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美琪
(通辽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内蒙古 通辽 028000)
事业单位以往的档案以纸质媒介为载体,其管理也主要是面向收集、整理、归档纸质档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纸张质地会变得薄而脆,且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存在保管隐患,比如虫蛀、潮湿等,这给获取纸质档案上所记录的信息带来较大困难。然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档案管理工作变得极为便捷,利用信息系统管理档案信息,完好地规避了现实的保管环境带给档案管理的影响,使档案储存环境产生本质改变。
事业单位传统的档案查阅工作,需由人工核对按规范整理完毕的纸质档案编制纸质目录,并完全依靠肉眼进行信息检索,易检索错漏,查询慢且效率低。而运用信息系统管理档案,仅需完成系统的档案信息采集,检索查询及读取原文信息均可由系统功能来完成,检索准确、效率极高。档案信息化建设逐渐成为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优化对信息化建设有助于正确而高效地运用档案资源,实现事业单位对信息的优化储存与利用,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根本上推动事业单位日常工作高效运转。
尽管有的事业单位能够顺利地完成档案管理工作,但往往不对其进行分类,也不按照规章制度来进行整理,这类现象常常发生,也就导致了档案混乱的问题常常出现。应当完善相关规章制度,确保工作能够有序的展开。有的单位自行销毁文件,也有的单位不展开档案鉴定工作,这些都属于相关法律知识的缺失,应当主动组织他们学习相关法律知识,避免存在法律知识盲点,铸成大错。
在信息化时代,社会各个领域积极开展了信息化。大数据环境之下,档案管理工作受到的影响极大,必须快速实现信息化转型。但是当前很多机关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存在信息化水平滞后等问题,管理模式也较为单一。虽然一些单位积极引入了大数据信息化技术,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但是因为我国档案管理领域信息化发展时间短、经验少,还有很多环节需要不断完善。很多档案管理工作者并未认识到信息化发展转型的重要性,并且缺乏一定信息化专业技术水平,导致档案管理方式落后,无法展现出最大价值。
若想更好地提升事业单位的文书档案管理质量。首先要做的就是提升对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一方面,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只有明确了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才能够对后续的管理工作提出正确的决策,进而在新形势下,结合外部环境的发展,不断完善自身文书档案管理工作;另一方面,有关工作人员也应该加强对文书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不仅对事业单位的文书档案进行收集和管理,还要进一步分析、归类和利用等环节,让文书档案管理工作能够在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工作中发挥出最大价值。
首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与规划方向,通过基础知识、现代化技术操作、职业能力、工作素养等方面的综合培训,全面提升员工的技能水平与工作能力。可以利用岗位划分培训等方式,针对性完成阶段培训与工作任务调配,人性化的培训策略有利于一些工作年限、学习适应能力差异性较大的员工共同适应单位工作环境的创新与改革变化;其次,重点培养复合型工作人员与管理型指挥人才,相对于工作能力比较突出的员工,具有全局观的管理人才培养需要单位付出的资源成本较多,在原有工作团队内部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员工,能够在不断提升单位内部员工向心力的同时,节省资源投入,多方位实现管理创新改革,进而在营造良好工作环境氛围的同时,快速引导员工适应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变化与相关提升需求;最后,注重创新改革各个环节的监督与管理。
(三)完善工作体系
事业单位在开展工作的过程当中需要构建符合自身发展特色的档案管理体系,不断地对档案的管理制度进行优化和调整。通过多种渠道以及多种方式,有效地提高维持档案工作的相关资金投入,制定更加严格的档案管理基础建设制度。档案管理工作在整体开展的过程当中,事业单位要设定专项的维护资金,贯彻落实专款专用的原则,对于一些重要的信息进行更加严格的管理,确保档案的收集以及后期的分析工作能够得到正常的开展,除此之外,还要确保虚拟重要信息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信息化技术发展的新时期,事业单位想要迎合现代化信息技术管理发展趋势,需要清晰创新改革思路与发展目标,掌握先进的档案管理升级技术,进而在不断提升人才技能水平与工作效率的同时,不断提升事业单位管理发展效果,实现人才队伍的有效建设与拓展计划,完成事业多方位管理优化与建设转型的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