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开春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句容 212400)
近年来,高职院校对外交流与合作日趋深入,国际学生数量持续增加,开展文化教学有重要意义。针对高职院校国际学生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主要有两种:一是语言课程中的文化因素教学,属于“语言课”的“文化教学”。二是开设专门的文化课程,属于“文化课”的“文化教学”。本文主要研究文化课程的文化教学,根据《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主要包括文化知识课,语言实践课等。
有关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研究已有一定基础。通过CNKI检索主题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相关文献,有对某一文化现象或文化体验活动等微观研究[1],也有对文化传播或教学的宏观介绍[2],而有关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现状的研究主要针对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3]。可见,针对高职院校国际学生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现状的相关研究尚显不足,缺乏最新的实证调查数据与分析。鉴于此,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了解高职院校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现状和问题,为相关研究做出贡献。
调查时间是2020年6月1日至6月15日,共15天,问卷主要通过“问卷星”网络收集方式进行,访谈主要通过在线咨询方式进行。为确保数据可靠,要求参与者根据真实情况反馈信息。
调查对象是高职院校文化课教师,选自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等6所江苏省内有国际办学影响力的国家级或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共23名。基本情况如下:女性18人,占比78.3%;有汉语国际教育等专业背景的17人,占比73.9%;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20名,占比86.9%;本次调查共发放23份问卷,收回23份,均为有效问卷。
问卷调查内容设计主要围绕高职院校文化课“怎么教”和“教得怎么样”这两个问题,主要包括国际学生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测评等方面。网络问卷共设25个选择题,访谈交流共设3个主观题,能够比较全面反映对外汉语文化课教学情况。
1.国际学生来源方面,有67.5%来自越南、老挝、缅甸、泰国、孟加拉国等东盟国家;10.3%来自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国家,19.2%来自肯尼亚、刚果、埃塞俄比亚等非洲国家。综合来看,国际学生生源结构多样,文化背景差异大。
2.国际学生语言能力方面,有83.4%接受一年汉语学习,两年专业课程学习;16.6%接受一年汉语学习,两年专业+汉语学习。课堂内容理解方面,21.3%能够理解,35.2%基本能够理解,还有43.5%不能理解。综合来看,国际学生语言学习期短,汉语水平整体较低。
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的指导思想,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调查结果显示,作为汉语语言要素教学的教师占比最高,为67.8%;了解中国基本文化知识的占比24.6%;培养国际学生成为文化沟通纽带的占比6.5%。综合来看,文化课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文化方面词汇来提高国际学生的汉语水平。
文化教学内容方面,主要对教材情况进行了调查。在使用类别上看,使用本科教学教材的占78.2%,使用高职教学教材的占比21.8%。在满意度方面,表示满意的占53.3%(其中非常满意8.5%,基本满意44.8%);不太满意的占46.7%。在访谈中发现不满意的原因有“适用于本科教学,教材难度较大”(41.2%);“教材结合高职不够,缺乏针对性”(36.5%);“缺乏PPT等配套教学资源”(22.3%)。
调查显示,使用语言教学方面,28.5%使用汉语教学,64.7%使用英语和汉语教学,6.8%全部使用英语教学。应用教学方法方面,57.1%采用讲授法和翻译法,35.8%采用多媒体教学,7.1%组织课堂讨论和参观访问等活动。通过访谈发现教学活动以小组讨论、情景剧表演等形式开展,开展较少的原因是课堂时间偏紧,国际学生组织难度大等。在最想尝试的教学法方面,67.8%选择翻转课堂教学,24.6%选择体验式教学,7.6%选择范例式教学。
教学测评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和国际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方式。调查显示,74.6%通过笔试和日常出勤进行教学测评,笔试题型有选择题、判断题和填空题;25.4%把课堂参与度等纳入测评内容。通过访谈发现,部分教师认为国际学生在书写汉字、认读生字方面存在困难,在测评方面应适当减轻国际学生压力。
1.高职院校国际学生基础比较薄弱。高职院校国际学生汉语学习时间短,语言水平基本处于中级及以下阶段,整体水平较低;多元文化差异背景下,跨文化交际障碍比较明显。
2.高职院校文化课教学目标脱离国际学生实际。主要表现在:侧重培养理论知识,向国际学生介绍实际的文化知识,例如中国的经济、历史、地理和习俗等,这不符合职业院校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国际学生的要求。专注于词汇教学,侧重理解和记忆文化现象相关的词汇,这与国际学生了解中国的实际需求不相符,没能有效发挥专门文化课作用。
3.高职院校文化课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主要表现在:缺乏适应高职院校国际学生需求的教材,选用本科层次的教材有较大难度,他们在理解、消化上存在困难。教师完全依赖教材,没有把握好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在教学实践中原封不动地进行讲解,学生对各种数据和陌生词汇一头雾水。教学内容缺乏重点和特色,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4.高职院校文化课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主要表现在: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忽略学生疑惑,甚至忌讳提问,上课“满堂灌”费时低效。课堂教学采用语法翻译和讲授等方法,国际学生被动听课,讨论互动较少,缺少主动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较少,缺乏亲身体验文化的实践活动。
5.高职院校文化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比较单一。主要表现在:普遍采用笔试方式,以选择、判断、填空为主的题型偏向考核国际学生理解记忆能力。该测评方式整体侧重书面能力,难以系统评价国际学生文化课程学习效果。
1.提高教师自身文化素质,对国际学生因材施教。崔希亮(2010)[4]指出:“教师、教材和教学法问题是制约对外汉语国际传播的主要问题,而关键是教师问题。”,因此,高职院校要完善对外汉语文化课教师业务培训工作,引导教师准确把握中国文化的结构体系和思想精髓,深入分析国际学生语言能力、国籍信仰、思维方式、心理习俗和所学专业等文化知识背景,通过多元文化对比找到适应国际学生特点的角度开展教学,降低文化课程的理解难度。
2.立足高职教育特点,确定课程教学目标。高职教育特点集中体现在职业性、实用性和实践性,培养适应职业需要的高级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对外汉语文化课也必须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突出以下教学目标:结合国际学生职业岗位开展专题文化模块教学,培养适应工作岗位需要的文化意识。引导国际学生将文化知识应用与汉语语言应用相结合,形成工作岗位应用文化技能。通过文化实践活动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3.拓展课程教学资源,重新设计教学内容。李泉(2008)[5]认为教材应该具备实用性、趣味性和针对性特点,应结合对外汉语在不同国别的语境编排贴切的内容。因此,要结合教学目标重新设置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把文化课教学内容分为通识类模块和职业岗位类模块,通识类模块设置自然地理等基本文化知识;职业岗位类模块则根据国际学生所学专业的职业岗位需要选择相应教学内容,例如,农业类高职院校设置农耕文化等内容;模块内容要删繁就简,突出重点,适应国际学生语言接受能力。
4.推行翻转课堂教学,丰富文化课程教学模式。依据文化专题模板教学内容制作文化课微课视频,借助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或手机教学软件,采用翻转课堂教学,将文化课程学习流程由“课上学习,课下练习”重构为“课下学习,课上练习与应用”的新方式。在课下学习时,汉语语言能力较弱的国际学生可以通过反复观看视频掌握新知识,而在课上可以充分进行师生互动,解决国际学生的疑惑。同时,积极开展情景剧表演、参观访问等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提升教学效果。
5.注重过程性考核,改革考核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并存的评价体制,具体办法是: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的分数比例为7:3;过程性考核分为教学实践、第二课堂活动和平时考核三部分,三者之间比例为3:2:2,激励国际学生充分参与文化实践活动;终结性考核即期末考试以成果汇报形式进行,国际学生选择某一文化专题或文化现象为主题,通过图片、视频、展演等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通过本次调查,比较系统掌握了高职院校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议。因此,开展对前人少有涉及的该项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由于本次调查所搜集的问卷样本仍嫌不足,问卷设计内容也存在需要改进之处,期待该领域出现进一步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