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唯识学中的依他起性研究

2021-11-30 17:17刘柏麟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期

刘柏麟

摘要:唯识学在佛教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印度佛学的主流。依他起性是唯识学“三自性”之一,“三自性”由“分别性”、“真实性”、“依他起性”自称,是一切法义的综合,“依他起性”是“三自性”的核心。本文就唯识学中的依他起性进行了研究,对唯识古学和唯识今学体系下的依他起性进行分析,旨在分析佛教唯识学中依他起性的发展。

关键词:佛家文化;唯识学;依他起性;唯识古学;唯识今学

引言

佛教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至今,唯识学对今天的佛教有着深远的影响。依他起性是唯识学中的重要内容,自玄装法师解读依他起性以来,佛教界围绕依他起性展开了多方研究,虽论述颇多,但至今尚未有统一的定论。为探究唯识学中的依他起性的含义,促进佛教在当今时代的新发展,在本文的研究中,着重于对唯实今学体系下的依他起性展开研究,有助于通过对依他起性的研究,阐述唯识学中“三自性”思想的不同根源。

一、唯识古学下的依他起性分析

1.1唯识学意义上的如來藏是阿摩罗识

如来藏是指如在在因位的台藏形态,唯识学认为众生皆有如来藏,只因世俗的七情六欲遮蔽了如来藏,是而不显化于外,需要通过修行念力,在成佛的道路上不断觉悟,才能够体会到如来藏,脱离凡俗,达到佛的境界。唯识学对如来藏进行了深度的解读,《摄大乘论》、《决定藏论》、《转识论》等经书,均对如来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解读,如《转识论》中提到“谓是一切法种子识。如此如此造作回转”,在“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中,识是依他起性,“自我”对事物的认知并不是认识自我,而是通过依他起性,不断觉悟阿摩罗识,达到“识”与“境”的有机统一。阿摩罗识并不是有实体的存在,它是“自我”在不断觉悟、开智后明悟佛性的体现,是“自我”证得如来藏的过程。

1.2心生灭门中依他起性的作用

心生灭门是如来藏心之相指,是“相”,缘起缘灭,即为心生灭,在生死流转之中,阿黎耶识所蕴含的法逐渐显现,“自我”在依他起性的作用下,分为“识”和“境”,其中“识”便是唯识学,依他起性起缘的作用,众生皆有缘,与佛有缘、与法有缘。众生皆苦,佛有大慈悲而不能渡,唯有通过缘将分别性和依他起性摄入到阿黎耶识之中,对菩提道之中存在的“虚妄”、“业报”、“宿业”等,进行反复的洗涤,才能够明知觉悟,达到超脱得大自在的境界。依他起性与二中习气、诸烦恼密切相关,是人生在不断苦难、沉沦之中,逐渐明悟并摆脱的一种方式。众生要“明唯识义”,便要觉悟到三无性,三无性是一切法的真实体现,是一切法能够显现于众生的方式。

二、唯识今学下的依他起性分析

自唐朝玄奘法师西天取经归来后,大乘佛教在中国有了新的传播与发展,唯识学也处于断发展变化之中,并对今天的唯识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2.1一切法唯有识

玄装法师的《成唯识论》是其关于依他起性的重要著作,解读了“唯有识”,“唯有识”建立在显现界基础之上,具有显性,能够显现出依他起性。“自我”因缘和合而生灭时,便会显现在依他起性,对众生产生迷惑的作用,让众生陷入到烦恼之中而无法自拔,被外境所困扰,因而一切法唯有识。烦恼、虚妄等是乱识,在菩提道之上,唯识是唯一的识,能够演化成千差万别不同的现象,产生重法相。

2.2依他起性是法起所在

在大乘佛教中,依他起性是法起所在的缘,即因果。任何一种法都不是凭空产生的,与依他起性密不可分,依他起性是因、果的集合体,是一切法的根源所在,因而依他起性摄万法。根据《摄大乘论》的内容,依他起性分为染、净两种法门,法门之下可建立生死所摄之法,凡涅槃、清静法、因果等,均是依他起性所建立三自性的体现。因而在依他起性是一切法起所在方面,与唯识古学所提倡的“阿摩罗识”转依体是有所区别的。

2.3依他起性与第六、七识

依他起性遍及第六、七识,唯识学认为依他起性能够遍及第六、第七识,玄装法师指出“意及意识名意识故”,“意识”包含了意和意识。在修行唯识学时,明白依他起性和第六、第七识之间的关系,才能够将达到“达无”的状态,依他起性能够遍及修行者的内心,让修行者在修行阿赖耶识时,明悟心智,体会“虚妄分别”的众缘。依他起性遍及第六、第七识,遍及所执之境,虽然在“虚妄分别”的作用下,存在着一切漏法行为,这是“分别”与“虚假”之间的差异。染和净之间的转换,是依他起性有无漏法的体现,由此否定了四缘所发挥的作用,体现出生死流转的世界运行规律,有助于修行者自证、深度体悟佛法。

结语

唯识古学的依他起性与唯实今学的依他起性,唯识古学在“二重二谛”中,对依他起性思想进行了判定,认为依他起性是受到虚妄污染的,需要在转变所依的情况下,不断改变依他起性的自我存在基本理念。唯实今学则是以“道理世俗谛”为基础,二谛思想区别于“二重二谛”,所依的是阿梨耶识,因而依他起性是一切法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刁炫力.《成唯识论》转染成净思想研究[D].2019.

[2]高乐.论唯识学的依他起性[D].2016

[3]周展安.依他起自性,依自不依他与反公理——试论章太炎从佛学出发的"唯物论"思想[J].中国哲学史,2017,(004):82-91.

[4]丁建华.法尊欧阳渐《辨法法性论》之争[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37(5):87-91.

海南大学 57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