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城乡关系的借鉴意义

2021-12-01 04:04:02燕山大学刘彤赵玉光杨秋磊
河北农机 2021年2期
关键词:城乡马克思融合

燕山大学 刘彤 赵玉光 杨秋磊

1 马克思的城乡关系理论概述

1.1 马克思城乡关系的主要内容

1.1.1 城市

在马克思城乡关系中,城市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并且早期并不存在城市和乡村。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时候一些地方出现了劳动力的剩余,而一些被闲置了下来的劳动力,为了养家糊口开始从事别的生产劳动,这样便出现了手工业。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手工业的劳动力越来越多,很多手工业劳动者也被闲置下来,这就促成了另一种社会现象的出现,农业劳动者通过自己的劳动成果置换手工业劳动者的产品,促进了买卖等价交换行业的出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买卖行业不断发展壮大,并且带动了其他行业不断发展。专门从事买卖行业的人出现了,这时一些地方人员和资源不断聚集在一起,并且生产力和生产工具不断进步,城市便从农村中脱离出来,变成生产力和生产工具相对较为发达、并且生产方式比较先进、资源较为丰富、人员较密集的地区。

1.1.2 乡村

乡村与城市来说是个相对性的概念,在乡村最大的特征是农业生产。乡村相较于城市来说生产活动比较单一,主要是从事第一产业生产,并且乡村人员分布较为闲散,人口密度相对较低,社会结构也比较单一。乡村在风俗文化、建筑方式以及居民的生活习俗方面与城市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乡村的生活气息与城乡相比更为浓厚。

1.1.3 城乡的相互对立

城市与乡村的内容与概况在上文已经进行梳理,对于城市和乡村来说一开始便成对立状态进行发展,等到生产力发生到资本主义阶段时,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对立状态越来越明显。在城市之中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等资源,而乡村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相对较为落后,两者之间的发展极度不平衡,在此情况下,城乡的发展呈现对立化状态,资源越来越集中于城市之中,城乡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化,分界也越来越明显。

1.1.4 城乡之间呈现融合性发展趋势

从哲学的分析方法上来看,城乡不可能一直呈现独立的状态,城乡融合发展是大趋势,也是必然趋势。乡村的发展,需要城市资源的帮助,但是乡村也应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和资源优势,要努力改善自身的环境,为城市资源向乡村流动提供便利和帮助,实现城乡的融合发展。乡村发展虽然较为落后,并且有一定的先天性缺陷,比如交通、地理位置等。但是并不是说乡村的发展只有劣势没有优势,天然的农产品是乡村发展的优势,乡村的发展应避开自身缺陷,合理分配资源,同时吸收城市发展中的有益经验,因地制宜,这样才能促进城乡融合发展。马克思城乡关系理念也明确了城乡融合发展是城市与乡村改变对立的状态,进行发展的必要趋势。也只有城乡得到融合发展,才能解决乡村与城市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促进双方共同发展。

1.2 马克思城乡关系思想的主要特征

1.2.1 城乡关系思想提倡以农业为根本

农业是基础,是国家的根基,农业的重要地位众所周知,毕竟人们的基础温饱问题需要农业资源的供给,所以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是不可动摇的,不管国家经济发展到什么地位,也必须保障农业生产的供给,这样国家发展的后劲才能更加充足。然而,对于拥有重要农业资源的乡村来说,乡村经济却一直很落后,并且资源条件与城市相比存在巨大差距。在种种条件下,乡村与农业的却走向了对立面。因为农业发展的有限性,乡村的发展也因此收到了农业发展的限制。马克思城乡关系的基本特征中,承认了乡村所具有的基础性地位,也认为农业是一切剩余劳动的基础,只有剩余劳动的存在才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乡村。只有人们饮食充足才能保障社会经济的发展。

1.2.2 城乡关系思想以民主为遵循

马克思的城乡关系以农民的基本生活为出发点,并且对人民的生活进行了写照,马克思城乡关系中,人民作为资本主义阶段最基础的人民,受到了一定压迫,并且大多数乡村农民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乡村农民大多通过一年的辛苦劳作,到最后却收入甚微,这与农民的劳动程度严重不匹配,同时农民社会地位也是最底层,乡村农民社会存在感较差,经济生活水平较低。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城乡关系的理论,,我国根据具体国情,在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之上进行发展,走出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村与城市发展道路,促进了农村的发展,并且解决了农村生活条件和民主缺乏的问题,更好地保障了乡村农民的生活,城乡融合发展是城乡关系发展的趋势,也是城乡关系发展的最终走向。在新时代下,马克思城乡主义以人的为本的思想,体现了民主性特征。马克思城乡关系的理论思考主要为解决乡村之中人民的疾苦,以人民为基础,促进乡村的发展。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体现了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满足,城乡发展的最终成果也应为人民所享有。马克思城乡关系是人民民主性的高度体现,是实现人自由平等发展的价值遵循。

1.2.3 城乡关系思想具有科学性与革命性

马克思的城乡关系具有科学性和革命性,这是在历史实践发展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从工业革命到现在的城市化过程中,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主要途径。马克思城乡关系具有科学性主要是指城乡关系的发展以科学为根本遵循,在科学技术的基础上为城乡关系的发展提供科学知识。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价值观念也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并最终用于指导实践。马克思城乡思想的革命性主要在于无产阶级是经过一系列的革命取得了今天的伟大成果。马克思城乡关系思想具有科学性和革命性,通过对时代发展规律进行深入研究,遵循时代规律的前提下,为实现共产主义,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源泉。

1.2.4 城乡关系思想合理分配了城乡资源

城乡之间面临的主要问题,便是资源分配不平衡,城乡之间差距较大。马克思城乡关系思想合理分配了城乡资源,为城乡资源的公平性发展进行协调。实现城乡关系协调发展,马克思在城乡关系中对城乡之间不公平的资源分配方式提出了自己的深刻见解,在此基础上,城乡关系是城乡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问题,必须明确进行说明。

2 马克思城乡关系对我国城乡发展的借鉴意义

2.1 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科技兴农

农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也是乡村发展的基础,是农民的命根子。在马克思城乡关系中对农业的基础地位进行了明确,并且对国内外的发展情形以及国内社会经济现状的发展规律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揭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城乡关系中提倡把农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而对于农业所处于的基础性地位,主要是因为农业给我们带来了粮食资源,解决了我们的温饱问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另一个原因是指农业所提供的基础性地位,为其他行业提供了保障,例如餐饮行业等,保障了第三产业等服务业的发展。若农业发展得不到保障,那么人们的物质生活也将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其他行业的发展稳定。纵观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的繁荣和稳定是建立在基本农业温饱问题得不到满足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农业作为基础性地位,事关国家的发展稳定,更关乎着人们的幸福生活。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我们要以科技兴农,不能将眼光只局限到有限的农业资源上,应积极吸引高科技产品,提高农业发展的水平,解放劳动生产力,提高劳动效率。以科技代替农民的辛苦劳作,使农业发展更加规模化、产业化。

2.2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马克思城乡关系中城乡融合发展是必要趋势,其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推动力。一系列的历史资料和实践经验证明,团结协作才能发展的更好,走的更远,城乡的发展也必须打破二元结构,也需要团结合作,也同样适用于该理念。马克思城乡关系思想为实现城乡的融合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在马克思城乡关系思想中,乡村和城市会从对立最终会走向融合,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提供了理论支持。虽然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但是乡村和城市之间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难题依然存在。马克思城乡关系为城乡融合发展,为排除城乡二元结构提供了理论指导,并且指出城乡二元结构的解决不仅需要提高科技生产力,更重要的是要进行体制改革,从根本上破除阻碍城乡融合发展的阻力障碍。乡村作为最基层的地区,各种政策都是在土地上,但是土地收入有限,并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于乡村的土地来说,相对动力不足。而城市相对于农村发展动力充足,并且科技信息的发展对城市的发展有更大的促进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

2.2.1 进行体制改革,破除二元结构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需要提高乡村社会生产力,只有生产力提高了,体制所带来的问题才能有效破除,并且城乡二元结构,不仅只能靠城市的带动作用,乡村对自身的发展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其必须提高自身的生产力,促进乡村经济实力的提高,从而根本解决对立矛盾。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促进乡村与城市融合发展必须进行体制改革,而体制改革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必须做好必胜的信心,才能克服改革路上的艰难险阻。

2.2.2 发挥城市的带动作用

城市属于各种资源的集合地,在城市中存在很多高收益产业,但是在乡村中一般都是一些高污染或者是低收益等的产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但是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应积极发挥城市的带动作用,坚持以科学理论作为指导,以城市带动乡村发展,保证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这样城市中各种有限的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且也保证了乡村资源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乡村基础设施和乡村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猜你喜欢
城乡马克思融合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宝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 06:16:36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现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 07:10:34
城乡涌动创业潮
红土地(2018年12期)2018-04-29 09:16:34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湖湘论坛(2015年4期)2015-12-01 09:2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