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飞月,李芳云
(曲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宁 2720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都要重视基层、关心基层、支持基层,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带头人队伍建设,确保基层党组织有资源、有能力为群众服务。”[1]农村基层党组织属于行政的终端组织,建构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群众工作话语体系对强化党群沟通、做好农村群众工作有着重要意义。而话语媒介作为话语体系传播的重要工具,明确其内涵以及话语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究话语媒介的提升路径,对推进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群众工作话语体系的传播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话语媒介是话语体系传播的重要载体,要想切实推进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群众工作话语体系的传播,首先就要对话语媒介进行界定,明确其内涵及特征。
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群众工作话语体系的话语媒介是指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在传播群众工作话语体系时所采用各种载体。话语媒介是影响话语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同样的话语选择不同的话语载体,获得的话语效果也会不同。
早在革命年代,党的群众话语主要依靠声音形态得以彰显。边远落后的乡村,语言成为维系家庭伦理、乡村规范、邻里秩序的主导性载体。[2]受农村群众知识水平的限制,书面文字作为传播载体收效甚微,语言凭借其灵活、便利的特点在传播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伴随着印刷技术的不断改进以及农村扫盲运动的开展,党开展群众工作的话语载体也由口语表达扩展到了文字层面,党报党刊以及各种刊物纷纷发展起来。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收音机、电视的出现为党的群众语言带来新的载体形式。迈入新时代,新兴高科技技术发展迅猛,载体形式丰富多样,为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群众工作话语体系的建构创造了有利条件。
1.话语媒介具有多样性
进入新时代,农村的大众传媒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既包含广播、报纸等传统的载体形式,还拥有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兴话语形式。全国行政村4G覆盖率超过98%,农村互联网普及率明显提升。[3]随着县级融媒体建设的不断发展,农村的传统话语媒介不断转型升级,“两微一端”为代表的新兴话语媒介继续向前推进,农村的话语媒介形式更加多样、方式更加灵活多变。
2.话语媒介具有中介性
话语媒介是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向农村群众传递相关方针、政策的话语桥梁。在新时代出现一系列新问题、新矛盾,语言是党和群众直接沟通的工具,还是各级党员干部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重要突破口。农村基层党组织可以利用话语媒介做好群众工作话语的传播工作,进一步推进农村群众工作的落实。
3.话语媒介具有导向性
话语媒介作为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群众工作话语体系的传播载体,对话语内容解释决定着话语体系的传播效果。新时代是农村群众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刻,农村基层党组织群众工作话语体系作为宣传动员群众的重要工具,更需要强化话语媒介的导向作用。
话语媒介是话语体系传播的主要工具,随着科技的进步,话语传播的形式越发多样。多元化的话语媒介虽然为话语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也使得话语媒介存在利用率不高、传统话语传播媒介影响力度有待提高、互联网媒体管控难度加大的问题。
第一,话语媒介的综合利用率不高,多种话语传播媒介缺乏整合。当前农村存在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多种媒介形式,但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群众工作话语体系的建构过程中,对各种话语传播媒介并未充分利用。据鲁西南一村庄的调查结果显示:37.8%的村民群众依靠电视获取公共政策相关信息,34.4%是通过人际传播,11.7%是通过会议文件。[4]公共政策的传播还以电视为主要载体,话语传播媒介的更新速度不高。
第二,话语媒介运用不到位,存在娱乐化倾向。话语主体和话语客体通过话语载体来实现话语的转化,使得话语信息得以传递,话语载体运用是否得当关系到话语的传播效果。面对农村群众对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提升,对话语载体的管理力度不够,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等话语载体存在娱乐化的倾向,导致群众工作话语在传播过程中实际效果不高,农村群众往往受到话语媒介所承载的其他娱乐性信息的影响。
第三,话语媒介存在一定的偏向性。“媒介话语体系中占强势地位的社会群体或集团间接地利用媒介而导致的媒介话语资源分布不均衡、媒介话语内容不平等的现象”[5]。其一,地域上的偏向性。在话语传播过程中,话语传播媒介多关注经济发达的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关注度不高,对个别地区存在偏见。例如,在话语传播过程中对河南就存在“多骗子”的固有印象。其二,性别上的偏向性。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话语载体存在着“重男轻女”等性别歧视,将农村基层党组织群众工作话语的对象多定义为男性农村群众,往往忽视农村中女性对话语的需求,女性群众处于弱势地位。其三,对农村群众存在刻板印象。农村群众在话语传播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对农村群众往往存在“无知”“浅薄”的印象,导致话语传播媒介对农村群众呈现出冷漠的态度,两者关系疏离化发展。
传统媒介是指以报纸、广播、电视等为代表的传播载体。传统媒介大多受到党的管制,是传达农村群众工作话语体系的主战场。在新时代面对互联网等新型话语传播媒介的冲击,传统话语媒介显现出传播的互动性不足、话语重复性高、发声具有滞后性等亟待整改的问题。
第一,传统话语传播媒介互动性不足,趣味性有待提高。像报纸、广播等传统话语媒介建构起单向的话语传播模式,往往采用“机关枪”的话语形式,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利用传统媒介来进行话语传播,实质上是话语主体对话语客体实行单方面的信息传递,话语客体成为话语的被动接受者,很少借助传统话语传播媒介来为自己发声,缺乏与话语主体的互动。同时,传统载体所运用的“灌输式”话语传递方式,也使得农村群众对农村群众工作话语体系缺乏兴趣。
第二,传统话语媒介内容的重复性高,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多种传统话语媒介往往都会对同一方针或者文件政策进行宣传,但很少有话语媒介根据自己面向受众的特点,对宣传的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反而是对话语客体不做任何的区分,采取一套“官方话语”的固定模式。话语的重复性传播虽然能够使得宣传内容引发话语客体的重视,但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传统话语媒介资源的浪费。而且相同话语的反复性出现还会导致话语受众的视觉疲劳,降低话语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话语传播在时间与空间受到限制,关键性事件的发声具有滞后性。传统话语载体一直以来是对重大新闻事件进行宣传的关键性媒介,例如报纸建立在视觉基础上,采用文字的形式来进行话语传播;广播主要利用听觉来进行话语传播;电视则将视觉与听觉结合起来,建构了动态的话语传播体系。但是随着新兴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话语载体的优势地位,传统话语载体往往按照一定的周期进行话语宣传,时效性有所不足。例如报纸、电视等话语媒介要等到下一个出版期或是播放期才能进行跟进式的播报,相对于互联网等新兴媒介发声的及时性,传统话语媒介的话语内容很容易“过时”。同时,相较于新兴媒体在话语传播空间上的广泛性,传统话语载体的话语传播场域主要是国内,在传播空间上受限。
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的那样,互联网快速发展,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深刻变化,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一系列新机遇新挑战。[6]新兴媒体是以互联网为依托的话语载体,为话语体系的建构带来一定便利条件,是话语主体和话语客体之间交流的“重要桥梁”。但进入新时代,互联网等新兴话语载体还存在覆盖率有待提升、话语传播随意化、非理性话语增多等问题。
第一,农村新兴传播媒体的覆盖率有待提升。根据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76.4%,农村地区则是52.3%,较2020年3月增长6.1个百分点。可见,农村地区互联网的覆盖面扩展速度较快,但是与城镇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新兴话语载体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第二,话语权的泛化,话语传播随意化、碎片化。其一,在网络环境中虚假话语大量存在,话语的辨别难度增加。进入新时代,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石,党的新兴话语传播媒介形式不断增多,形成了以“三微一端”为代表的媒介体系,打破原先传统话语传播媒介所造成的“话语垄断”的局面,为广大农村群众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声平台。但是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由于自身的知识素养有所欠缺,对互联网等新兴话语媒介的掌控能力不足,对互联网媒介的运用还停留在简单环节。导致部分党员干部或者群众对话语媒介传播的内容不加辨别,容易受到虚假话语的引导。其二,新兴媒体导致话语信息碎片化。互联网等新兴媒介在话语传播过程中速度不断提升,导致话语内容呈现出碎片化的形式,观点呈现出分散化、零散化的特点,话语的体系性有待增强。为了提高话语内容的吸引力,个别非主流媒介无视农村基层党组织群众工作话语体系的完整性,断章取义地对话语内容展开宣传。
第三,非理性话语增多,群体性舆论增多。其一,情感话语增多,以互联网等媒体作为话语载体,肆意宣泄情感。“处在一种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即便是失去了社会责任感与自我控制能力,也可以在‘法不责众’的心理支配下把自然的情绪宣泄变成本能的选择。”[7]其二,受从众心理的影响,引发的群体性“话语偏见”。话语客体受从众心理的影响在话语传播中存在“随大流”的话语表现。例如,部分群众在网络媒体上就农村自来水改造政策做出“花冤枉钱”的话语表达,也对其他农村群众产生影响,纷纷抵制自来水改造政策。
话语媒介对话语的实效性有着重要的影响,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群众工作话语体系的完善还要依靠各种媒介来实现话语主客体之间的交流,通过坚持丰富多样的原则,充分利用多元媒介;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创新使用传统媒介;坚持激浊扬清的原则,正确运用新兴媒体来有效传播群众工作话语。
第一,促进新旧媒体的竞争融合,打好传统话语载体与新兴话语载体的“配合战”。 促进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介的融合式发展。其一,转变传统话语载体与新兴话语载体两者对立观念。要明确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介两者在话语传播过程中绝不是“二选一”的单项选择题,可以通过两者配合为话语传播提供更大的发展平台。其二,激发传统话语媒介与新兴话语媒介良性互动。最原始的媒介是从口语、文字形式为依托,随着印刷技术、电力技术的发明,传统话语媒介形式扩大,为话语传播提供了便利的载体。传统传播媒介是以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存在的,例如报纸、广播、电视在话语传播形式上各有优劣,彼此互相补充。而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兴传播媒介则是听觉、视觉等方式的整合,弥补了传统话语媒介的缺点,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共生”局面,使传统传播媒介受到冲击。要在传统传播媒介与新兴传播媒介中营造良性竞争氛围,促使话语传播媒介实现融合发展。其三,加强媒体人才的培育,增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对新兴媒介知识的学习,了解传统媒介的相关知识,为传播媒介的融合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第二,制定话语媒介的传播原则,规范话语传播。其一,增强话语传播媒介的社会责任感,避免话语的娱乐化发展。避免传播媒介在话语传播过程中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一味迎合当前群众娱乐化的话语需求。其二,话语传播媒介要坚持真实性原则。防止传播媒介为博取关注而肆意修改事实情况,在话语表述中夸大情况甚至进行凭空捏造。话语传播媒介应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农村的发展情况以及农民的生活状况展开实际调查,提高话语的真实度。其三,传播媒介要坚持话语规范性原则。在传播过程中,媒介话语的运用直接影响到话语的实效性,话语传播媒介就要提高话语规范,在词汇以及语法上进行规范。
第三,消除媒介存在的歧视,提高官方媒体的话语影响力。进入新时代,传统话语媒介与新兴话语媒介相互交织,形成一个“众声喧哗”的话语环境,话语主体更要消除媒介歧视。其一,消除媒介的地域性歧视。利用党媒官报等传播媒介来对主流意识形态展开宣传,提高各地农村党员领导干部的形象,做好“发言人”工作,打消话语传播媒介的地域歧视。其二,增加农村女性的话语权,消除话语传播媒介的性别歧视。传播媒介要消除“女性商品化”的陈旧观念,增加农村女性传播媒介的话语权,给予农村女性更多的发言机会,将农村女性视为话语传媒的重要受众。其三,建立健全完善对话语传播媒介的监督机制。通过对话语传播媒介各个环节的监督,主动接受话语受众的反馈,利用话语受众的评论来监督传播媒介的“合理发声”。
第一,建立双向交流的话语平台。在话语传播过程中,推进传统话语媒介由封闭式的话语平台向开放式的话语平台转型,增强传播媒介的互动性。其一,推进传统媒介的创新性发展。依托新时代网络等技术的发展,传统话语传播媒介要不断进化升级,例如现在传统媒介纷纷开通微博、微信,利用虚拟空间来为话语受众提供更广阔的话语平台。其二,传统话语媒介要始终维护农村群众的话语权,增强话语传播媒介的服务意识,树立为弱势群体发声的媒介责任感。其三,推进农村群众与传统媒介互动形式的创新。在原有的写信、打热线电话等基础上,利用新兴技术来为传统话语媒介增添新的交流形式,增设“一对一”式的话语平台,使每位农村群众都得以发表自己的意见,例如在官方微信、微博上开设“留言板”“市长电话”等形式来拓展话语渠道。
第二,做好话语受众的分类,提高话语传播的实效性。其一,传统话语媒介在传播过程中应加强话语对象的指向性,实现话语受众由“泛化”到“精细化”的转变。将农村群众按照年龄、性别、知识水平等指标进行分类,了解相关信息并明确准确的需求,确保传统话语媒介向不同类别的农村群众能够精准推送话语信息。其二,加大传统媒介对话语内容的深度拓展。传统媒介要转变“千篇一律”式的话语输送形式,在互联网等媒介提供的信息基础上,针对话语客体感兴趣的方面及时跟进,结合农村实际情况进行话语“深加工”,引发农村群众的深入思考。其三,建构传统媒介话语传播的新模式,开辟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模式。例如,湖北的垄上频道就开辟了“垄上模式”,采用“线上+渠道”的新形式。利用线上媒介进行相应的“三农政策”等话语宣传工作,同时在“线上宣传”的基础上,打通现实路径,进行话语的相关落实工作。
第三,提高话语传播的速度,增强媒介话语的质量。其一,加大信息的收集与传播工作的力度,增强话语的时效性。进入新时代,互联网的发展为传统话语媒介造成巨大的挑战,微博、微视频等传播媒介的速度快,成为新的信息来源。传统话语媒介在传播速度上处于劣势,就要加快推进传统话语媒介的转型,拓展话语传播的渠道,例如纸媒就要加快与微信等平台的合作,提升话语传播的效率。其二,坚持“内容为王”的话语准则。传统话语媒介大多受政府管理,如人民日报、央视以及各地方卫视等属于官方媒介,具有较强的话语公信力。在新时代的话语传播过程中,传统媒介就要扬长避短,进一步强化对话语内容的审核,打造高质量、高标准的媒介话语。
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兴话语媒介对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群众工作话语体系建构有着重要影响。针对新兴媒体存在的问题始终坚持激浊扬清的原则,从增强农村新兴话语媒介的建构、提升话语主客体的媒介素养、强化舆论导向三方面着手,进一步增强对新兴话语载体的管控工作。
第一,增强农村新兴话语媒介的建构,增强农村群众的触媒性。农村话语媒介的建构,是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与农村群众使用新兴话语媒介进行话语沟通的重要前提,要提高话语主客体的触媒性,不断完善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群众工作话语体系的硬件条件。要加大资金支持,提高互联网等话语载体的普及率。在新时代,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话语传播工作,还要进一步加大农村的资金投入,推进农村的“村村通”“户户通”政策的落实,促使互联网的普及率进一步提升,通过专门面向农村群众的网站门户来进行话语宣传,也为农村群众搭建更为广阔的话语平台。
第二,加强话语主客体话语权的管理,防止话语传播随意化。其一,强化话语主体的媒介素养教育。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群众工作话语体系的话语主体,借助新兴媒介来表达话语是要结合相关的理论概念,利用新兴媒介来传播完整的话语体系,提高话语的理论深度与内涵。其二,加强话语客体的媒介素质教育。既要增强话语辨识能力,能够准确辨别新兴媒介传播的各种话语,避免被“标题党”等吸人眼球的话语所迷惑。还要树立求真的意识,培育求异思维,自觉探寻话语的真相。其三,坚守法律的底线,在新兴媒介的话语传播过程中,话语主客体都应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要求,将话语传播限定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运行。
第三,强化舆论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指出:“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8]在新时代的话语传播过程中,新兴媒介作为舆论发展的主要阵地,要做好舆论的引导工作。其一,增强新兴话语传播媒介的理性,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工作。始终坚持“一元”与“多元”的话语原则,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来作为话语传播媒介的指导思想,同时建构一个多种社会思潮共生的话语环境,为话语传播营造宽松的环境。其二,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管机制。政府要掌握网络舆情管理的主动权,成立专门的部门来加强日常的舆论监测工作,及时发布权威信息,降低虚假舆论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