主体地位的思想,与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内在一致性,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唯物史观人民主体地位思想的丰富和创新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唯物史观人的解放思想具有内在一致性。“人民的现实幸福”和“人民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诉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了“废除作为人民的虚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页。这一价值诉求贯穿着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马克思还强调“现实幸福”的主体是“人民”——是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人民;马克思不仅阐明了实现“人民的现实幸福”这一宗旨,还阐述了实现幸福的路径,那就是批判并打破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推翻那些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0页。,意即推翻资产阶级私有制制度,建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共产主义社会,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人的解放”是与马克思实现“人民的现实幸福”殊途同归的价值旨趣,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马克思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劳动现象,找到了束缚人的自由解放的枷锁,从而开始了批判资本、批判现存社会制度、“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事物”(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4页。的人类解放革命运动。马克思同样不仅提出了人的解放的诉求目标,还指出了人的解放的现实路径:真正共同体的形成、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生产力高度发展等都是马克思阐述的人的解放的必要条件。可见,唯物史观中关于人的解放的思想旨在以人民解放和实现美好生活为价值旨归,深刻阐释了人民解放的路径、方式以及客观必然性,而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同样以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为价值旨归和根本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开拓理论进路,阐释实现路径,因此,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唯物史观人的解放思想具有内在一致性。一句话,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学说中,人民性是其基本立场和理论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马克思深刻阐述了人民立场的理论逻辑与实现人民幸福的现实路径,这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渊源。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价值主线。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自觉做到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思想有其深刻的演进逻辑。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党的群众路线理论。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提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9)《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96页。。这一群众路线思想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和领导方法、工作方法,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尊重群众、爱护群众、与群众同甘共苦的工作作风,确保了革命的胜利和人民的解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对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做出了创新性发展,邓小平认为,“党的正确路线、政策是从群众中来的,是反映群众要求的,是合乎群众实际的,是实事求是的,是能为群众所接受、能够动员起群众的,同时又是反过来领导群众的,这就叫群众路线。”(10)《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88页。邓小平认为,实现人民主体地位必须与社会主义生产力提升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相结合,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他还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11)《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63页。在这个意义上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质上就是以人民为中心。邓小平还提出了凸显人民主体地位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将人民利益提到了现实的高度。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强化人民本位的指导思想,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这是坚持人民本位和人民主体思想的时代显现。江泽民认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12)《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79页。进入21世纪,胡锦涛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以人为本”为核心内容的科学发展观,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造性地发展了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当代中国发展实践逻辑,深刻洞察人民具体需求出现的新变化,作出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重大判断,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工作导向和价值导向,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价值旨归,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着力解决脱贫攻坚、补齐民生短板等问题,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逐步生成了统领发展全局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的执政理念和指导思想都蕴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理念的不同发展阶段,与时俱进,一以贯之,达到一种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把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的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27页。,充分肯定人民的主体地位和历史作用;同时,致力于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1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第23页。。这一思想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旨在将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坚持在发展中破解社会主要矛盾,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建设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增进民生福祉。这一思想蕴含着人民性、科学性、时代性、发展性等丰富的理论内涵。
首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回答了“为了谁”的根本问题。“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中国共产党人在执政理念上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践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致力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共同富裕,特别是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实践中,不惜一切代价取得了疫情防控决定性成果,捍卫了人民健康。这一伟大实践向世界和中国人民表达了坚定的人民立场。其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回答了“谁享有”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带领人民在发展中增进民生福祉,并将此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围绕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第23页。党的伟大实践也印证了这一庄严承诺。截止2020年底,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的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我们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又一次大步迈进。再次,人民立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立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1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第1页。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强调和捍卫了这一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进行的一切事业都是为了人民,同时依靠人民进行伟大实践,创造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始终是我国各项事业的价值旨归和利益落脚点,也是各项事业的“阅卷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发展思想都深刻表达和彰显了坚定的人民立场。
一种思想的科学性是指该思想对现实符合程度与引领力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仅坚持人民根本立场,还深刻扎根中国基本国情,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扎根于最广大的群众主体,倾听和回应人民诉求,蕴含着实事求是的理论品格。首先,这一思想考察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形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要论断。这是新时代在实践中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的典范,是基于对人民大众的生活样态和生活诉求的科学认知基础上得出的深刻论断。这一论断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两点论”“重点论”的统一,是对我国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客观、准确的概括和阐述,为实现人民诉求和美好生活提供了重要依据。其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科学性还在于提出了关于发展问题的新论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总体上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们共享,蕴含着对我国发展问题的科学认知,既包含了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深刻认识,也包含了“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内涵,还包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对发展问题的一系列新认知、新论断。坚持这一发展理念,能够从总体上解决了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大问题。随着我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和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完成,这一思想的科学性也在实践中被验证、阐明。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哲学“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集在哲学思想里。”(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20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本质上与马克思的观点是一致的,与新时代和当代人民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是“新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人民的产物”。这一思想阐明了时代方位、表达了时代立场、回应了时代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首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立足于时代新方位。我国新的历史方位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内在地包含着矛盾新、任务新、思想新三个维度。矛盾新是指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我国已经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转变;任务新是指“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新三步走”的具体任务;以“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这一思想的最新内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贯穿其中的主线。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的一切的事业都立足于时代基本方位,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时代价值的体现。其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表达了时代立场。时代立场集中体现于这一思想的现实性,正是立足于新时代的基本方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表达了致力于实现人民利益和价值诉求。目标的实现不是凭空的,而是立足于新时代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时代特征而生成的现实路径,沿着这个现实路径,践行“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必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再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回应了时代问题。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蕴含着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包含着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解答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8页。的时代问题,回答了“在发展中如何实现人民利益”的时代问题,从而形成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发展方略,为新时代社会发展提供了方法论导向。这一思想还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揭示和回应,围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困境,制订了科学宏伟的战略目标和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这一时代问题,彰显了强烈的时代感和问题意识。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们面临的一切问题的关键。习近平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1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213—214页。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临新的发展问题,迫切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蕴含着深刻的发展逻辑和强大的发展动力。首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蕴含在新发展理念之中。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主要内涵的新发展理念,深刻回答了发展的目的、宗旨和路径、方式,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也是新发展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发展理念的各个发展维度、发展方式,都是为了全方位、立体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为实现人民的高质量生活指明了发展路径,归根到底是追求更高层次上的发展,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更加凸显了新发展理念与人民立场的有机统一。正如习近平指出的:“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2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200页。其次,“新发展格局”致力于扩大内需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多重需求,从而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我国已经站在新的发展阶段和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新时期我国破解社会主要矛盾,实现更加平衡、更加充分地发展,从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的重大战略任务,这一格局致力于建立一套切实扩大内需,满足居民消费需求的科学制度,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新发展格局、新发展理念,在根本价值理念上是共通的、一致的,蕴涵着深刻的发展性逻辑。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确立了新时代共享发展的基本发展理念和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的价值旨归,这一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价值内核与重要特征,也是新时代实现奋斗目标的必然选择和基本路线。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发展,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群众史观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价值立场,不仅切中了人民生活的本质,也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提供了理论源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人民群众的实践合力构成了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因,为人类求解放、实现“人民的现实幸福”是唯物史观的价值旨趣。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植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基本原理,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同时,随着中国实践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和创新自身的理论内涵,立足时代新方位,直面时代新问题,在实现人民幸福生活的伟大实践中也不断实现着理论的演进与创新。首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实现“人民现实的幸福”的基本观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奋斗目标,确立了“为人民谋幸福”“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基本宗旨,并为实现这一宗旨和目标提供了方法路线,指明了方向,确立了以新发展理念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发展路径。其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观点的深化和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强化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把人民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是对人民主体地位的维护与捍卫。再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共产党人“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观点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从诞生之日起就将自身的宗旨概括为“为人民服务”。无论在任何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都坚持和践行这一宗旨和群众路线,致力于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朝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迈进。总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群众史观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新的时代样态和理论样态。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一伟大梦想承前启后,像一座灯塔,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奋勇前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实现这一梦想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选择。
第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践行党的初心与使命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的这一初心和使命及其伟大践行,不是抽象的言语,而是具体的行动。在践行中必须坚持“人民立场”,确保人民现实幸福的实现,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坚实根基。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会由宗旨转化为现实,转化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以及美好生活的实现。第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实现全面富裕为最终目标的民生全面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价值目标,这一思想中蕴含的共享发展理念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1)蒋永穆、张晓磊:《共享发展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年第3期,74—78。。这一理念的战略意义就是彰显社会主义本质的共同富裕,“根本目标是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22)蒋永穆、张晓磊:《共享发展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年第3期,74—78。。这一思想提出了“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安定殷实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三十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第27页。的建设目标。这一目标的核心维度就是民生维度,是围绕人民生活水平提升而展开的一系列发展指标和发展举措。我国在“十四五”时期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其中的应有之义也是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实现生活的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在这一进程中提供价值引领和实践准则。第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充分调动人民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强大思想武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发展实践,能够汇聚广大人民群众强大的合力与动力。动力之源在于这一思想价值旨趣是为人民谋福利;在于这一思想蕴含的共享发展理念是实现奋斗目标的动力机制,在于有中国共产党这一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激发人民创造性的组织领导核心,能够最大限度激发人民的创造性以及由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时代任务决定了新时代必须将党的群众路线继续加以贯彻落实,“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2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第21页。。
综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与价值旨归。深刻领会这一思想的时代背景、理论依据、理论内涵和当代价值,对于把握我国国情,破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力、积极性,实现新时代的奋斗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