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剑翘,冯青山,郑 焱
(山西大同大学体育学院,山西大同 037009)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核心是知识的协同,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核心目标是实现知识的增值[1-2]。运动康复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能够系统掌握运动康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机构、健身机构、运动队、养老院、疗养院、学校等单位从事健康指导、运动损伤防护以及运动康复训练等相关领域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从高校的角度出发,产学研的发展目的应该集中于学生培养、学科发展和学校发展。山西大同大学运动康复专业创办之初,就确定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模式。
运动康复专业的课程设置突出了“科学运动”的核心理念,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区别于医学康复专业,重点突出运动技术的学习,专业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强调学生对各类运动技术的理解,另一方面强调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水平的培养,为今后的运动治疗奠定基础。结合国内外运动康复专业的课程[3-6],山西大同大学运动康复专业的课程分为了7个部分:通识课程、国标课程、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专业基础技能课程(理论部分)、专业基础技能课程(实践部分)、实践技能课程和实践技能提高课程。运动康复专业课程体系,最终通过专家评定法确定课程的权重,来反映每门课程在体系中的重要程度。
通识课程中思想政治内容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概况、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内容;计算机内容包括:应用基础和MS-高级office课程内容;大学英语由阅读、对话和写作几个方面组成;军事学基础主要讲授军事常识和世界军事动态。通识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掌握英语、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以此为工具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运动康复专业是下设在“体育学”专业的二级学科,依照《体育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体育类本科专业均需开设的课程包括体育概论、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社会学、健康教育学、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等7 门课程,总学分不少于16 学分。运动解剖学和运动生理学是运动康复专业的基础课,纳入到了基础理论课的体系中,通过对国标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在理论层次上对“体育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有明确的认知。
运动康复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中医学基础、运动康复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康复生物力学、临床康复医学。运动解剖内容分为四个模块,其中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人体解剖学、运动解剖学、功能解剖学、运动筋膜学、推拿按摩解剖学等内容。为了给学生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按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将运动解剖学分为了4 个模块。“运动解剖学1”主要是以人体解剖学内容为主,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掌握人体的各个系统和结构,为进一步学习解剖学和生理学做好准备;“运动解剖学2”以运动系统解剖学为主,其中强调了骨骼和肌肉等运动的活动;“运动解剖学3”以功能解剖为主,要求学生能够对各种人体活动进行动作分析;“运动解剖学4”加入了当前在运动治疗领域处于研究前沿的运动筋膜学理论,从解剖层面对肌筋膜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运动生理学作为运动康复专业的基础理论课,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神经系统生理学、心肺功能生理学等内容。运动生理学分为两个模块,“运动生理学1”的教学内容主要以人体生理学为主,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掌握人体的基本生理过程,了解人体各个系统的工作机制和原理;“运动生理学2”强调了在运动状态的人体各个系统的工作过程,以及运动对生理功能的影响,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神经系统和心肺系统的功能。
一个完整的康复治疗过程包括诊断、评估、治疗、训练四个过程,所以运动康复专业学生所需要具备基本技能也包括这4个模块。“诊断”是利用影像学的手段,对人体功能受损的结构进行判断,明确运动康复治疗的能力界限,俗称“排雷”,开设课程主要是运动康复影像学;“评估”是利用专业的知识,对客户功能受损的情况进行合理的过程评定和结果评估,开设课程主要是康复评定学“;治疗”针对不同的功能受损情况进行有效的徒手和拉伸等治疗,开设课程包括运动康复治疗技术、中国传统康复(推拿)和肌肉骨骼康复学;康复的过程离不开训练,康复“训练”是指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学习和辅导掌握某种合理的运动模式,从而改变受训者身体素质和能力的活动,开设的课程包括运动训练学和运动治疗技术。
根据实际情况,目前主要开设的专项实践与体能训练课程包括田径、体操、足球、篮球、羽毛球、武术和传统养生功法。由于核心力量不同于传统几大素质,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在身体功能训练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运动治疗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所以在专项实践与体能训练中将核心训练作为单独的课程设置,目的是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核心力量的训练手段和方法,并了解在各类专项训练中的应用。
实践技能课程的开设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学习目的是为了培养运动康复专业学生的整体治疗思路。运动康复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作,需要将书本所学的各科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整合,在实践技能阶段所开设的运动伤害防护与急救、运动营养学、运动保健学、运动处方学和慢性病的运动疗法等课程,提高学生的系统性思维,让学生在运动康复的治疗过程中,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实践技能提高课程是结合运动康复技术的发展而设置了关节松动术、贴扎术、康复训练学等课程。这些课程属于康复技术提高课程,在当前的实践中应用较多,而且效果很好。学生通过学习,一方面可以开阔自己的眼界,另一方面可以跟上运动康复技术更新的步伐。
肌筋膜理论是近几年来在物理康复领域的研究热点,是由著名手法治疗师Ida Rolf 提出的,她的学生Thomas Myers 通过解剖手段证实[7-8]:肌筋膜这种纤维体是由整个胶原网组成[9-10],囊括了所有覆盖并附着于人体器官的组织,还包括骨骼、软骨、肌腱、韧带、皮肤中的胶原以及肌筋膜群;将互相连接的肌筋膜组织绘制成“肌筋膜经线”,提出后表线、前表线、体侧线、螺旋线、手臂线、功能线和前深线的肌筋膜链,并应用这些力线对身体进行的评估和训练。
传统的解剖理念中每一条肌肉都有特定的起止点,但是肌筋膜理论对传统的肌肉解剖理念提出挑战。通过实体解剖发现,肌肉只有一部分起于或止于骨膜上,而还有一部分是以筋膜的形式与相邻的特定肌肉相连的,原有起止点的理论限制我们的思维,让我们忽视了以肌筋膜为单位身体的整体功能,所以在基础研究中,需要通过人体的动作操作来不断丰富肌筋膜理论的应用领域。现有的20 条筋膜链,可以很好地解释和探究人体代偿的规律。在康复治疗实践中可以循着筋膜链指引的路径来找到代偿的引发原因,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疼痛、劳损等问题。在运动中,肌筋膜理论能够迅速提高人体的柔韧度和关节活动范围。当我们进行肌肉拉伸的时候,其实很多情况下都没有拉伸到肌肉真正的终点位置。因为肌肉中的肌梭会预先收紧一部分的肌纤维,限制这些肌纤维充分的伸展开,所以在拉伸时其实只有部分较短的肌纤维是被拉伸的,还有一部分是还处于松弛状态的。运用筋膜松解的技术,在短短几分钟内就会达到很好的效果。
山西大同大学运动康复专业的科研团队紧跟当前的学术前沿,将肌筋膜理论的应用研究作为科研方向,先后启动了大、中、小学生体质测试指导系统研究,糖尿病、高血压等慢病的运动干预,对久坐行为的运动干预和运动系统疾病的流行病调查等课题的研究,并将这些成果带入课堂,让学生能够学会肌筋膜康复技术,并应用到实践中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1.1 学生体质测试指导
学生体质测试成绩下降是当前学校体育面临的现实问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体育活动”等同于“玩物丧志”。在中国的教育中和我们的身体息息相关运动知识从古到今并不被视为生活常识,有学生甚至连基本的跑、跳等姿势都不正确。受到文化的影响,在应试教育中体育知识更被边缘化,缺乏运动常识和运动知识,当学生面对体质测试的压力时,经常会出现有心想做好但是能力却不足的现象。普通高校学生认识水平有所提高,他们往往采取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学生体质测试,但是结果并不尽人意,常常会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这些情况,科学“体能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利用肌筋膜理论来指导学生的体育活动,从“功能训练”的角度来指导学生的身体活动,学生的体测水平有明显提高。以“坐位体前屈”为例,利用“肌筋膜理论”,指导学生坚持放松足底筋膜和枕下肌群,调节身体后表线的功能,实现身体的前后力线平衡,缓解张力在力线上的累积,解决了运动中的身体功能的受限问题,学生的坐位体前屈成绩自然提高。
3.1.2 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干预
山西大同大学体育学院有足球队、篮球队、田径队、健美操队、毽球队和武术队等8支代表队,训练的人群达到了将近100人左右。各代表的组建之初,绝大部分学生都是从零开始训练,由于训练强度大,伤病成为了运动训练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针对这些情况,通过与教练员的合作,结合专项特点,有针对性对各代表的训练计划进行体能干预和科学训练指导,针对体能较弱的运动员制定特殊专项计划,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在训练和比赛中已发生运动损伤的队员,进行积极的干预治疗。2017 年山西大同大学代表山西参加了“全国体育院校技能大赛”,2018-2020 年为足球队征战山西省大学生足球联赛,运动康复团队在训练和比赛期间做了大量的保障工作,为参赛运动员保护航。
2014 年党中央国务院将“全民健身”提升为国家战略,2016 年又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提出要通过“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等方式来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体医结合”代表了健康促进新趋势的理念将成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的重要措施和依托。
当前,在全民健身中尽管政府在硬件上投入大量资金和公共设备,满足更多人的健身需求,但“体医结合”政策的真正落地,急需解决的问题是让每个参与运动的主体能够选择正确运动方式、科学运动方法,最终达到健身的目的。全民科学健身中急需政府部门之间建立一个联动管理机制来推动实现体医结合,做大、做强全民健身这件事情需要积极发动社会各种力量的参与,从公益做起,结合政策支持,逐渐进行市场化改革,唯有如此才能让健身产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形成一个健康产业链,并使之长期良性运转。
康复知识的普及和传播是一种责任,也是运动康复产业发展的必然之路。2017 年9 月开始,“唯象康复和体质测试”公众平台通过每周两次的更新,为大众传播运动知识,其中包括不良体态的矫正,不同人群正确的运动方式,生活中针对各类疼痛问题的康复方法等内容,目前平台的点击量已达到三万人左右。
公益讲座是社会公益的另一个方式,针对“中学生体育测试”“大学生身体锻炼的必要性”“肌筋膜理论与生活方式”等内容,在中小学和社区等开展了一系列的公益讲座,并与一些中小学和社区建立了长期的联系,定期组织公益讲座,宣传运动康复知识,推动产业的发展。
2019 和2020 年先后与大同市五医院、同煤集团中心医院、江苏省民政康复医院等多家医院建立合作共建关系,通过和各类康复医院的合作,来实现知识价值的转化。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民消费水平逐渐提高,现代人对健康的消费需求强烈的凸显出来,以运动科学和生命科学为先导,涵盖健康制造、健康服务、健康管理系列内容的大健康产业已成为21 世纪引导全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产业。据有关部门资料显示,我国现有大约8 000 万残疾人,慢性病患者已经超过2亿人[11]。《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从2011 年到2015 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从1.78 亿增加到2.21 亿,2020 年将达到2.43 亿人。2013 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健康服务业要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目标,到2020 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和良性循环的大健康产业集群,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服务需求的同时,力争使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面对巨大市场需求,我们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身体慢痛现象展开治疗,案例达到1 000 多例,且追踪调查研究发现,效治疗果良好。
“产”“学”“研”三者之间在运动康复专业发展中是互相依存,相辅相成的。“产”代表了知识的产出和转化增值,明晰由知识所创造的最大价值。“学”主要表现在学生的课程学习,踏实的课程学习是学生最终能够将知识转化的前提,课程设置是专业发展的基石,最终体现在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强大的生产力。“研”的主要参与者是一线教师,通过科学研究才能完成一个知识衍生的过程。“研”和“学”是不可分离的,可以将“研”看作是高层次的“学”,是创造性的“学”,最终“研”的成果也在课程中体现“,产”让我们享受知识的转化所创造的价值,与此同时最终也会对“学”和“研”形成反哺,促进“学”和“研”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