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杰
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上好阅读教学课,教师应先想明白“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再思考“怎么教”“用什么教”。明代教育家王守仁曾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既要基于学情,关注儿童认知、思维之“萌芽”,又要关注语文课程的理念性质、教材体系,紧握“教语文、育新人”的课程脉络,“一课一得”逐步育人。
薛法根在《阅读教学教什么》一文中说道:“有的课,课文写了什么他就教什么,阅读课一会儿变成了思品课,一会儿变成了科普课,一会儿又不知变成其他的什么课。常常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有的从语言、修辞、篇章结构、写作知识等方面,条分缕析,‘掘地三尺,‘挖出了一个个所谓的知识点,阅读课俨然成了解剖课、作业课。” 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狭隘质量观的限制和对统编教材理念体系掌握不透。笔者浅见,上好阅读教学课,教师应首先转变观念,秉持课程育人“四有”理念,以瞻前顾后“四关注”精准选定目标、设计教学。
阅读教学课“人、情、文、能”兼顾
1.教学“有人”
“人”,从语文教育视角看,不仅指健康成长的自然人,还应是教育塑造的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不难看出,语文教学要紧扣时代特征,设计与教学要眼中有“人”,要跳出“唯分数论”的桎梏,树立“全面育人”的质量观。阅读教学要借助课文“样例”使学生在习得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同时,涵泳文中之“道”滋养心性人格。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学知识、练能力不忘启迪思维,积累语言、培养语感不忘人格品质熏陶感染,挖掘课程时代价值,使不同学生不同程度均有成长。为此,阅读教学不能仅仅看到成绩,更要看到“人”。
2.教学“有情”
閱读教学“有情”,不仅是指课文内容所蕴藏的思想情感,还指教师的“激情”和“温情”。“亲其师,信其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等众多事实证明学生与教师情趣“相投”、态度“亲近”是实现彼此感通、激活学习兴趣的基础条件。儿童求知欲望、学习动力、学习效果如何,主要源于有无兴趣。
阅读教学要建构“有温度”“有感情”的课堂教学生态。首先,教师要以激情促感通。一是角色感通。教学是师生共演的“大戏”,教学中师生身心要相融相通。合作探讨,教师就是学生,以儿童的思维、视角处理学习问题;与儿童谈话交流,教师就是玩伴、朋友,需要开诚布公,友善公平;朗读、讲解课文,教师要扮演作者或文中角色……教学角色投入、多维情感感通,是“教”和“学”“亲近”的基础。二是态度激活。教师以认真、投入的态度,积极风趣的指导组织,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真诚、用心在“教”,心灵情感受到感化,产生积极的“学”之热情。其次,教师要有“温情”能激趣。微笑能够使人温暖,鼓励倾听使人产生信赖,信赖就会产生美好的教学境界。课堂上教师温暖的微笑、鼓励,亲切的语气、语言,赞许的目光、行为,能使学生学得轻松、愉悦。仁爱教育用心鼓励,温柔亲切用情教学,语态友善鼓励诱导,学生自然会“亲其师,信其道”。
3.教学“有文”
从语文课程教学看“文”,首先,语文的本真是言语提升。语文的“文”首指语言文字的积累与建构运用、语文知识与阅读方法策略的习得。其次,以文育人是潜移默化。课文中蕴含了文学知识的习得、文化精髓的传承与创新、文明习惯的养成和审美情趣、思维发展的内涵。再次,阅读方法、语文知识转化职能。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表达知识,并转化成能力,这需要用“课文例子”教“语文”。教师要用“例子”设计、组织教学,教给学生清晰、明了的语文知识,帮助学生转化为相应的语文能力,发展其言语素养、语文智能,这是语文教学的主要职能。故而,要倡导凸显语文专业特点,体现语文课堂教学鲜明的学科性、特殊性和成长性特征的“文道”兼修。统编语文教材以更加明了的、螺旋发展的“语文要素”,把相应学段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和育人要求,较为清晰地贯穿起来,渗透在课文中,指向清晰。为此,阅读教学课应聚焦积累语言、学习语文知识、获取阅读方法、练就语用技能,追求思维启迪与发展、实现审美情操陶冶,在文学、文化和文明等综合素养的培养上,要有厚重的“文”之底蕴。
4.教学“有能”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其基本理念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余文森在《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中提出:教学要培养学生“自律、尊重、认真”的必备品质,教会学生“阅读、思考、表达”的关键能力。阅读教学不就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培养阅读表达的关键能力吗?要“教会”表达方法,语文知识不是简单地告知概念:这是拟人句,那是夸张手法;这是“音变”,那叫押韵;这是总分结构,那个是首尾照应,等等,而是需要经历知道、理解、运用的学习过程。学生言语能力形成,首先需要在一定语言情境下理解,然后凭借“支架”训练,在“做”中将概念知识转化为“能力”。
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基于语文要素和文本语言特点,引导学生在情境、正反例句对比品读中感觉、体验、顿悟,从而理解表达的“秘密”。当学生找到了“感觉”,进入“不悱”阶段,教师要通过情境、搭建训练支架及时帮助转化,让学生对文本表达的“感觉”定格,这是能力形成、语文知识内化吸收的过程,也是语文教学的初衷。
阅读教学课设计“四关注”
教师要用统编语文教材“教语文”“教育人”,打造“有人、有情、有趣、有变、有温度、有厚度、有生命成长”的教育性阅读教学课。笔者浅见,教师要有“四有”理念,读懂课标,读通教材,研究学情,还得以“四关注”设计教学、组织教学。
1.关注语文要素,明确编者意图
人教社总编陈先云说:“统编教材好教,但教好不容易。”的确,语文要素使每一单元要教什么方向明确,很好教。“教好”确实不容易。阅读教学设计与实施中,教师除具备专业理论素养和教学经验外,还需系统掌握“要素目标”梯度。首先,教师要有单元备课意识和整合能力。其次,通读小学统编教材、梳理单元要素。教师系统阅读小学统编教材、梳理语文要素,能够理解知识与能力发展梯度、把握编写意图,是选准教学目标的关键。为此,通读教材、梳理“要素”,“瞻前顾后”备课是语文教师的必修课。
2.关注课后习题和导语指向
课后习题、课前导语、文中泡泡等蕴含着课文教学的重点目标和要求,有的需要读,有的需要记;有的侧重思考理解,有的需要动笔练习;有的需要讨论品味,有的则需要拓展了解;有的当下就能为己所用,有的则需要长期沉淀……这些习题、提示、导语里既有阅读教学的基础性目标,又蕴藏着基于语文要素的核心目标,是编者希望通过本篇课文传递给学生相应的知识,培养某种能力的期许指向。教师要“瞻前顾后”细细钻研,从中寻找适合本单元语文要素、适合学情、适合课文的教学目标。要教好阅读课,不但要明确语文要素线索,研读习题,揣度习题背后的意图、隐含的知识和技能,梯度分解,拾级而教,还要品味课文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组合规律。
3.关注文本表达密码,顺势训练
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从课文样例中发现语言符号的组合规律,体悟表情达意效果,使学生体验到这样写确实好的“感觉”。教师要从课文中准确把握“怎样写”,然后设计怎样教,就得做到:一要明确、坚定用课程育人、用课文教语文的思想理念;二要熟知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三要理清“语文要素”的内容和发展梯度,关注学情;四要具备一定的阅读和汉语知识、写话能力、习作素养;五要有文体意识,具备初步辨别不同文体的语言特点的能力和相关文体知识;六要不断思考、实践,练就从课文中发现适合本课教学目标的慧眼和能力;七要训练言语有梯度,教師心中先有“要素梯度”,再明确本课能“教什么”、重点“教什么”,然后引导学生从“怎么写”的角度探究“语修逻文”,体验效果,加深对本课表达“特有”的“感觉”,最后创设情境、提供支架,逐步训练。
4.关注情思,熏染“生命成长”
语文课程有着丰富的育人“营养”,有着滋润育人的特殊功能。因此,教师要以“仁育”理念解读文本、设计教学,以“思维之动”组织教学,巧用情感思想熏染学生生命成长。一是用好文本思想情感元素,借用情境用好文本蕴含的精神“营养”,促进学生心灵成长,潜移默化滋养学生心性,使真善美植根心田;二是积极营造和谐氛围,阅读教学要营造积极愉悦的学习氛围,教师要有激情、有温情,设计富有童趣的学习活动,借助符合学生认知、喜好的方法和工具等,使学生兴趣浓、心情畅,处于积极、兴奋状态,才能实现“文道”兼修、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