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庆涛
(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北京 100044)
科技查新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进程中形成的一项独具特色的信息咨询工作,对推动我国科研管理与科技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加速演进,国际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科技查新如何适应国家科技创新发展要求,更好地支撑科技强国建设成为一项紧迫任务。全面了解科技查新研究的现状、热点主题和前沿趋势,有助于新时期对科技查新定位和功能的再思考、再认知,对科技查新工作的转型与创新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为信息源,以“TI=科技查新OR KY=科技查新”为检索式,限定核心期刊与CSSCI为来源期刊,时间范围限定为“2010—2020”,检索日期为2021年1月10日,共获得305篇论文。
统计发现,2010—2014年,年发文量虽呈递减趋势,但稳定在35篇以上,研究处于成熟和稳定发展期。2015年3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取消了“教育部科技查新机构认定”的行政审批,受此影响,研究热度开始降低,文献产出明显减少。2016年,科技部废止了《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科技成果鉴定转由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执行,成果鉴定是否需要查新报告尚不明确,导致查新研究快速步入低谷,科技查新开始进入转型发展的探索期。详见表1。
表1 2010—2020年科技查新研究论文年分布
总结与反思是探索查新工作如何准确定位以适应国家科技创新的新变化和新要求的重要途径,与查新工作是一种不断循环、持续优化的良性互动关系。研究探讨了科技查新的历史变迁、现状与问题、发展对策、前景与趋势等;存在问题除管理主体分散、机构分布不均衡、业务季节性扎堆、服务浅化且形式单一外,市场化运作不成熟、监督考核与评估形式化等问题也较为突出。研究还基于现有问题提出聚集查新业务流程、要素构成、服务内容、质量控制、协作交流等对策,如代霄燕指出应重视查新管理过程的现代化,构建查新数据库共享平台,积极开展多元化服务等[1]。此外,有研究者从行业或机构视角对科技查新转型进行深入思考,如张群认为专利服务机构、科技成果评价机构和科研诚信保障机构是查新机构的重要转型方向[2],任珩认为查新机构的职能应向服务国家创新发展、参与国家知识产权创新体系建设、支撑产业竞争情报研究转变[3]。
科技查新技术与方法是查新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查新本质上是从文献的角度对科学技术内容的新颖性做出判断,因此,文献信息资源是科技查新的首要条件,研究除关注信息资源的现状和问题外,还对专利、OA资源、搜索引擎、网站资源、灰色文献的使用和选择依据进行探讨。近年来,研究除关注NoteExpress、云笔记Wiz、翻译工具、Office宏语言、栅栏技术等应用外,还从检索方式、查新词表构建、智能抽取、语义标注、技能模块化等方面探索查新工作的自动化和专业化,如汪东芳从词汇来源、特征选择和词表结构三个方面完成查新词表设计,并基于语料库选择、词汇抽取、词间关系提出构建思路[4];还有学者从专业知识技能和服务技能两个层面提出了包含信息资源、创新类型、学术特征、词表工具、分类号、语言版本、网络与数据库等的技能模块化框架[5]。
为保证科技查新的科学性、公正性和规范性,科技部、教育部先后出台了《科技查新规范》,《科技查新技术规范标准(GB/T 32003-2015)》也于2016年正式生效,为科技查新的规范化提供了可参考的准则。笔者通过文献调研发现,该主题大致包含五个细分方向:①科技查新报告撰写规范的解读、思考与比较。②科技查新法律、伦理与诚信问题。③科技查新常见业务性问题,如审核沟通、委托书提交等。④科技查新流程管理与优化。⑤查新合同与档案管理。
研究发现,影响查新质量的因素包括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包括查新用户、接待人员、查新员和审核员,具体涉及用户对技术点和查新点的描述、接待人员的沟通能力和服务态度、查新员的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审核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等;客观因素包括文献资源、检索工具、制度规范、质量标准等。近年来,研究开始关注科技查新的质量评估,如张立昆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由文献质量、资质、价值构成,同时涵盖查新站级别、查新资源配置、查新报告应用等18个指标的评价体系[6];王世雯根据查新报告的形成过程构建了由基本信息表述、相关信息采集、相关文献分析和查新结论表述构成的查新报告质量评价体系[7]。
鉴于科技查新工作的机械性和重复性,构建自动化的查新管理系统显得尤为必要。除查新业务系统开发外,研究还对系统集成合同鉴定、在线支付、在线交流、报告自动生成等进行了探讨。在查新公共服务平台方面,研究者普遍认为,该类平台一般要具有站点管理、用户服务和资源共建共享等功能。5G环境下,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加快了科技查新信息化发展进程。夏冬探讨了5G对查新用户需求、查新行业发展的影响,认为应基于移动互联网建立查新云体系,以业务为中心构建物联网,通过挖掘查新档案数据探索查新服务的转型升级[8]。还有作者探讨了科技查新信息化过程中的若干问题,如知识产权问题。
教育部在《科技查新规范》中对查新员、审核员和咨询专家的基本条件、选择依据和行为规范等给出明确规定,显示出对科技查新人才队伍的高度重视。由于查新员的业务素质直接决定了查新报告的质量,研究大多围绕查新员展开,聚焦查新员的专业素质、角色功能、教育培训、隐性知识和创新能力等。朱榕研究发现,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是查新员的核心能力,检索能力、沟通能力、职业素养等处于辅助地位[9]。此外,其他学者还就查新人员与学科馆员的角色互渗、业务互植和查新团队文化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探索研究。
不论是为科技创新当好“侦察兵”“参谋团”,还是为用户提供及时高效的查新服务,都应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查新服务模式。研究大多基于协同或业务流程视角探讨科技查新服务模式的构建与应用,如赵霞认为查新协同涉及院所协同、能力协同、任务协同和专业协同等,并结合实践案例对查新平台运行、机构协同和运行效果等进行分析[10];谢黎基于产业链视角探讨了查新协同服务模式的构建,认为纵向协同是产业链各环节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协同,而横向协同则包含了不同系统间、系统内部、机构内部等多种协同模式。各协同模式虽有差别,但对查新相关要素的灵活调动均产生了积极作用[11]。此外,还有学者将商业模式应用于科技查新,如探讨众包模式应用于科技查新的可行性[12]。
查新项目数据不仅可以为教学培训提供案例,还有助于发现科研活动的特点与趋势。文献基于查新项目数据的研究较多,大多基于查新数量、查新目的、委托单位、学科分布、地域分布、查新范围、查新结论等展开分析。近年来,一些学者从其他视角展开了一些探索性研究,如覃丽金将查新项目数据嵌入高校学科服务,除建立“微课件”外,还利用查新过程数据开展主题揭示、资源指引、情报分析、定题服务等[13];马兰梦基于查新项目的研究领域、时间序列和服务对象等对用户行为进行梳理和关联分析,深入挖掘用户需求并提出了精准服务策略[14]。
对科技查新研究成果进行计量分析是了解该领域研究现状的重要途径。2010年以来,随着CiteSpace、VOSViewer等可视化工具在图情领域的应用逐渐成熟,利用文献计量与可视化方法探讨科技查新研究现状的文献不断增多,研究以查新文献为样本数据,对发表时间、期刊、作者、机构和研究主题等展开定量和定性分析。这些研究在数据库选择、年份限定、研究方法上虽略有不同,但都能反映我国科技查新研究的发展现状与共性特征。2015年后,有关查新的文献计量研究迅速减少,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视角,如采用双聚类方法识别该领域研究六个方面的重要知识基础[15]。
纵观十年来科技查新相关研究可以发现,对科技查新现状的总结与反思以及查新技术与方法的研究颇具规模。研究以查新现状和问题为出发点,对科技查新的历史沿革、服务现状、关键用户、实践案例、政策与形势进行调查分析,提出深化查新服务内容、支撑学科服务、探索转型变革的相关对策,既对查新行业进行整体思考,也对电力、医学、农业、国防等领域以及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等不同主体的查新现状进行分析。技术与方法的研究已充分融入科技查新各环节,信息资源、文献工具、搜索引擎、检索与分析等技术和方法日趋成熟,词表构建、语义标注、智能抽取及技术模块化研究拓展和丰富了查新技术与方法体系。未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将使该主题保持较高的研究热度,对科技查新专业化、学科化也大有裨益。
一些研究者从不同视角进行了创新性探索研究,为科技查新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引。如张垒从学科理论、资源和现实三个方面分析了科技查新服务变革优化的动力基础,构建了科技查新优化变革的动力系统并提出相关保障措施[16];夏冬等详细阐述了5G环境下科技查新面临的问题和用户需求新特征,从查新环境、服务与营销、机构转型等角度剖析了5G对查新行业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科技查新提质增效的相应策略。
随着科技查新进入变革创新与转型发展期,关注该领域的机构和学者明显减少,而且作者彼此合作较为薄弱,跨地区、跨系统、跨机构的合作研究亟待加强。同时,重复性和相似性研究较多,尤其是查新文献的计量分析和查新项目统计分析类研究的方法单一,创新性和学术价值较为有限。此外,科技查新中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滞后、服务单一且内容浅化、监督考核与评估形式化、查新专业能力欠缺等问题较为突出,使科技查新质量无法得到切实保障,查新仍停留在传统服务阶段,市场化探索进展缓慢,导致图书馆无法准确把握市场环境和需求进而提供精准服务。
笔者通过网络和文献调研还发现科技查新机构面临许多现实问题:①查新机构的监管、审核与评估不力,尚未形成合理的退出机制。②咨询专家库形同虚设,查新报告质量堪忧。③查新管理系统与财务、人事等系统未能实现互联互通。④信息资源采购成本持续增加,经费压力日益加剧。⑤奖惩制度与激励约束机制亟待完善。此外,在服务国家科技创新方面,科技查新面临涉及专业广、学科交叉性强、与专利代理机构联系较少、社科领域查新理论与实践有待拓展等问题。
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传统科技查新已无法满足科技创新发展和产业创新能力提升的要求,在应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汇的国际新形势面前显得心余力绌。科技查新与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紧密相关,其职能定位呈现出不断调整、循序渐进的变化特征,相关研究只有立足现状才能为当前和未来的实践提供指导。尽管我国科技查新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查新过程中有效解决专家数据库形式化的研究还比较少,针对各系统查新机构年度评估与考核工作的总结及评估结果分析和应用、国外开展科技查新类似咨询服务的借鉴研究、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如何赋能科技查新等研究尚不充分。同时,科技查新市场化发展的机制路径、科技查新服务模式的拓展与应用等也有待进一步探索。
鉴于科技查新工作已进入融合协同的发展期,我国应将分散于各行业、各地区的科技查新机构进行协调统筹,除探索构建不同视角下的科技查新协同服务模式外,还应积极开展不同模式的实践探索和协同效果的评估研究。未来研究应对上述问题重点关注,只有充分认识解决上述问题的紧迫性,才能为科技查新发展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