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冈市水西门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刘青梅
水稻是武冈市主要粮食作物,目前推广双季稻,提高粮食单产是发展农业的首要任务。但近年来,武冈市稻飞虱等水稻病虫害越来越严重,直接威胁到水稻生产,防治形势十分严峻。稻飞虱也被称为水稻稻飞虱虱子,俗名火蠓虫或蠕虫等。对水稻的危害最大的以褐飞虱为主,其次是白背飞虱和灰飞虱。均属同翅目,飞虱科。在我国主产稻区分布普遍,是近年来发生危害渐趋严重的水稻主要害虫。在短期内能造成毁灭性的灾害。过去主要在华南及其邻近地区的危害早、中稻收受到伤害。现在大多地区的晚稻也遭受严重危害,造成大片死杆倒禾,严重影响产量。因此,要充分认识水稻飞虱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确保水稻的健康生长。现就防治水稻飞虱的对策谈一谈看法。
稻飞虱一般生活在水稻茎基部或穗部,主要吸收植株汁液。受损水稻的茎上出现许多褐色斑点,即稻飞虱在进食时唾液分泌的有毒物质引起的,严重时,稻丛下部变成黑色和棕色,阻碍了水稻的生长。在水稻孕穗期,水稻植株严重受损,不能结穗。在灌浆期,使千粒重下降,瘪谷增多,从而导致严重减产。当雌性产卵时,会用产卵器切开茎组织,将卵产在组织内部,因此产卵多时,可看到整个叶鞘部分有线条,壮裂缝的“产卵痕”造成水分大量丧失,稻叶逐渐变黄,稻株矮缩,最终使稻株枯死,俗称“冒穿”或“虫烧”。
1.1.1 间接危害
水稻飞虱除直接刺吸汁液外,还会阻碍水稻的生长。此外,稻飞虱产卵伤害植株,易造成失水或菌核病的发生。同时,其排泄物往往导致霉菌滋生,影响水稻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严重失水造成植株干枯。此外,水稻飞虱中的灰飞虱往往携带有条纹叶枯病等病毒,其毒力高,易引起条纹叶枯病的传播。白背飞虱在中国南方传播水稻黑条矮缩病。
1.2.1 隐蔽性
稻飞虱的卵大多产于叶鞘肥厚的部分,在郁闭的稻田内,湿度大,光照弱,适于稻飞虱生长繁殖。孵化出来的若虫仍然栖息在水稻植株的底部,蔓延到附近的稻田里,从稻田分布上看,呈团状发生,即从中间某株开始慢慢向四周扩散。从整个稻田表面看,水稻植株仍在正常生长,如果不拔开和稻丛查看,很难发现有飞虱的危害。因此,水稻飞虱发生的危害是隐蔽的。
1.2.2 暴发性
待水稻生长、发育集中,后期每丛稻株上的稻飞虱成虫、若虫有几十只,数百只,大量的若虫不断地危害周围粗壮的水稻株,使枯死的水稻株越来越多,面积越来越大。呈现出火烧团,几天以后,若干火烧团连接,致使田地一片枯黄。因此,稻飞虱灾害具有暴发性特征。
1.2.3 面积大
稻飞虱迁移到一个地区时,具有数量大、面积大的特点,其暴发区域往往涉及数十公里或数百公里范围。危害致死的水稻植株一片片倒下,没有粮食收成,呈现了毁灭性的结果。
稻飞虱是一种迁飞性害虫,有灰飞虱、白背飞虱和褐飞虱三种,其迁移能力较弱,主要随气流迁移。形象地说,其生活习性有点像候鸟,长翅水稻飞虱成虫能够进行长距离迁移,在我国北纬25度以南地区有零星越冬虫源,其主要在东南亚等地区越冬。稻飞虱春天迁往我国南方早稻区,繁殖2~3代,等早稻成熟后,再借助西南风或南风向长江中下游稻区迁徙。飞行方向随高空风向而变化。登陆区域与雨区由南向北移动基本一致。秋天,稻飞虱会从北方飞回南方过冬。这样的“迁徙路线”使稻飞虱可以从一个站到另一个站进食,给稻飞虱的防治和控制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因此稻飞虱在水稻孕穗期危害最严重。
近年来,南方水稻产区气温上升较快,春夏两季气温普遍较高,雨量多,分布均匀,很有利于稻飞虱的生长繁殖。田间短翅型成虫始见早,增殖率高,虫源基数非常大,为后期大面积发生创造了条件。
随着农作制度的改革,大部分水稻区实行一、二季混合播种,为稻飞虱连生创造了条件。而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如免耕、抛秧)的推广,有利于稻飞虱的繁殖,水稻栽培品种单一,以及大多数水稻品种对昆虫没有抵抗力的事实,为飞虱的迁徙路线提供了持续的食物供应。在水稻抽穗期,水稻植株中含有大量游离氨基酸,是水稻飞虱最适宜的营养物质。在此期间,水稻会产生一种叫作和酮的物质,刺激稻飞虱的生长发展。优质稻大面积种植,温度适宜,生长良好,为水稻飞虱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此外,稻飞虱还能适应环境并且适应能力很强。飞虱进入种植区后,由长翅型变为短翅型,一旦发现水稻营养不够下一代用时,稻飞虱会自动停止产卵,由短翅变为长翅飞向别处,由于成虫的趋绿性,容易找到良种水稻。
近年来,施用氮肥数量多,造成田苗旺盛,稻田遮阴,叶色深绿,稻飞虱掩藏密度大,嫩绿稻植株产卵习性,肥田发生频率明显增加,多施氮肥可提高稻株游离氨基酸的含量,使水印稻的抗虫性逐年衰退。而且能刺激稻飞虱个体的生长,从而加剧稻飞虱的发生。
避免长期单一、连续使用阿维菌素与杀虫单等单剂,避免买药、用药时盲目听从经销商,比如,明明一亩田(667㎡)用一份农药已经可以杀死虫子,但是经销商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却让农民使用更大剂量的农药。还有的经销商为了牟利,卖给农民一些药效不高、毒素残留多的农药,许多农民选择使用除虫药时,一般都是超剂量、超种类使用,近年特别是阿维菌素农药在水稻田大量使用,杀伤了大量的天敌,破坏了生态平衡,由于自然制约的减弱,褐飞虱有了重新猖獗的可能,对药物的抗药性也增强了。
为了有效控制稻飞虱带来的危害,减少防治成本,采取各种措施创造不利于稻飞虱繁殖而有利于天敌生存的条件,坚持“压前控后”的防治策略以争取防治主动。
实行统一规划,协调茬口布局,在连片地块内分别种植早稻、单季稻和双季稻,减少不同成熟期品种和籼粳混播,防止稻飞虱的世代交替,减少稻飞虱的基数。
选育高、中抗水稻品种是防治水稻飞虱经济有效的措施,也是探索今后根治的途径,抗虫品种植物茎氨基酸含量少,稻飞虱刺茎次数减少,昆虫的身体成长和发展是缓慢的,繁殖能力变差,最终减少稻飞虱种群,目前种植抗稻飞虱的水稻品种少,此外,不同品种的抗性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地方有相对较少的受害品种,早期选育抗病品种是非常必要的。
稻飞虱防治工作技术性较强,要通过召开现场会,组织田间培训,发放病虫预报,利用新闻媒体等形式,宣传推广稻飞虱防治技术和防控要领。在防治关键时期,要组织基层植保技术人员深入农户,指导农民科学防治,组织群众进行机动联防,政府部门要通过药剂补助,植保机械补助,技术服务等多种形式扶持专业防治队伍建设。
及早避药,为防天敌,增加天敌的初始数量,尽量减少用药频率和面积,不得不用药时,应选择防效高的农药,在确定防效指数时,还必须考虑自然因素,当蜘蛛与稻飞虱的比例为1:1-2时,基本上可以控制稻飞虱发生危害,可以不需要药物来防治,不要有虫无虫都打保险药。
稻飞虱每亩(667m2)达10万头左右,及时用药防治。由于稻飞虱种群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为减轻后期防治压力,要在水稻发生前中期抓住卵孵高峰期至低龄若虫期采取长效药剂与速效药剂相结合的防治对策,在药剂选择上,严禁使用国家明文规定的高残留及菊脂类农药。调查显示,褐飞虱对吡虫啉类农药的耐性非常强,为确保防治效果,必须坚决停止使用。啶虫脒与吡虫啉有交互抗性,也不宜推荐使用。试验结果表明,80%唏啶吡呀酮对低龄稻飞虱若虫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并能有效减少成虫的产卵量,可广泛作为防治稻飞虱的长效药剂,长效药剂可选用80%唏啶.吡呀酮6-10克/亩、70%吡蚜.呋虫胺6-10克/亩等。
3.6.1 农业防治
冬春结合积肥,彻底清除田间、沟渠、池塘杂草,清除部分在野草中越冬的灰飞虱。在水稻生长季节,翻耕除草,彻底拔除稗草,拿去堆肥或烘干焚烧,可破坏白背飞虱的部分虫卵,以防来年传播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注意科学灌水,浅水勤灌,避免深水漫灌,长期积水,适时晒田等,可起到抑虫增产的作用。还可以采用稻鸭共育,有计划的分批养鸭除虫,一般按每亩平均放养小鸭2只左右计算,可有效控制稻飞虱的危害。
3.6.2 药剂防治
目前,除常规的背喷或长输液管喷外,还有一些机动喷雾防治水稻病虫害。抽穗后,水稻生长旺盛,田间郁闭严重。一般情况下,由于只喷洒在植株上部,只能有效地控制稻纵卷叶螟、穗茎瘟和一些螟虫,而水稻的中部和下部的飞虱很少接触到药液,加上部分农民用药量偏少,田间未能保持浅水层,直接影响药效的发挥,从而导致防治效果很差。因此,在田间防治稻飞虱时,每亩害虫量在3000只以下的农田,首先要立即灌溉,保持水量在10厘米左右。选用80%唏啶吡呀酮6~10克/亩,以3000~4500倍液对准稻株基部进行一次喷雾防治,上下打透为宜。在每亩害虫量超过3000只的土地上,可施80%唏啶吡呀酮与80%敌敌畏乳油。或5%阿维菌素可溶液剂等混用,间隔7天防治1次,如果田间要兼治稻纵卷叶螟或螟虫,可加用20%氯虫苯甲酰胺15毫升/亩、5.7%甲维盐可分散粒剂20克/亩。施药时间,晴天一般在下午5~6时后,早上8时前进行喷药,应喷粗水,用水量足,要分厢,喷在稻株基部,每厢宽度不超过1.2米,提高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