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信砚
(武汉大学 哲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连续开设“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题,继上期刊发6篇文章之后,本期又推出3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顶天立地的百年奋斗史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团结带领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伟大成就,并探析和总结了其中蕴含的宝贵经验,体现了学报社科版创刊40年特别策划的独特匠心,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庄严礼赞。
本期的3篇专题文章中,陈新忠等的《中国共产党推进教育公平的百年历程与政策前瞻》,通过回溯中国共产党推进教育公平的百年历程,揭示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推进教育公平的六大特点,即把教育公平作为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根基,视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引擎,注重推进教育机会公平,重视推进教育过程公平,大力推进教育结果公平,努力塑造教育前景公平。作者认为,中国共产党推进教育公平仍有诸多需要克服的问题,包括城乡间教育发展不均衡、区域间教育发展不均衡、校际教育发展不均衡、教师间教育水平不均衡、家庭间教育投入不均衡、学生间教育接受不均衡等;未来中国共产党推进教育公平的政策,要接轨国际视野的教育公平,确定教育公平的中国维度,赋予教育公平以质量内涵,改善教育公平的经济基础,营造教育公平的文化氛围,改进教育公平的制约环节。
韩美群等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反贫困事业的发展历程与经验启示》,首先系统地考察了中国共产党反贫困的百年历程。作者认为,从扶贫反贫视角来看,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带领人民群众同贫困作斗争的历史,历经从革命性全域扶贫、“输血式”救济扶贫,到“造血式”改革扶贫、“开发式”综合扶贫以及新时代科学精准扶贫的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作者总结和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反贫困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为指导,践行“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反贫困理论和扶贫开发道路,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文章认为,百年反贫困奋斗历程集中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智慧和治理优势,同时也为全球反贫困事业提供了宝贵经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宋美桦的《百年大党以党建理论创新推动强大政党建设的递嬗逻辑及运行机制》认为,“惟创新者强”是深刻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中的恒久理念,中国共产党在百年求索实践中不断走向强大离不开党建理论创新,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创新是其强大政党建设链条中的关键一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与自身建设实践有机结合,切实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中心问题接续作出创造性回答,成就了一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创新史。文章考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百年创新发展的递嬗逻辑,探讨了中国共产党人在超越历史局限性和场域适应性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党建理论的一贯性思维进路,从根本指向、外在呈现、精神滋养以及落实效能等方面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以实践导向、话语建构、文化蕴含、创新扩散为抓手创新发展党建理论的运行机制。
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专题论文,上述三篇文章各有不同的论题、内容和特点,但它们共同昭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深刻道理: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始终坚守初心使命的光荣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上述专题文章都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主题作了具体阐释。
陈新忠等的文章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便致力于推进教育公平,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采取了多种措施,促进教育公平不断向更高水准发展。”教育是立国之本,是一个国家的百年大计,也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和机会公平中最大的公平,是消解社会阶层固化效应、保持社会生机活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维度。中国共产党奋力推进教育公平的百年历程,充分地彰显了其始终坚守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
韩美群等的文章指出:“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带领人民群众同贫困作斗争的历史。”贫困问题是一个困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难题,消除贫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也最直接地体现了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从1921-1949年的革命性全域扶贫,到1949-1978年的“输血式”救济扶贫、1978-2000年的“造血式”改革扶贫、2001-2012年的“开发式”综合扶贫,再到2012年至今的科学精准扶贫,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反贫困事业始终“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脱贫成效的重要尺度”[2],凸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追求。
宋美桦的文章认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历程始终贯彻着党建理论的不断求索和不断创新,而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建理论创新的中心问题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它在任何时候都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对于“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接续求索和创新,实质上就是对于不同时代条件下如何更好地坚守初心使命、更好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不懈探索和创新。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奋力作为并取得伟大成就的光辉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1]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所以今天我们终于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上述专题文章,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打开了通览这部“最恢宏的史诗”的窗口。
陈新忠等的文章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推进教育公平的巨大成就。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我国80%以上的国民都是文盲。经过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努力,我国的教育公平现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截至2019年底,我国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 99.9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 94.8%,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 102.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9.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1.6%,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今天,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教育结果公平和教育前景公平,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广大公民事业有成、人人出彩的美好寄托和路径依赖。
韩美群等的文章展现了共产党百年反贫困事业的历史性成就。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优化反贫困事业的顶层设计,不断创新反贫困的体制机制,带领人民创造了使中国从“一穷二白”发展到“消除绝对贫困”的辉煌历史。20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1]中国共产党百年反贫困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堪称世界贫困治理史上的中国奇迹,为全球减贫事业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宋美桦的文章则展现了百年大党以党建理论创新推动强大政党建设的光辉成就。经过百年实践求索和理论创造,中国共产党在逐步走向强大中自觉强化最新党建理论武装,构建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党建理论体系,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成为其自身不断走向强大政党的理论导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1]百年大党以党建理论创新不断推动强大政党建设的光辉成就,最突出地体现在它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不断传承和丰富其精神谱系和政治品格。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也是一部生动诠释马克思主义确实“行”的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1]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述,是对百年大党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的根本经验的深刻总结。上述专题文章都对这一根本经验作了生动诠释。
陈新忠等的文章表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奋斗过程中,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教育实际相结合,创造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公平观,它把教育公平置于革命和建设的基础地位,视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引擎,紧紧围绕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目标,通过对中国特色和更高质量教育公平的追求,不断赋予教育公平以新的时代内涵。正是在这种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公平观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百年推进教育公平取得了巨大成就,使中国教育公平不断向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紧密结合“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作出了创造性的回答,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观,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教育公平思想,为新时代中国教育公平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韩美群等的文章表明,“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与党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反贫困要求相结合,将贫困治理纳入党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事实上,中国共产党百年反贫困事业的发展历程,也就是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萌芽、形成以及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它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和为人民谋幸福的价值追求,又紧密结合了不同时期中国反贫困事业的具体实际。革命性全域扶贫、“输血式”救济扶贫、“造血式”改革扶贫、“开发式”综合扶贫、科学精准扶贫等不同时期的反贫困体制机制,就是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实践。因此,如果说中国共产党百年反贫困事业创造了世界贫困治理史上的中国奇迹,那么,这一奇迹首先应该归功于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及其实践。
宋美桦的文章则更直接地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的道理。该文表明,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与自身建设实践有机结合,紧紧围绕着“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中心问题接续探索,在本土化与时代化双轮并驱中求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建设道路,不断实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创新,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为强大政党建设提供了有力理论支撑。“有了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的指导,才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发展、巩固、壮大。”[3]正是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征程上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
(作者为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