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睿 朱霆峰 张毅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杭州 311112
通信技术是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在科学技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随着信息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通信技术也进一步推动了产业融合创新,为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数据中心等新基建九大行业注入活力。在这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信息交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生作为当代青年的主体之一,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愈加实时、安全、稳定的现代通信环境,也快速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同时,现代通信技术的日益精进也带来了崭新的信息化教育形式,先进的技术设备也带来了巨大的信息资源,数字学习的观念逐渐加速普及,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以合作交流为过程的现代化教育方式改革不同于传统学习模式,使得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逐步朝着个人化、智能化、网络化等方向发展。
虽然我国的通信技术相对于其他国家起步较晚,但厚积薄发,超速跃进,目前已在通信新浪潮中占领先机。从早期的电话交换技术进行语音通话开始,到机密性和通用性双重提升的数字无线技术传输信息,再到移动互联时代开启了网络数据传输服务。近年来,基于高速率传输、高频高质量的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促使了移动互联大众普及应用,随着人们对于体验需求越来越强,更稳定、更安全、传输速度更快、延迟更低的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正在阔步前行,社会也正在从高科技信息化时代进入数据智能化时代。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5G经济社会影响白皮书》指出,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将以全新的网络架构,提供至少十倍于4G的峰值速率、毫秒级的传输时延和千亿级的连接能力,开启万物广泛互联、人机深度交互的新时代[1]。5G的目标是满足大连接、高带宽和低时延场景下的通信需求,和4G时代相比,这不仅仅是一个通信行业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更是社会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为了满足人类更深层次的智能通信需求,6G将实现真实世界到虚拟世界的拓延。《6G移动通信技术展望》指出,6G的早期阶段将是5G进行扩展和深入,以AI、边缘计算和物联网为基础,实现智能应用与网络的深度融合,实现虚拟现实、虚拟用户、智能网络等功能[2]。6G无线网络不再局限于地面,而是将实现地面、卫星和机载网络的无缝连接,实现对物联网设备的高精度定位,且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度融合,实现智能传感、智能定位,智能资源分配、智能接口切换等,智能程度大幅度跃升。
泛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消除了有形物质对信息传播和通信的限制,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顺畅。公众移动通信持续快速增长,移动网络的全面演进,以及新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和短距离无线技术相继涌现,现代通信产业的发展呈现了多样化的新格局。与此同时,较高稳定、更广覆盖、强抗干扰的移动无线通信技术实现了多样化的信息传播,在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的通信需求的同时,具有更强的娱乐性和包容性,高效、快速、友好的图像、音频、视频等数据信息的交互也逐渐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学习、娱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信息发布的自由性使得信息知识密集,也存在着主流观念与价值判断的多元化,良莠不齐的信息质量也促使人们需要学会在庞大臃肿的信息资源库中合理搜寻与解决需求问题。
除了使人与人之间交流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外,移动终端使得数据个人化得以高度实现。现代通信产业中信息的生产和消费以每个个体化的节点作为基本单元,信息流动朝向个体集中,个体成为信息的入口、出口和处理中枢。除个人基本数据信息之外,信息的生产者和发布者也可以通过收集用户生活行为和活动模型,获取完整、真实、全面立体的用户信息,运营者则通过算法挖掘、聚类和分发,对用户行为和需求进行预测,实现信息的个性化定制,开展点对点推荐和营销策略,推动信息传播从大众化转向个人化。用户既可以按照自身的需求和喜好选择,同时也受到信息引导,容易产生信息偏向和信息茧房效应[3]。信息以内嵌的方式影响到个人的生活与工作之中,反过来也深度参与到个体自我的创建。
通信技术所涉及的环节众多,单环节技术类型也会存在各自的缺点与问题,多技术多产业之间相互融合,不仅可以弥补其劣势,甚至可以互补形成强大的集合体,不同技术之间的边界也逐渐模糊。融合多元化是现代通信技术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未来发展的主要目标。现代通信技术变革的速率之快,频次之密集,扩大了通信覆盖的业务领域,增加了产业链覆盖范围,改变了通信的运作方式。伴随着通信带宽的扩展与信息量级的提升,日益增长的行业需求促使通信技术与之不同的领域之间进行优势互补和融合发展,用户可在网络中共享平台多种信息化业务,也可以在融合的终端中进行全业务体验和综合信息处理,这种深度渗透的态势也促使了VR交互、可穿戴设备、移动支付、自动驾驶汽车及智能家居等新业务应运而生,万物智联新生态正在逐步变为现实,朝着更具活力、生命力、应用力的方向稳步发展。
2021年2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了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为9.89亿,手机网民规模为9.86亿,构成了全球最大的数字社会[4]。在网民年龄结构中,20 ~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为17.8%,在网民职业结构中,学生所占比例最高,为21.0%。为了了解通信技术发展现状对当代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采用匿名方式发布在线电子问卷,从基础应用、商务交易、网络娱乐、公共服务等方向对他们的交友、学习、消费、娱乐这4个方面进行调查,一共发布298份问卷,回收27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2.6%。
当代大学生成长在信息高度化的网络时代,对各类社交媒体的接收能力和应用能力极强。通过调查问卷的数据得出,77.2% 的学生表示相比传统的面对面接触,网络模式扩大了他们的社交圈,有着不可替代的社交属性。在经常使用的社交媒体中,179人选择了微信、QQ等及时通信工具,占总体调查的61.2%;128人选择了微博、论坛等网络舆论媒体模式,占总体调查的46.3%。63.8%的学生表示,相对于手机通讯录新建联系人,学生更乐意通过微信和QQ加为好友,一方面因为学校环境下班级、社团常常创建微信群和QQ群便于查找,另一方面与两种社交媒体中好友添加以及网络电话拨打的便利程度相关。同时也表示,微信朋友圈、QQ空间、短视频点赞等模式可以在不发言的前提下保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而部分可以匿名发表的平台则便于倾诉内心真实想法和全校性获取他人信息,避免了现实生活中的尴尬,例如QQ学校表白墙除了情感交流之外,也常用于失物招领、二手置换、拼车拼团等生活问题。在学生工作管理中,既要利用新社交媒体的实时性随时关注和了解学生动态,同时也要注重媒体舆论给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加强媒体监督管理机制,做好舆情引导工作,预防学生过度沉溺于社交媒体而造成人际交往障碍。
目前线上教育模式爆发式增长,也促使师生交互从物理空间移动到虚拟空间,加速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相互融合。调查数据显示,85.5% 的学生认同在线教育这种形式,认为这种方式内容丰富、使用便捷且学习可重复性,但也有7%的学生提出,虽然碎片化知识获取的速度提高了,但是对于知识的理解性和完整性不如线下教学,特别是在师生互动之间存在障碍,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调查显示,有55.8% 的学生期待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推进教育教学场景虚实融合,实现5G虚拟现实教育,拓展教育教学空间,增强远程互动教学。且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早已从课本、报刊、广播等传统媒体方式转向线上课程平台、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形式,增强了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工作管理者要坚持线上线下教育监管,创新工作内容,丰富工作手段,建立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学管理机制,提高学生教育管理与时俱进。
越来越多的电商企业意识到社交网络工具的便利性,社交媒体上各类广告层出不穷,营销方式多种多样,校园市场规模庞大,学生普遍愿意为自己喜爱的事物花费,有着强大的消费能力。根据调查数据显示,97.1%的学生都有网络消费的经历。29.3%的学生倾向于线下购物,而57.6%的学生习惯在网上货比三家,特别是在线下交易不便的情况下,网络购物次数有所增长。大多数学生的网购经历在三年以内,以衣物和食物为主。统计数据结果显示,52.5%的学生参与过“拼团购物”,63.4%的学生参与过“短视频购物”和“直播购物”,质量、价格、外观、品牌等因素已成为学生思考的主要因素。随着校内超市、水电费等电子支付平台数字化逐步实现,学生反映在生活消费支出上也有所提高,68.4%的学生选择了“有计划消费”,但也有18.4%的学生选择“只要喜欢愿意超前消费”,大部分和家庭经济情况密切相关,也表明了大学生目前的消费观念感性与理性并存,对于自控能力不强、容易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周围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和冲动消费的学生,要加强引导和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
线下活动的限制开展,却对网络娱乐时长增加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从使用网络的时间来看,每天上网时间在2小时以内的学生有35人,占调查总体的12.7%,每天使用时间在2~4小时内的学生有96人,占34.7%;每天使用时间在4小时以上的学生有145人,占52.5%。使用的主要目的中,网络游戏、网络文学、视频观看、网络音乐分别占据了前四位,大部分时间还是以休闲娱乐为主,上网目的是学习知识的仅占调查的26.4%。同时调查也显示出,有70.6%以上的学生参加过桌面游戏,但如今更倾向于个人移动端的桌面游戏模式。随着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传统的KTV和看电影所占的比重并不高。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使用,使得他们更善于利用互联网为传输媒介享受在线的娱乐方式。对于学生工作管理者而言,结合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在现环境下丰富娱乐内容和方式,加强学生闲暇活动的教育引导和组织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近年来,通信技术行业的持续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大学生群体作为青年主体,享受着新行业新浪潮给学习和生活带来的便利。通信技术发展的信息多样化、数据个人化、融合多元化趋势,也对学生的交友、学习、消费、娱乐等方面带来不同的变化与影响。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阶段,如果不能在繁杂的信息中筛选辨别出正确的资讯,容易被虚假的信息误导。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则需适应时代发展和技术更新需要,在传统管理方式的基础上,利用通信多元化载体,探索新的学生管理的工作方法与方式,进一步推进学生工作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