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妍妍 谷珵
//
触摸自然让整个世界都变得亲近,自然可以对儿童的身心和社会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这是学术界不少人的共识。如果幼年时从未被自然感动,长大后怎会有力量发现和改变?如果一个人缺少了亲近土地的体验,将来又如何与其他生命以及大自然相处?然而,现代社会中父母抚养焦虑的蔓延、新技术和屏幕媒体的普及、复杂的社会文化变迁,使得“田园牧歌式的童年”越来越少,“自然体验缺乏”已然成为当今儿童的突出现象。
研究指出,长久与自然隔绝,可能导致一系列身体机能失调,罹患肥胖症、抑郁症、焦虑症的概率都会上升。对于幼儿教育来说,自然无疑是一座瑰丽的宝库,在生活与自然“断层”的情况下,如何让孩子们和自然重新建立起深度有效的联结?将自然引入教育,教师怎样避免步入误区?幼儿园如何开发自然资源,促进孩子成长?聆听几位园长的教育思考和实践,我们期待从教育中体验自然,为孩子们形成持久的支持性记忆。
崔利玲,南京市鼓楼幼儿园园长
邢保华,云南省昆明市人民政府机关幼儿园园长
罗晓红,长沙师范学院附属幼儿园总园长
打造“没有围墙的幼儿园”
《教育家》: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在《林间最后的小孩》一书中采用“大自然缺失症”一词描绘现代社会的孩子们与大自然缺乏联系的事实。亲近自然对孩子的价值是什么?
◎崔利玲:儿童的兴趣爱好是在实践与活动中萌发的,儿童的知识与经验也是通过探究积累的。若我们能给儿童提供走进自然、亲身尝试的机会,不仅有助于儿童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还能使其在动手动脑的同时,丰富社会性情感。
我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记得小时候树上的知了特别多,到了中午,知了的叫声此起彼伏。院子里的男孩子们爬上树逮知了,我们女孩子就用竹竿粘知了。为了粘牢知了,要在竹竿的一端粘上有黏性的胶状物。有钱的孩子就买泡泡糖(现在的口香糖)代替,我们这些没有零花钱的孩子就自制泡泡糖:把家里包饺子用的面粉倒进碗里,用水浸泡后,将浮在上面的清水撇去,再倒水浸泡搅拌—沉淀—撇水,反复几十遍,一碗面粉就剩下一小疙瘩,那就是我们的成果“泡泡糖”。
举着粘有泡泡糖的长竹竿,别提有多自豪。但接下来的工作,我们就无法完成了。因为竹竿太长,我们没有人能平稳地将泡泡糖伸向知了,大多数知了在竹竿的左右晃动中,早就溜之大吉了。最后,还是大人们因为晒衣服需要竹竿,只好帮我们粘一个完事。我们让知了住在戳了小洞的药盒子里,捧着盒子在同伴间互相炫耀;我们听着知了展翅旋转时发出的“嗡嗡”声,比赛谁的知了叫得最响、飞得最高;我们给它喂西红柿、青菜,看谁的知了存活时间最长……现在体味,正应了陈鹤琴先生“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思想。直至今日,儿时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经历也不断唤醒我,帮助我理解儿童、再次当儿童。
◎邢保华:并非所有资源都有价值、所有课程都可以开发,也不是任何元素都可以促进孩子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利用自然资源的时候,坚持中国化和本土化,真正以儿童的立场、科学的态度和专业的精神来进行。在云南这样一个自然资源丰富的地方,家长、教师容易把自然资源当作“过客”,或将其视为静止的、观赏性的。作为教育者,要有意识地把自然作为课程资源和探索挖掘的对象,把它们变成与孩子学习有关、能够创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形成学习品质的资源。
在自然资源的开发中,活教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使我们树立了亲自然社会的课程观,从课程的关注、挖掘、收集、整理、筛选、实施再到评价,形成了挖掘自然资源的路径。比如受到全球关注的“断鼻家族”旅行,孩子们听到家长聊天、新闻播报,了解到大象的“出走”。隨着象群构成的变化,有小朋友提出“大象为什么从17头变成了14头”,点燃了大家的探究兴趣。教师将搜集的素材整理,筛选出有针对性的课程资源,开展“大象去哪了”的主题课程。当象群接近昆明,在资料查询、讨论中,孩子们了解到“断鼻家族”的名字由来,探究了亚洲象的生活习性。
接下来,孩子们对“象群为什么会离家”展开了讨论。是不喜欢它们的家了?还是伙伴少了?五花八门的猜测冒出来,教师和孩子一起验证。不少孩子认为,环境破坏是重要原因,在手工活动中,他们建了新家园,设置了水池和其他动物来给大象做伴。这是孩子的一种心理投射,孩子怕孤独、怕失去家庭,所以他们通过手工、绘画来反映内心的期望。经过这些阶段,孩子们的思维越来越开放。
《教育家》:在与自然断层的情况下,幼儿园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让孩子和自然重新建立起深度有效的联结?
◎罗晓红:首先,长沙师范学院附属幼儿园为幼儿提供充足地走进自然的机会。当儿童走进自然,直接而趣味盎然的体验能让儿童感受世间万物的无穷魅力。他们到溪边挑石头,翻开石头看看下面藏着什么东西;雨后散散步,数一数地上的蚂蚁,观察偶尔冒出来的蚯蚓……在自然中,他们和其他生物的界限被打破了。眼睛里看到各式各样的树叶,手里拿着地上捡来的柚子,指甲缝里或许还留有玩耍的泥土,儿童对自然的归属就渗入了他们的皮肤。
其次,幼儿园可以为幼儿创设丰富的自然教育环境。在幼儿园内,我们尽力利用自然环境和资源,让水、沙、石、土、泥、花、树叶都成为幼儿宝贵的学习资源。我们特别注重给幼儿留有空间,让他们自由地发挥想象与创意,与材料发起互动,获得自己的认识。在实践中,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发现泥土和马路交界处最容易观察到蚂蚁;雨后的树底下会生出许多蘑菇……这样生动的发现,无不让幼儿感受着事物的奇妙与自然界灵动而富有节奏的规律。
最后,幼儿园需要发挥教师和家长的作用,与他们一起感受与体味自然。教师可以把教研场地搬到室外,戴上眼罩传递在自然界中收集的花瓣、泥土、石块,闭上眼睛走过一段铺满落叶的树林……“沉浸”过后,教师们写下感悟:“假如我们偶尔愿意停下来,或许世界比我们想象得要可爱许多。”我们尽力争取家长成为户外自然活动的志愿者、支持者。在与自然、儿童、教师的互动中,家长成为教师亲密的教育伙伴。注重孩子、教师、家长体味自然之后彼此信息的流动与传播,注重教师在自然与教育之间的连接与对话。
◎崔利玲:在鼓楼幼儿园早期的教学实践中,陈鹤琴先生提醒教师,幼儿园应该是没有围墙的校园,教师和孩子可以随时随地向大自然发起进攻。为了打造乡村田园式幼儿园,陈鹤琴和教师们栽种果树,开辟菜园,饲养鸡、鸭、兔,为孩子们提供接触和感受自然的场景。
在园外,师生也享受着真实的大自然、大社会。每周六上午,是师生们固定的出游日。离幼儿园最近的鼓楼,成为孩子们走出校园探索大社会、大自然绝佳的场所。师生们到鼓楼岗,看打拳卖艺、魔术把戏、说书唱戏;到鼓楼街看杂货店、剃头店、茶水炉。喧嚣嘈杂的吆喝叫卖,让鼓楼成为一个浓缩的小社会,也让孩子们了解了真实的社会生活。除了在鼓楼周边,教师还带着孩子们从下关码头乘船到燕子矶沿途看长江,坐汽车到中山陵沿途看房子、树、花,到金陵大学的农场看牛羊、鸡鸭及农田。北极阁、栖霞山、天文台、夫子庙,都成为孩子认识自然与社会的天然场所。
直至今日,“办没有围墙的幼儿园”,让孩子们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仍是鼓幼帮助孩子们走进自然、了解自然、发现自然的主要策略。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儿童学习的通道,帮助儿童搭建起通向学习目标的支架,将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孩子,从而真正实现让儿童在原有基础上的适宜发展。
学习的核心在于孩子和环境互动
《教育家》:实际上,自然的价值绝不仅仅局限在认识自然物本身。教师应该如何理解自然与五大领域的关系?
◎邢保华:陈鹤琴先生提出“五指教学法”,揭示了五大领域就像五根手指一样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在课程开发中,我们对教师的要求是:心中有指南,眼中有孩子,脑中有思想,手上有方法。教师一定要有课程意识、有发展的意识,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当教师发现孩子对大自然中某个话题感兴趣,首先要去倾听和解读孩子,了解孩子想知道什么,按照五大领域的要求分类制定高结构课程,同时考虑孩子的需求,在课程中保留低结构内容。游戏活动的开展、材料的投放都要以问题为导向,以目标为中心,促使由自然生发的探究活动,形成五大领域的联动。
我们一个园区外的道路上,种植着一条街的蓝花楹,每年四五月花开时节,蓝紫色的花海蔚为壮观。孩子们的兴趣也随着每年的花开而开启。风一吹,蓝花楹的花瓣飘落到园内,孩子们拿着各种工具把花瓣捡回来,做粘贴画、做花环。有小朋友调动以往的生活经验,问蓝花楹能不能吃,大家一起寻找答案。在搜集花瓣的过程中,他们见到一种薄薄的片状物随花飘荡,查询资料后发现是蓝花楹的种子,了解种子的科学活动就此开始。孩子们把蓝花楹和水混合,制作出紫色的水,和面团掺在一起,捏一捏、揉一揉,惬意地在与自然融合的环境中学习、生活。语言、科学、社会、认知都在其中得到发展。
教师要支持孩子在花花草草中愉快地生活,放手给予孩子探索空间,让他们在一次次接触中体会大自然的神奇。这也锤炼了教师的专业能力。当孩子的发展螺旋上升,教师的能力陪伴着孩子螺旋上升,也就能获得职业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罗晓红: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学习的核心不在于外部加工知识的获取,而在于孩子和环境之间的互动。以往,教师们总是在春天来临之际,准备桃花、李花、杏花的图片放在电脑屏幕中,请幼儿观察后绘画。但当教师邀请孩子们拿着放大镜、走进自然界中观察春天,并将春天画下来时,孩子们对春天的体悟远比图片中的花要丰富与有意趣得多。有的孩子观察了春天的鱼池,在画纸上留下了橙色、米色、黄色、绿色的小点与线条。有的孩子绘画的沙池点上了绿色的小点。沙池怎么会有草呢?教师不解,孩子拉着教师走进沙池,真的发现春天的沙池中长出了绿色的小草。孩子們在好奇心、想象力的驱动下进行创作,捕捉到了属于自己的色彩。
基于真实的感知与体验的教学方式远比使用图片、录像资料在教室里讲授更为生动,也让人印象更为深刻。自然为我们的直接感知与体验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和无限的活力,而儿童恰巧需要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获取经验,进而获得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的发展。
孩子们用眼睛看、用手触摸、用鼻子闻、用嘴巴尝,进而让自然与生活紧密相连。自然在促进各个领域发展的同时,还发挥着跨学科的作用。自然的价值在于以自然为媒介为幼儿真正提供可供观察、探索、表达、交流的场域,让儿童发挥自己的作用,促进自身的发展。
儿童为本,让自然教育融入课堂内外
《教育家》:户外活动中,教师如何跟随孩子的节奏,培养孩子的好奇心,以适宜的方式促进他们亲近自然、探索自然?
◎崔利玲:“生活在前”“探究在前”“儿童在前”是鼓幼支持儿童亲近自然、探索自然的主动性学习策略。要跟随儿童的探索节奏,需要教师在活动前期储备各种支持性指导策略,以在实际活动中沿着儿童行为、语言、态度等线索找寻合适的教育策略,通过差异化的指导,支持并促进每个儿童在原有基础上尽可能多的发展。
如鼓幼每年4月开展的“到农村去”社会实践活动,分为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三个单元。在活动前“我要出差了”准备阶段,园内会分享上一届小朋友在农村活动的照片。孩子们以调查表制作、绘画的方式交流讨论,如想和谁睡在一起、农村可能是什么样子的、到哪里洗脸刷牙。前期的交流解惑让教师知道了孩子们的初期经验,为后面活动的难易设置、安排、个别帮助做好准备。活动中,孩子们来到真实的农村。采茶、摘豆、摘草莓、井台打水、灶台烧火,他们比较着城市与农村生活方式的差异。活动后,教师和孩子们对农村社会实践进行分享交流、讨论探究,农村活动在留给孩子无限念想的同时,也激发出更多的兴趣与愿望。
一位青年教师感悟:陪着大班孩子到农村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我渐渐学会思考,是什么赋予这次活动深刻的意义?当孩子们告诉我“牛粪好臭”“农民伯伯家真大”,我想我找到了真正的答案。我们来到这里,就是为了和孩子们一起感受这本“活教材”。让孩子们见到鲜活的、富有动态的社会环境,意义远远大于这些活动表面的热闹景象。
◎罗晓红:第一步,教师放下心中的教育目标,亲近自然。和孩子们在草地田野上听风吹的声音,看天空中云朵的飘过,漫无目的地走过树林,让孩子们自己决定节奏与脚步就是教师追随孩子的基础。
第二步,教师准备好观察自然的材料,和孩子们一起感知自然。当儿童静静地观察草地、鱼池、花朵,然后写下或者画下他们所看到的,孩子就与这个时刻联系在一起,这种体验也就成了孩子生命的一部分。
第三步,教师在孩子观察自然的过程中,倾听孩子的疑惑,和孩子一起探索自然。大自然是一个能调动孩子所有感官,并且让孩子在做中学的地方。即便孩子使用树叶、树枝简单制作一艘小船,他也需要把一系列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去哪里能够找到数量充足的树枝与树叶、选择怎样的树枝与树叶等。等待孩子自发地发起任务,并开始思考,教师的观察与倾听才随之开始。
孩子拿起树叶与树枝准备制作时,又会经历无数次的失败,才能让树枝穿过树叶并保持直立。这种不断地尝试,让孩子获得了无法用语言准确描述的工程学的基本原理,进而建立起对世界的认知。教师无须在孩子操作与尝试中介入过多,不必急于让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在自然中,孩子自发地试验、检验,学到比“正确答案”更多的东西。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依据自己的观察,邀请孩子分享活动过程与经验,倾听孩子的困惑,运用同伴、家长和教师的力量为孩子提供继续探索的动力与经验,鼓励孩子再次操作与探索。
《教育家》:幼儿园的自然角是孩子探索自然的窗口。可在实践中,自然角的创设存在重摆设、轻教育等问题。有些班级的自然角形同虚设,幼儿只是偶尔参与其中。怎样帮助教师走出误区,科学规划?
◎邢保华:的确,这些问题在许多幼儿园都存在。为了创设区角而创设,摆一些小花小草、置入小动物、放上记录本,有的还让小朋友去记录植物生长的过程、动物的生活习性。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有意义的。但课程建设不可止步于此,一定要把孩子的目光和思想从幼儿园围墙内拓展到围墙外。教师和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孩子永远是通过亲身操作、体验去学习的,自然角里能够放置孩子产生浓厚兴趣的动植物,但孩子永远需要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同时,进行自然教育需要家园共育,让孩子有更多时间去亲近自然,体验自然的空气、自然的声音、自然的颜色。周末去赏花赏草,可以捡一些带回来,看看落叶是怎样由绿变黄变干,引发孩子对自然的感知和思考。内外结合、动静结合,才能让孩子获得真正的自然教育。
◎崔利玲:我们首先要清楚自然角的教育价值,是为了美化环境,还是为了激发孩子探索、求知的愿望?如果是前者,幼儿园购买些金鱼、乌龟,孩子们再带几盆植物陈列,自然角就成功了。如果是后者,则需要回归班级的主体——儿童,从儿童那里找答案。
陈鹤琴先生一直强调“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在鼓幼,自然角的功能正由单一转为多元,格局由大块规整转向小型多样,布置由整洁划一趋向丰富多变。除了室内的观赏区、实验区,还有室外的饲养区、种植区,更有与此关联的生活区、美工区、语言区、建构区。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借助园内的小情境萌发孩子的大兴趣,通过即时兴趣激发孩子持续的、全方位的参与和互动,形成孩子自发生成、自愿参与的课程内容。如“南非小羊来做客”的系列活动,因为室外的小木屋,唤起了孩子们饲养小动物的念头;因为小羊卡卡的到来,孩子们要从书本或网络中了解小羊习性、学习照顾小羊的方法;因为想让小羊快乐,孩子们要分工合作打扫羊圈、喂水投食、观察巡逻,并制定卡卡的一日活动时间表;因为卡卡的到来,信息栏、问题墙,处处留下了孩子们主动求知的资讯,为班级近阶段可以开展的活动提供了大量线索……饲养小羊的过程,變成孩子们主动探索、自主建构的过程,教师、孩子、教材、环境四个要素形成“活教育”的系统,相互作用、不断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