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仙英
近年来,利用乡土历史资源进行研学实践,让学习者进入其中,身心在场,陶冶心性、培育生存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爱乡爱党爱国的情怀,是历史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方式。本人就“读行美丽南口,品阅客家围龙”为主题的研学实践活动为例,谈谈如何提高历史研学实践的有效性。
一、准确定魂——跨学科构建研学主题,找准切入点
研学主题是设置研学任务的前提,研学是跨界的、综合的,各学科互相融合的学习过程。因此,各学科教师必须对研学基地进行综合考察,结合乡土资源和学生实际情况,汇聚各个学科适合的知识点,寻找这些知识点中共同覆盖和指向的研学主题,同时融合各学科目标导向和生活导向,以核心素养为立足点,进行设置研学任务。客家围龙屋的物理时空是有限的,但其深度内涵体现了文化时空的无限性。在这次研学中,我们以客家围龙屋为切入口,以探索建筑文化内涵为主题,汇集了政治、历史、地理三个学科进行设计:1.研学主题:“读行美丽南口,品阅客家围龙”;2.研学路线:南源世第——南华又庐——干庐;3.研学子目:“我从哪里来——问道南源世第”“过去、现在、将来——干庐与南华又庐保存现状的考察”“驻足围龙——做客家小厨,品客家美食”。
二、兴趣引领——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学科知识
研学最容易犯的失误是学生走马观花,流于形式。要提高研学实践的有效性,首先要给予学生极大的兴趣,才能更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首先,运用有“冲突”“论争”的问题,有“冲突”和“论争”的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激活思维。二是立足学科知识,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设置研学任务。如参观姓氏博物馆南源世第,我们做了这样的设计:
1.任务设置:(1)通过参观姓氏祠堂楹联,你认为我们客家人的祖先是士族,还是庶族?为什么?(2)说出你的家族祠堂的楹联,它蕴含了你家族的哪些精神?说说你的家族简史。
2.活动设计:讨论:你认为客家先民是士族还是庶族?分享:说出你的姓氏祠堂楹联,分享家族精神和奋斗史。
因为梅州地区的相对落后,大部分学生们凭着生活经验,认为客家人是庶族。个别同学提出异议,引发了一场争论。经验与历史真相的落差使同学们不禁感叹,我们也是来自中原的士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对比课堂上的灌输,这种论争式的家国情怀教育,既结合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科知识,更具趣味性,更容易内化于心。
三、任务驱动——注重探究和创新
要提高研学实践的有效性,研学任务有效设置至关重要。研学任务的设置要注意主题、环节之间的关系,任务的设置要有层次性和逻辑性,难易结合,张弛有度。问题和任务的设置要有启发性,凸显研究意识。
南华又庐和干庐是非常有特色的客家民居,气势恢弘,但又年久失修,维修费用极大。我们设计了这样的研学任务:
1.任务设置:参观和考察干庐与南华又庐的保存现状;现代建筑工艺能否继承发展围屋的元素?在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保护和开发客家围屋?
2. 活动设计:
(1)每个小组在导师指导下,分别限定时间对两个围屋建筑的保护现状进行实地考察。每个小组完成《保护现状观察记录表》。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设计一个如何保护和开发围龙屋的方案。
参观过程中要求学生倾听讲解,注意观察细节,并拍摄照片,填写表格,这个过程轻松活泼。讨论气氛热烈,通过思维碰撞,分工合作,形成保护和开发方案,思维、能力强度要求循序渐进,不限制方案的呈现方式,留给学生创作的空间。
四、彰显个性——融合乡土特色资源,搭建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
研学实践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学生的深度参与。锻炼和培育学生在复杂情境中灵活的心智转换,这是一种包含知识、行动、和态度的“实习实践”。因此,研学实践就要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充分满足他们的个性展现。在参观干庐的时候,设置了动手制作美食的环节。
1.任务设置: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做酿豆腐和艾粄
2.活动设计:
(1)研学基地提供材料,每个小组按照导师要求,做两种客家美食。
(2)每个小组用多余的材料做创意小吃。
(3)烹饪和品尝小组作品
学生们分工合作,取长补短,提高个人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在劳动中体会付出和获得的喜悦。五、评价导向——多种评价相结合
研学实践的有效落实,多维评价不可或缺。多维评价也是保证研学过程顺利推进的重要保证。每个研学项目,都设置了学生自评、小组成员互评、過程性评价、综合性评价,提升学生主人翁意识、团队精神、公民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如过程性评价,要求学生带着积极的态度去倾听,尊重不同意见,不随意打断他人发言,随手记录表达要点,整合他人观点与自己的契合点,对不同意见持保留意见,形成尊重他人、善于倾听、善于共情的习惯。又比如对做客家美食的综合性评价,通过食物的颜色、形状、数量、创意来评判分数,二是评比制作材料利用率、卫生状况,三是评比制作用时、组员参与程度。评价的多维立体,不仅有利于提高研学实践的有效性,更有利于培养健全的人格。
【本文是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研究项目(德育专项)《中小学研学实践运行体系建构研究》(项目编号2019JKDY037)阶段性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