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晓敏 徐 龙 王 凯 曹铭晨 唐 宁 李 静 隋忠国 荆凡波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药学部,青岛266000)
阴部神经痛 (pudendal neuralgia, PN)为阴部神经支配区域内、临床表现多样的顽固性疼痛,常以女性病人多见[1]。PN病人常有会阴部功能失常,并伴有不同程度心理疾病,甚至抑郁表现[2]。病因多样,往往无器质性病变,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阴部神经阻滞、脉冲射频、脊髓电刺激、手术治疗等,但国内外尚缺乏治疗标准及根治方法[3,4],是目前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报道1例直肠癌术后顽固性阴部神经痛病人,应用鞘内药物输注系统(intrathecal drug delivery systems, IDDS)泵注吗啡治疗,取得良好疗效,以期在治疗方法及药物选择方面提供参考。
病例,男性,50岁,汉族,9个月前因“直肠癌”于外院行腹腔镜下直肠根治术,5个月前出现会阴部疼痛,行“会阴部神经阻滞术”后稍缓解,口服镇痛药物效果不佳。10天前无明显诱因疼痛加重,严重影响睡眠,于当地医院行“骶尾部局部麻醉药阻滞试验”,疼痛缓解5 h。入院前使用药物包括:口服加巴喷丁0.4 g,每日3次,普瑞巴林150 mg,每日2次,氨酚羟考酮每日10余粒,吗啡注射液处理爆发痛,近1个月内注射10余支。既往血栓史10余年。
病人疼痛部位为肛周及会阴部持续性疼痛,性质为针扎样、刀割样、烧灼样痛,伴痛觉超敏,疼痛数字评分法 (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 评分10分,影响睡眠,无法坐卧。入院给予口服羟考酮缓释片20 mg,q12 h、度洛西汀肠溶胶囊60 mg,每日1次、加巴喷丁胶囊0.5 g,每日3次,NRS评分8分,夜晚出现2次爆发痛,NRS评分10分,均给予吗啡注射液10 mg皮下注射处理,羟考酮缓释片调量至40 mg,q12 h,效果不佳。第3天硬膜外L4-5向下置管,行硬膜外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PCEA),泵内药物为生理盐水82 ml +罗哌卡因(75 mg/每支10 ml)18 ml,泵速每小时1 ml,NRS评分2分。第7天病人疼痛加重,NRS评分9分,停用羟考酮缓释片,泵内药物调整为生理盐水82 ml +罗哌卡因18 ml +芬太尼0.2 mg,泵速每小时1 ml,NRS评分5分。第8天病人出现爆发痛,NRS评分7分,给予吗啡注射液10 mg皮下注射处理。与病人及家属沟通后,行L2-3间隙port泵鞘内置入术治疗,下午病人血压明显升高至180/111 mmHg。第9天病人行脑脊液分流术,后连接IDDS镇痛泵,配比为生理盐水99 ml +吗啡注射液8.4 mg,泵速每小时0.5 ml,NRS评分3分,血压151/97 mmHg,晚上下降至132/80 mmHg。第10~11天病人疼痛明显减轻,NRS评分均为2分,病人对镇痛效果满意,因直肠癌术后盆腔转移,要求带泵出院,回当地进行放疗。出院后2周、4周、12周和18周随访NRS评分2~3分,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阴部神经来自S2-S4骶神经前支,向下与阴部内动脉伴行,穿出梨状肌下孔离开骨盆,绕坐骨棘经坐骨小孔进入会阴部坐骨肛门窝,其主要分支为会阴神经、直肠下神经以及阴蒂(阴茎)背神经[5]。PN可能的发病因素包括:神经卡压(阴部神经受到机械性压迫或损伤,如盆底肌痉挛及周围韧带的压力、骨盆骨折、外科手术等)、原发性神经病变(如神经鞘膜瘤、腰椎间盘脱出)、会阴部慢性病史、肿瘤、放化疗、病毒性感染、免疫及心理疾病等[6,7]。该病人直肠癌术后4个月出现阴部神经痛,可能与其肿瘤和手术操作造成阴部神经卡压有关。
加巴喷丁、普瑞巴林等药物联合三环类抗抑郁药,是临床中治疗阴部神经痛的常用药物;氟西汀对于顽固性慢性前列腺炎或盆腔疼痛有缓解作用;肌肉松弛药物可缓解疼痛;局部外用阿米替林-氯胺酮复合凝胶等可治疗会阴区域顽固性疼痛[8,9]。Weinschenk等[10]研究表明,5%利多卡因联合阿米替林可作为一线治疗,曲马多可作为二线治疗。该病人外周用药效果欠佳,可能与其肿瘤导致的癌性疼痛和阴部神经的解剖结构有关。阴部神经丛由具有肌肉和内脏分支的阴部神经组成,从内脏分支开始出现4~6个分支,与S2-S4根吻合形成交感神经丛,是包含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纤维的混合神经,需要将神经性和慢性疼痛的治疗相结合。
PCEA利用PCA装置将药物用于硬膜外腔,通过行脊椎穿刺并置入导管,用于胸背部及以下部位疼痛[11],主要适用于术后镇痛治疗,对慢性神经痛治疗效果欠佳。该病人使用0.135%罗哌卡因,后复合0.2 mg (0.002 mg/min)芬太尼,初始治疗效果较好,4天后疼痛加重。
IDDS是通过埋藏在病人体内的药物输注泵,将泵内的药物输注到蛛网膜下腔,作用于脊髓或中枢相应的位点,快速、有效、稳定地发挥镇痛作用,广泛用于癌痛和顽固性非癌痛的治疗[12],一线药物包括吗啡和氢吗啡酮。该病人预期寿命大于6个月,生存周期较长,符合IDDS适应证。病人PCEA时背景量为每小时0.002 mg芬太尼,吗啡10 mg皮下注射处理爆发痛,按照静脉与鞘内吗啡用量的比为100:1,芬太尼与吗啡剂量换算,24 h吗啡泵入剂量为0.59 mg。病人疼痛程度为持续痛4~8分,阵发加重6~8分,加量50%~100%。24 h估算的转换计量为0.87~1.16 mg,背景量每小时0.036~0.048 mg,PCA量为bolus 0.043~0.058 mg,锁时15 min。病人使用吗啡8.4 mg +生理盐水99 ml,以每小时0.5 ml维持,背景量每小时0.042 mg,24 h内爆发痛次数较少,滴定后未进行剂量调整,镇痛效果良好。该病人有血栓史,使用时应注意监护凝血功能。鞘内泵置入后,病人血压明显升高,认为是由于药物输注导管直接置入蛛网膜下腔内,操作过程中脑脊液外溢难以避免,进行脑脊液分流术不良反应好转。同时应注意对IDDS进行维护,减少感染、肉芽肿炎等风险。病人出院后中长期镇痛效果较好,无明显并发症和阿片类不良反应发生,有效性和安全性良好。
此外,脉冲射频治疗 (pulsed radiofrequency, PRF)直接针对支配会阴区的神经也是有效的治疗方法。标准PRF可明显缓解PN,温度42℃不会对组织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价格较IDDS低,中长期疗效好,治疗后镇痛持续时间可达数年[13]。近年来,高电压长时程PRF治疗PN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4]。
此例病人提示我们,IDDS治疗顽固性PN符合指南及文献推荐,所需药物剂量更小,药物不良反应更少、程度更轻,持续鞘内给药能够实现长期有效的疼痛控制和个体化镇痛治疗。PN现仍为一种顽固性疾病,可根据病人情况采取多种治疗手段联合。作为临床药师应加强自身理论学习,对各类并发症进行观察及处理,对病人全程进行用药教育和用药监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