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代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构建

2021-11-30 14:04傅竞雄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1年15期
关键词:环境监测监测部门

傅竞雄

(泉州市南安生态环境局,福建 泉州 362300)

生态环境监测涉及的技术较多,也是较多学科、部门的技术综合,它支持着生态环境建设,也是保证生态环境建设的技术手段[1]。目前,监测系统的覆盖范围有限,在全国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划和规范,不具备很高的共享性。另外,信息化技术不够完备,导致部门之间的协调和沟通有限,监管和监测体系构建不完善,致使监测质量有待提高。这些突出问题的存在,很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必要的基础信息,与此同时,监测的权威性和科学性受到质疑,也使政府公信力受到影响。

1 新时代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总体方针与目标

1.1 政府的指导方针

把党的指导思想作为理论依据,坚决落实国务院的相关部署,坚持党中央的基本定位,明确其发展思路,生态文明建设和污染防治是国家重点环境战略,对一些关键问题和重点领域要狠抓落实,并且要把监测体制的优势发挥出来,环境监测要合理布局,深化其改革和发展,并不断创新,推进对污染源、生态状况和环境质量的监测,把生态环境的监测能力提高,实现现代化的生态环境监测,为我国各省市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

1.2 完成的目标

把有效资源整合起来,使生态环境监测的效能全面提高。在现有的工作基础上,省市要结合实际区位考虑,根据任务形成各具特色的监测布局,做到重点监测,互为补充的监测格局,对一些应急位置和区域加强监测建设,使突发生态环境事件能够及时得到有效处理,通过各自的努力,对陆、海、天、地建立起统一的监测系统,形成上下协同和信息共享的监测网络;进而增强生态环境监测能力,明显提升生态文明的管理和建设的服务水平。

2 新时代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法律法规有待健全

相关的资源类环境监测及保护工作没有健全、系统的法律规范,中央改革精神不能在法律层面完整地体现出来,在生态环境监测中没有清晰的概念,涉及内容繁杂。部分法规内容重复,还存在彼此冲突的矛盾,互相不能衔接,不能协调发展,各部门之间责权不明,而且重复性建设的部门较多,监管也严重缺失,不能确保监测质量等。

2.2 技术方法及标准不统一

当监测相同的环境内容时,所采用的技术和标准也不同,以及关注重点也各不相同,特别是采样、布点等所采用的技术方法也不一致,最终导致所获取的数据信息可比性不好,甚至会出现监测数据互相矛盾的现象,影响了决策部门的实施,也无法得出相关理论。

2.3 缺乏共享信息平台

共享信息平台缺乏,不能有效地实现信息沟通,各单位不对外公开自己的信息系统,这就使环境监测系统孤立起来,没有实际的协调方法和沟通手段。

3 新时代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构建策略

3.1 协同构建,统一体系标准

3.1.1 构建协作机制

建立相关的沟通合作机制,使部门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关系,构建多部门的网络共享平台,使生态环境监测实现资源共享[2],实现数据在规定时间完成编报,进而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任务的优化,达到生态环境监测的科学、标准和规范化。

3.1.2 统一规范标准

环境的政策主要是通过其标准来体现,它也保证了环保的法规执行,同时它也是执法依据。具有了环境实施的标准,科学管理也就形成。因为多年形成的监测模式,各类监测机构的要求和标准各异,包括采样的频次、方法、布设和时间等也差别很大,这就造成各部门之间的监测数据没有形成很好的可比性。监测数据上报也只是针对单个部门上级,其他各部门也无法掌握彼此之间的数据差异。因此,环境监测要统一规范,制订监测规范指导书,用此指导来规范各个监测部门,形成统一的监测标准,细化每一个监测方法,使多部门协作下的监测技术和监测成果共享规范形成,使监测布点、方法、采集、保送数据和质量控制等形成统一标准。

3.2 构建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体系

目前环境监测所采用的主要方式还是传统的人工测量,即人工对地面进行布点测量并分析其结果,远程监控也不能满足生态环境监测的需求,而且人工监测的范围、频次和项目等没有很强的连续性,生态环境监测人工的分析和成本费用很高,特别是环境监测的分布点不能合理安排,很难全面、及时地监测到突发事件。通过以上存在的各种问题,需要生态环境监测方面的管理和保护建立起统一的监测体系,服务于生态环境监测。

利用现代科技发展,把遥感技术(RS)作为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基础,多种系统作为辅助手段,如地理和全球定位的系统等,遵循的原则是空间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实现多指标的环境监测,使监测形成空间和时间的立体模式,生态环境评估要涉及到植被、水土流失和各类污染等,完善和建立生态指标数据库,使数据库界面能够与人可视、交互,同时能够及时更新数据,进而实现生态环境信息被及时高效地反映出来。遥感技术的特点主要是数据获取能力、综合多学科和系统分析等,数据获取方面多维、多平台、多波段、多时等,这种综合性特点保障了动态监测,同时也创造了动态监测条件,这种情况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可以大面积观测生态环境动态,而且能够在相同地区内,短时间重复监测,获得生态环境一个周期内的数据动态变化,能够实现监测点时间和空间的连续动态监测,有效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的时效性。

3.3 完善生态环境防护体系

因为每个区域的环境保护侧重点都不相同,因此各地区都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区域监测规划,使环境监测在设定上要控制总体资源消耗和质量底线,并且设置上限和生态保护红线,强有力地管控战略性资源,如土地、水等。控制好水方面的三条红线,涉及的红线包括用水效率、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功能区纳污;涉及土地,首先需要划分土地功能,永久农田需要划定,耕地建设要做到占补平衡,建设用地与耕地规模要严格控制在规定范围,确保耕地红线不破坏、不减少,而且要确保耕地质量。环境质量关要严防死守,落实环保责任制,确保生态环境的水、土壤和大气的质量。

3.4 构建数据支撑与共享体系

要实现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共享,首先要根据《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在原有监测点位的基础上更为丰富地布点,实现各个地区监测联网,做到基本全覆盖重点环境污染地区,使生态环境监测更为完善,建立起生态环境大数据的监测体系;其次,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要推进保护信息工程的建立,实现各部门数据共享,不断更新生态环境监测手段,使数据获取的渠道更广,获取数据方式也更加多样化,如小型传感器、物联网、区块链技术等,利用这些设备和技术收集的数据作为补充内容。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生态环境监测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出现的问题,做出相应的理论研究。主张通过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实现多部门合作模式,把提升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出发点,构建高效的生态环境监测机制,完成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共享,为今后的生态环境研究和治理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猜你喜欢
环境监测监测部门
夏季高血压的困惑及自我监测管理
土壤环境监测方法探讨
广阳谷城市森林公园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
特色“三四五六”返贫监测帮扶做实做细
102个中央部门公开预算过“紧日子”成关键词
环境监测市场化后存在问题分析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1月
学习监测手环
我国多部门联合行动打击网上造谣传谣行为
89家预算部门向社会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