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秀江
(山东开放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快速发展,微信、QQ、微博、百度贴吧、论坛等已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这些新媒体对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价值观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有些大学生在考试、人际交往、就业、网上购物等方面出现了违背诚信的行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诚信建设。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是实施诚信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关乎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新媒体环境中,研究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问题,是提升大学生诚信教育实效的必然要求。
为了进一步了解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诚信教育现状,从大学生的诚信认知、态度和行为以及高校实施诚信教育情况三个方面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发放的对象为山东省的几所高校,共回收有效问卷1157份。问卷情况统计如下: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同学对于诚信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但是仍有一部分同学对于非诚信的行为存在认知误区,甚至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对于问卷中提到的7种非诚信的行为,持全部认同意见的学生只有561人,占参与调查总人数的48.5%,而剩下51.5%的学生,对于非诚信行为的认同情况比较分散,不统一。
当遭遇到非诚信的行为时,多数同学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选择正确的行为。但是,还有8.64%的同学会出现消极的行为,选择“独自承担后果”,甚至有10.2%的同学出现极端的行为,选择“报复回去”。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学校讲授的有关诚信教育的内容中,以“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主,选择的比例高达97%,“新媒体的发展与媒介素养培养”和“新媒体诚信教育”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少,均未达到50%。这反映出高校在诚信教育方面仍然以传统的教育内容为主,有关新媒体的教育内容还需要补充和完善。
在学校实施诚信教育的途径中,“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公共课程”占的比重为94.04%,“以诚信为主题的班会或团部活动”占72.8%,“有关新媒体诚信教育的专题讲座”占的比重相对较少。这说明在高校中仍然通过“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样的课程,以说教的形式为主并辅以主题班会或团部活动的形式进行诚信教育。另外,“建立大学生诚信电子档案”这一选项占的比重较低,不到50%,这说明高校实施诚信教育的评价机制还需要继续完善。
在问卷调查中,有51.5%的同学存在诚信认知不全面的问题,且他们的诚信意识、认知能力、诚信行为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这些说明大学生的诚信素养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诚信道德教育有待加强。
原因可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大学生自身四个方面考虑。首先,家庭诚信教育的缺失或不足,将导致大学生诚信意识薄弱,诚信认知不全面。第二,学校宣传教育不到位,这将直接影响大学生们的诚信道德素养。第三,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会使他们的价值意识和诚信观念发生动摇。第四,大学生自身的诚信意识不足。
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有55.35%的同学身边存在作弊现象,面对大学生求职诚信问题时,有27.2%的同学对简历造假和实习就业违约现象持中立态度。这说明部分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依然存在不正确的态度和行为,可见,高校实施诚信教育的培养力度有待加强。
究其原因,高校实施诚信教育的基础相对比较薄弱,部分高校对诚信教育的重视不够,实施诚信教育的内容过于传统单一,途径过于常规,形式和方法比较保守。另外,实施诚信教育的评价机制不健全,从而影响诚信教育效果的可持续性。这些都表明高校实施诚信教育的体系需要继续完善,因为高校的诚信教育体系是实施诚信教育的基础和关键。
新媒体环境具有多元化、开放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大学生在这种自由开放的新媒体环境中,可实现跨越群体、跨越时空和跨越文化的交流。但这种复杂的环境,既存在正能量的信息,也不可避免地包含着负面信息,从而对大学生的诚信认知产生一定的干扰,进而影响他们的诚信态度和诚信行为。同时,新媒体环境对高校传统诚信教育方式也带来了挑战,以课堂教学为主的诚信教育受到冲击,诚信教育效果受到削弱。[1]
究其原因,大学生对新媒体缺乏一定的判断、评价和批判能力。而这个能力是衡量新媒介素养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新媒介素养分为认知、价值和技能三个层面,处于认知层面的是新媒介意识和新媒介知识,处于价值层面的是新媒介道德,处在技能层面的是新媒介信息能力。[2]面对新媒体环境中传播的网络信息,大学生们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新媒介素养,才能免受其负面影响。
新媒体环境下对大学生进行诚信道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一方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需要联合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使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效果达到最大化。
首先,重视家庭诚信教育的基础作用。家长要具备良好的诚信素养,这样才能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另外,需要营造融洽的家庭氛围,为孩子诚信道德的培养提供健康的土壤环境。
其次,强化学校诚信教育的主导作用。学校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的诚信道德素养,发挥积极的模范作用,从而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诚信道德品质。另外,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助力诚信道德教育。
第三,坚持社会诚信教育的延伸作用。社会要加大诚信的宣传力度,弘扬诚信为本的精神,让诚信的观念深入到内心,并贯穿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此外,要努力营造良好和谐的社会诚信氛围,消除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负面影响。
1.丰富和完善诚信教育内容
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充分认识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诚信的正面影响,更新诚信教育理念,丰富新媒体诚信教育内容。[3]诚信教育内容既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道德观和社会法制等诚信理论知识,还包含“政治、学习、经济、就业、交往”五个方面的诚信教育内容。此外,科学合理地设计诚信内容,精心挑选教学案例,编制专业的诚信教材,提高诚信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比重,提升诚信教育的效果。
2.优化教育方法,拓展教育途径
首先,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诚信教育。其中,线下诚信教育是基础。通过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诚信意识和诚信观念;通过主题班会、团部校园活动、专题讲座等课外诚信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促进诚信道德品质的形成。线上的诚信教育是有力的补充。可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环境,引导大学生们积极参与线上活动,将正确的诚信意识和诚信观念外化于实际行动中,做到知行合一。
第二,利用大数据技术促进诚信教育的个性化和精准化。大数据的本质在于其背后隐藏的巨大价值,所以需要从大量的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学生们上网浏览网页、下载资料、观看音频和视频、进入论坛参与讨论等,都可以作为大数据资料。通过分析,了解他们的个人爱好和需求,掌握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规律,从而实现个性化和精准化的诚信教育。
第三,通过开展“课程思政”实现诚信教育与专业教学的有机融合。每门课程都有其特殊的育人功能,通过开展“课程思政”,分析专业课程中蕴含的诚信教育功能,深入挖掘其中的诚信教育内容,巧妙地设计教学活动,并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实现育人与育才的有机统一。
3.建立诚信奖惩机制
建立大学生诚信电子档案,并对他们的诚信状况进行评估,适当地划分等级。对诚信度为“良好”和“优秀”的学生,可在奖学金的评定、入党积极分子的选拔、助学贷款的申请、优秀毕业生的推荐等环节中给予加分的奖励措施,以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诚信氛围。对于诚信度为“不及格”的学生,适当采取惩罚的措施,对上述这几个环节进行扣分处理。若出现屡教不改的情况,可视情况给予严惩,从而营造一个奖惩分明的诚信氛围。
1.发挥校园内部新媒体平台的载体作用,融合传统媒体,营造诚信教育的浓厚氛围
校园新媒体平台是实施大学生诚信教育最重要的载体。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内的新媒体平台,以学校的微信公众平台、校园的百度贴吧、学校的官方网站等为平台,同时利用大学生使用率最高的微信、QQ和微博等新媒体工具,共同营造浓厚的诚信教育氛围,增强诚信教育的传播力,提升诚信教育的效果。
其次,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强校园诚信文化建设。校园文化体现了一个学校整体的精神风貌,对大学生诚信品格塑造和诚信道德素养提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与诚信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文化艺术活动、主题月系列活动等,利用校园新媒体平台及时发布和实时更新,促进新媒体网络文化与诚信文化的相互融合。
2.守护网络新媒体环境,利用大数据思维加强对网络监督与舆论引导
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老师,要守护好网络新媒体环境。及时关注其中的不良信息,利用大数据技术掌握学生们的最新思想动态,分析并预测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趋势,积极发现潜在的问题,适时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使他们提高警惕,免受这些信息的干扰。 同时,还需要高度关注他们在新媒体平台上发表的言论,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违背诚信道德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教育,避免产生不良的影响。
新媒介素养已成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部分,唯有不断提高他们的新媒介素养,增强其对新媒体信息的质疑能力和评判能力,才能使其免受新媒体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升大学生的新媒介素养,可从下面两点着手。
第一,将新媒介素养教育纳入高校的课程教育中。通过科学制定新媒介素养教育的培养方案,合理地设定培养目标,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不断地丰富教育教学形式和手段,提高新媒介素养教育的效果。也可以将新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
第二,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发展自我认知的能力。充分利用新媒体环境,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搭建平台,不断地提高媒介的规范意识、自主思考的能力和理性参与互动的能力。
本文从大学生的诚信道德素养、高校的新媒体诚信教育体系、新媒体环境、新媒介素养四点入手,提出了提升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诚信教育效果的对策。其中,提升大学生的新媒介素养,是提升教育效果的有效前提,提升大学生的诚信道德素养是基础,健全高校的新媒体诚信教育体系是实施诚信教育的根本途径和关键,优化新媒体环境是重要保障。此外,还需要联合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的诚信教育大环境,从而切实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