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绎
(柳州工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0)
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领导人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融入大湾区是贺州市民营企业实现加快发展、转型升级的最大机遇[1]。
(一)政策红利机遇。国家在大湾区纲要中对发挥大湾区辐射作用做出了一系列制度安排,广西自治区出台了《广西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实施方案(2019-2021年)》,贺州市《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贺州)发展规划》通过了自治区批复。作为西南地区与大湾区中继站和枢纽的贺州市,发现并承接大湾区的外溢资源,将是民营企业最好最大的机遇。
(二)产业协作机遇。大湾区是我国产业最集中的区域,大量企业从大湾区转移为包括贺州在内的欠发达地区提供了产业承接、互补发展的重大机遇。找到找准自身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的机遇,将让民营企业迎来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三)创新溢出机遇。作为全国“创新极”的粤港澳大湾区,其与外部的壁垒一旦降低,创新资源将如开闸大坝之水倾泻而下,对贺州等大湾区外围城市而言将是极大的利好。民营企业须提前谋划,充分对接大湾区的创新溢出效应,主动对接创新源头,承接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四)开放升级机遇。大湾区在全国领先的对外开放体制、外向型经济体系,为贺州民营企业提供了经验借鉴,能有效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和风险。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和市场化程度最高、开放型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大湾区对外开放的制度红利、平台优势,民营企业融入其中有助于更好开放升级。
虽然优越的区位优势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从贺州实际情况分析,民营企业东融也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体制机制约束问题。大湾区是一个“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的复杂经济体,不论是贺州市民营企业东融“走出去”,还是大湾区民营企业“走进来”,都可能会出现体制机制“水土不服”现象。随着民营企业东融的不断推进,各种未知的新问题还将会不断涌现[2]。
(二)政策有序引导问题。从目前情况来看,虽然自治区及区内相关城市都有东融的宏观方案、顶层设计,但对如何有序引导民营企业东融,目前无论在政府层面还是理论界,都甚少有系统深入的研究和有针对性的引导。
(三)产业转移对接问题。如何在与粤东、粤西、粤北等地区以及湖南、江西两省和区内的梧州、玉林等市在激烈的转移产业竞争中胜出,需要对大湾区的转移产业进行深入研究,创新更具竞争力的产业转移承接方式方法,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产业转移承接平台。
(四)营商环境差距问题。优越的营商环境是大湾区领先全国绝大多数地区的法宝。应将改善营商环境作为东融的前提条件,作为战胜众多承接产业转移对手的秘密武器,努力实现与大湾区营商环境一体化,降低各种要素进入贺州的成本。
(一)做好顶层设计,加大产业引导
目前全区各市都没有出台推动民营企业东融的方案,东融这项工作尚处于企业自发参与状态,建议市委市政府先行一步,做好民营企业东融的顶层设计。
1.加强政策引导。成立民营企业东融工作领导小组,协调统筹推进民营企业东融工作,统筹研究解决企业东融过程中的问题困难,帮助民营企业在东融中找准定位、找到商机。
2.制定“机遇清单”。组织专家对照大湾区规划纲要、广西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实施方案、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贺州)发展规划,制定民营企业“机遇清单”“项目清单”“挑战清单”,帮助民营企业找准东融着力点。
3.做好对接服务。探索市非公经济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与大湾区城市同行多向结对子,建立定期交流机制,常态化组织政策对接、项目对接活动。想方设法发挥好驻湾办的作用,推动与大湾区城市深化合作。打造全区乃至全国放管服改革、改善营商环境的示范区,增强吸引大湾区市场、资源的能力。
(二)找准自身定位,发展配角经济
顾名思义,东融,即是以融入大湾区为主,而不是以自己为主。因此,要引导民营企业解放思想,放下架子,承认差距,甘当配角,以“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为指引,围绕市委市政府培植农业、工业、现代服务业等特色优势产业“三棵树”、培育“产业林”的东融产业规划,以服务大湾区产业、承接大湾区产业溢出为导向,积极参与“推动大创新、实施大开放、培育大物流、发展大旅游、发展大健康”五大新引擎,建链、强链、延链、补链,提高企业对大湾区的关联度和依存度,配套大湾区、服务大湾区,主动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和经济辐射,利用大湾区的“溢出效应”实现自身的发展壮大[3]。
1.当好“农业树”配角
(1)做好农产品东融集散服务。贺州市不仅是大湾区重要农产品供应地,还是西南农产品东进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可结合大物流产业,把贺州市打造成西南农产品进入大湾区的集散中转枢纽和交易中心,变吃农业“产品饭”为“流通饭”。一要抢占农产品集散“门票”。利用我市作为全国首个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区全覆盖的地级市这一“安全农产品生产者”身份,抢占“安全”这一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门票”。尽快建成广西大健康产业检验检测认证中心,使之成为大湾区城市,尤其是港澳认可的农产品检测检验中心,使之成为吸引云、贵、湘、川入湾农产品前来贺州市集散的核心竞争力。二要加快农产品集散园区建设。以承接云、贵、湘、川等省入湾农产品集散为目标,加快农产品集散区建设。三要加快物流体系建设。我国目前水果蔬菜等农产品物流环节损失率为25%-30%,大大超过发达国家的5%水平。通过加强冷链物流建设提升我市农产品集散基地的竞争力。四要探索农产品期货交易。探索农产品期货交易“贺州模式”,增强贺州市在大湾区乃至在全国农产品尤其是蔬菜交易中的话语权。
(2)开展“联姻巨擘”行动。虽然贺州市拥有144个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农产品等金字招牌,但“金饭碗”没能发挥出“聚宝盆”效益。建议贺州市开展农业“联姻巨擘”行动,引进行业巨擘推动农业优势资源转化。一是产地巨擘引进。重点是与重要农产品产地政府、龙头企业合作。如“蔬菜之乡”山东寿光是我国的蔬菜产业风向标,可否通过两地政府间的主导和引导,探索两地产业合作新模式,打造“北寿光、南贺州”的中国蔬菜供应格局。二是运营巨擘引进。农业产业化需要专业运营平台操作。如广东省江门市新会陈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将陈皮这一小产业做到年产值超60亿元,位列全国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中药材类第二名。可否尝试以产业运营、园区托管等方式引进这类行业运营巨擘,借助高水平专业化的产业运营团队提升贺州市农产品附加值。三是企业巨擘引进。农业产业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帮带助推。如宏邦食品公司是国内知名的农产品加工机械生产企业,玉林市引进该企业从事百香果深加工,推动农业由种植型向生产加工型延伸,实现“工业+农业”整合式发展。
(3)扶持农业企业东融。一是创品牌扶持。设立“农业品牌创建基金”,鼓励企业争创品牌,打响贺州农业产品“长寿牌”“健康牌”“富硒牌”。二是闯市场扶持。设立市场开拓奖励基金,对开拓大湾区市场的企业给予资金支持。
2.当好“工业树”配角
(1)产品向东走。重点在碳酸钙粉体产业发力。设立碳酸钙粉体产业聚集发展资助资金,资助碳酸钙粉体企业加强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和成果转化,抢占产业新高地,加快产业升级;紧盯全国乃至全球碳酸钙粉体龙头企业和产业集聚地,依托骨干优质企业开展“以商引商”,纵向拉长、横向做粗产业。
(2)产业从东引。主动出击承接大湾区转移产业。一是抓重点城市。充分利用广东省佛山市既是世界制造之都又是贺州市友好城市这一有利条件,加强两地政府、企业对接,探索利益共享双赢合作模式,引导推动佛山需转移的产业整体转移到贺州市。二是抓重点项目,认真研究广东《产业转移指导目录》,对贺州市有基础、大湾区要转移的产业、企业进行重点跟踪研究、精准招商。比如钢铁冶炼、有色金属冶炼产业。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国家赋予大湾区的使命,而深圳作为世界创新之都,有着全国数量最多的高科技企业。发挥好贺州新产业育成中心作用,打好深圳高新企业配套服务牌,加快完善科研孵化在深圳、生产转化在贺州的“飞地园区”模式,积极承接深圳高新企业辐射,融入深圳高新产业链。三是抓产业招商。以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三大新兴产业为重点目标,加强与大湾区专业商会的联系合作,拓展丰富商会产业链招商模式内涵。
(3)贺商往家回。鼓励在粤港澳创业的贺州籍企业家回乡投资兴业。一是建立在粤贺商信息库,做好在粤贺商的分级分类建档工作。二是开展“贺商回归”活动。制定鼓励在外贺商回乡投资办法,激励在粤贺商回乡投资兴业。三是探索设立返乡创业园,吸引在粤贺商返乡创业。
3.当好“服务业树”配角
围绕贺州市“大旅游”“大健康”产业,开发丰富多彩的健康旅游业态和服务项目,做好“医、养、食、游、动”全产业链延链、补链工作,打造健康旅游全民产业。
(1)打造全民产业。制定鼓励个人、企业投资健康旅游产业的优惠政策,构建大项目顶天立地、配套服务铺天盖地的全产业格局。创新大湾区个人、企业投资贺州健康旅游产业新模式,使大湾区人民既是贺州健康旅游产业的消费者又是投资者。
(2)丰富特色产品。打造“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出”的丰富产品线。重点开发“五游”项目:一是长寿养生游。开发与跟长寿老人同劳动、同吃、同住的“三同”养生体验游项目。二是茶文化游。开发茶村、茶园的采茶、制茶、品茶等茶文化养生体验游项目。三是古文明游。总结推广富川县岔山村经验,发动村民或企业开发民俗、民宿等项目。四是农事体验游。以农作、农事、农活为主要内容,开发果蔬栽培、赏花采果、河鱼捕捞等农耕农事体验游项目。五是民族风情游。鼓励开发瑶族长鼓舞、壮族舞火猫等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瑶医体验、瑶绣壮锦编织体验等民族风情项目。
(3)创新网络营销。创新网络“人海战术”营销模式,具体方式为:由政府规划、筛选出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健康旅游项目库”,对“项目库”项目给予一定补助,规定其完成一定数量的演出任务。在此基础上,鼓励个人、旅游企业根据“项目库”项目自由组合成各类健康旅游套餐,通过各自的线下线上渠道营销个性化健康旅游产品,让参与者零投资或少投资即可分享贺州健康旅游产业红利,实现贺州市健康旅游产业营销的全民参与、万众创业“人海战术”局面[4]。
(三)发挥桥梁作用,助推企业东融。
工商联部门须围绕贺州市建设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这一目标,在助推民营企业高质量东融方面积极作为。
1.加强东融企业家队伍建设。一是以“请进来”的方式,邀请大湾区优秀民营企业家,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学者前来贺州讲授和传递大湾区产业政策、产业机遇、项目合作,提升本土企业家合作意识和本领。二是以“送出去”的方式,探索选送贺州民营企业家到大湾区优秀民营企业跟班学习、挂职锻炼等方式,帮助贺州民营企业家学习优秀企业经营理念,融入大湾区企业家群体。
2.积极推动对外交流合作。一是要建立完善贺州市与大湾区城市工商联的交流机制,拓展合作空间;二是加强与外国驻大湾区经济组织、领事及经贸机构的交流联系,为民营企业走进大湾区、走向全世界搭建多方位、多层次、多领域的联系网络和交流合作平台。
3.推动商会大联合共发展。以落实中央、自治区《关于促进工商联所属商会改革和发展的实施意见》为契机,创新方式方法发挥两地商会作用。一是加强对接,推动两地商会创新合作模式,组建两地商会联盟、商会党建联盟,实现大联合、共发展[5]。二是融合产业,鼓励两地商会整合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和加快产业融合。
总而言之,为了紧跟时代的步伐更好地推动民营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经营者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国家社会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扶持。民营企业相较于国有企业有着核心竞争力不足等弊端,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应该相互合作互利共赢。将网络技术、信息化技术等引入民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更好的推动其创新进步促进国家的经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