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英男
循环呼吸是现代单簧管核心技法之一,其形成逻辑与传统演奏技法颇为不同,传统演奏技法通常随着器乐的改良与发展逐步成形,再由作曲家根据该器乐演奏技法等特点谱写作品,而循环呼吸技法的诞生却反其道而行之,意在传统技法、现有作品、演奏家生理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演奏能力,使演奏家在演奏能力上获得更多广度,将音乐作品以更完善的方式呈现于观众,可以说,是一种十分实用的加强型演奏技能。单簧管循环呼吸演奏技法在实践初期由于技巧尚不成熟等因素,无法稳定控制演奏时产生的音响色彩,只能用于特定当代作品(Contemporary Music)中正常气息无法实现的长句段落。经过长时间诸多专业演奏家不断探索,循环呼吸技术趋于稳定,能够更加精确地控制呼吸的速率及产生的音色质量,该技术也逐渐使用于经典音乐作品的演绎当中,使原本因气息产生无法衔接的乐句难点,通过循环呼吸这一新兴演奏技法以实现。单簧管循环呼吸演奏技法的研究价值不仅局限于简单地增加某乐句的气息长度,而在于将高质量的演奏不停歇地、无限地延续下去,为作曲家与演奏家提供更多诠释音乐作品的可能性之余,也有益帮助更多肺活量偏低的单簧管研习者全方位提高演奏水准,从这两方面来看,循环呼吸是对单簧管改革性的高级现代演奏技法。试想单簧管若如钢琴或小提琴一般,摆脱由间隔呼吸形成的生理制约,必能充分发挥其在音乐表演中的无限潜能。
单簧管循环呼吸演奏技法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欧美单簧管学派,90年代已有少数国际单簧管演奏家逐步将该技术应用在音乐作品中。2004年上海国际单簧管艺术节邀请了世界各地的单簧管名家演奏教学,其中来自德国的国际著名单簧管独奏家萨宾.梅耶(Sabine Meyer)的专场音乐会引起了广大单簧管学者的热切关注,在其演奏的斯特拉文斯基三首无伴奏组曲中,梅耶将循环呼吸技巧淋漓尽致的运用在这首经典作品中,技惊四座之余,也使我国单簧管学界众多同仁直观地感受到这一演奏技法的优势与魅力,由此开启对单簧管循环呼吸演奏技法特点、训练法、实践应用的广泛讨论及深入探索。
掌握任何一项新兴的演奏技法,都应从其创造原理、使用技巧出发,以达成事半功倍的效果。循环呼吸隶属单簧管现代演奏法,所有单簧管现代演奏法,双吐、花舌、双音、裂音、循环呼吸等技法原理都构建于传统演奏法的基础之上衍生而成,在传统演奏法的基本手法中融合入现代技巧,以较快的速率将两者合二为一,达成随心所欲的演奏功能。将现代演奏法置于传统演奏法的“基本规则”上使用内核在于两个要素:快速还原,质量持恒;当现代演奏法出现在当代音乐作品中时,由于当代音乐作品也同样构建于传统音乐作品的基础之上,游走于现代技法与传统技法之间,演奏者需考虑的不单是如何根据作曲家在作品中的指示使用现代演奏法,同时需关注如何在现代技法与传统技法中快速切换,使用现代演奏法后快速还原于传统演奏法;当现代演奏法在传统、经典音乐作品中出现,供需反置,演奏家实际利用现代演奏法突破传统演奏法的局限性,以娴熟的技巧使听者无从察觉,这时质量持恒便为关键,如因使用了现代演奏法导致音响色彩质量显著下降,不可谓得不偿失。循环呼吸演奏技法之所以在单簧管众多现代演奏法中应用最广泛,其中道理不言而喻--与循环呼吸相对应的传统演奏法为气息应用,是单簧管传统演奏法中的核心环节。同理,循环呼吸演奏技法也基与之关联的传统演奏法基础之上,肺部直接向嘴部供气覆盖整个管体,喉咙自然放松打开,利用腹部及横膈膜的支撑形成气柱演奏出优美而立体的音色。唯一增加的技巧,是在吹奏时瞬间鼓起双腮用嘴中气息暂时替代肺部供气,鼓腮用嘴部“假气”吹奏同时用鼻腔吸气补充肺中所需气息,在传统演奏法基础上加入这一快速动作,是循环呼吸演奏法的基本原理。
鉴于单簧管循环呼吸演奏技法是将额外气息短暂替代正在运行的常规气息这一技术特点,运用循环呼吸技巧时气息可被清晰分为起始、进入、衔接三个阶段,其技巧难点在于如何平衡三阶段的演奏,保证三个阶段音色质量相对平均。循环呼吸演奏技巧要领可总结为三宜三不宜:第一,宜动不宜静,与很多技巧的难度相反,循环呼吸在快速组合音乐段更宜发挥,在单音慢乐段反而不易使用,乐段越慢作品越聚焦于音色的质量与起伏,使循环呼吸的技巧难度变相增加;第二,宜升不宜降,这里升降意指音量变化,循环呼吸适用于强或渐强处,当音量呈上升趋势时,演奏者腹部支撑感更为清晰,气息向前作用力更大,此时运用循环呼吸最易与基本演奏法结合,使进入与衔接两个重要环节无缝对接;第三、宜余不宜竭,一些演奏者认为,循环呼吸演奏法意义是在气息不足时延续气息,因此选择使用时机多在气息接近衰竭时,实际与其他演奏法相同,气衰力竭时不利于技巧发挥,即使勉强运用也必然对音响效果等技术因素造成损伤。循环呼吸演奏技法的技巧规律是在充分追求质量原则下对演奏应用时机的把握、演奏内容的把握及对演奏者自身生理状态的把握。
单簧管循环呼吸演奏技法的实践与训练可分为两个步骤进行—无乐器练习,结合乐器练习。无乐器练习旨在动作要领,将循环呼吸动作拆解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放松嘴部,轻轻鼓腮,避免用肺部气息吹奏,将嘴中鼓起气息完全吹出;第二部分结合鼻腔,吹出嘴中鼓起气息时同时用鼻子呼吸,需注意无论是鼓腮吹气或用鼻腔吸气,动作幅度不宜过大,一吹一吸同步进行切忌用力过度;第三部分在前两步基础上,继续用肺部气息衔接鼓腮吹出的气息,形成完整的循环呼吸系列动作。熟悉动作要领练习后,可实物辅助练习,用一根吸管向盛水的杯中吹气并使用循环呼吸技巧使水中泡沫不间断,吸管较乐器阻力小,易于观测在不借助任何外力下气息的纯粹活动,避免早期使用乐器训练导致嘴部过度发力,咬合笛头制造的吹奏错觉。无乐器实物练习是领会循环呼吸技法的关键一步,如能熟练运用,则已基本掌握循环呼吸技法要领。
结合乐器练习循环呼吸演奏技法讲求深入浅出,而循环呼吸的“深”与“浅”与很多单簧管技巧有所出入,如练习单簧管的长音时,演奏者通常由一个中等音量强度的低音开始,尽量将音保持在无起伏状态,进阶练习时再用渐强、渐弱、极强、极弱等方法练习。循环呼吸练习内容顺序与之有所不同:首先,循环呼吸在结合乐器训练时无论是单音或音组练习都应从中音区域,以空音sol为轴心的音域开始练习,相对仅靠鼓腮吹气的发音阻力而言,该音域阻力既不像低音区域阻力过大,也不似高音区域阻力甚微,是练习循环呼吸的最佳音区;其次,练习循环呼吸的音量变化顺序应由渐强开始,气息逐渐增强的力量是体会循环呼吸演奏法从进入、到衔接的理想感知手段,熟练后再以极强、中强、极弱、渐弱等音量变化顺序逐步练习。总的而言,循环呼吸的实践与训练,从无实物到实物辅助练习,最终结合乐器的训练是从无到有,再到精专高质量不同阶段的不同探索。
单簧管现代音乐演奏大师阿兰·达米安(Alain Damien)曾在一次音乐会点评谈到:“循环呼吸不仅是现代单簧管演奏法中应用最广的技术,也同样是对阐释作品影响最深的创新技能。”大多单簧管的现代演奏法,如双音、裂音等,从起始发展到固定成型一直服务于特定作曲家音乐作品中的特定段落,而循环呼吸的应用却如星火燎原般纵横发展,以现代演奏法这一不广为人知的小众角度为立足点,向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等维度不断拓展,功能作用辐射广博。
诚如我们所知,单簧管循环呼吸演奏技法在应用的初级阶段,更多被应用于当代音乐作品中,在这个阶段中,演奏家认为循环呼吸在单簧管演奏中仅能作用于延长演奏时长,无法保证统一的音色质量。美国作曲家卡特(Elliott Carter)巧妙的利用了这一特性,他在作品《格拉》(GRA)一段横跨7 个小节的单音处加以注释:演奏时对音色以不同幅度的变化改变色彩。我们无从得知卡特是在与单簧管演奏家沟通后灵动地利用早期循环呼吸的弊端来表现其音乐思想,亦或是循环呼吸的瑕疵与该乐段的偶遇意外促成了一段佳话,但毫无疑问,卡特教科书般的向世人展示了单簧管循环呼吸演奏技法在音乐作品中的完美应用(例1)。
例1.
在单簧管循环呼吸技巧趋于完善的成型中期,技巧高超的演奏家在运用时基本可控制前后音色统一,循环呼吸不再局限于当代音乐作品,能够得心应手的在其他音乐作品中拓展应用。如在意大利单簧管演奏家、作曲家佳皮艾里(Alamiro Giampieri)改编的单簧管独奏作品《威尼斯狂欢节》中,将循环呼吸应用于大量持续快速音组段落,从而规避了因停顿呼吸导致的乐句阻断等问题,不失为严谨而富有成效的解决手段(例2)。
例2.
全面掌握循环呼吸演奏技法的演奏家们,不再满足于仅仅将循环呼吸技巧用于延长乐句的“刚需”,灵活运用循环呼吸可在音色、手指均匀度等方面给予演奏者综合技巧的加持帮助。当一些乐句的长度接近但未到演奏家的气息极限,演奏者可选择在乐句中段实施循环呼吸技巧,保持在整个演奏中轻松自然的身体状态,避免由心跳速率过快致使的手指嘴部紧张、无意识加速或音色愈窄等状况,如下例,利姆斯基(Rimsky Korsakow)创作的《天方夜谭》中的乐队片段(例3)。
例3.
综上,单簧管循环呼吸演奏技法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已成功跨时期、跨形式地应用在各类音乐作品中,在正确理解,纯熟掌握的前提下,必将使每一位演奏者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