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玉环
(广东白云学院 会计学院,广东 广州 510450)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主要包含专业能力、职业素质与职业生涯管理能力。《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编制指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编制)定义职业能力为“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整体化地解决综合性专业问题的能力”。2019年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发布了我国第一个《中国管理会计职业能力框架》[1],提出管理会计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综合能力两大类,并符合相应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要求。
根据国家应用型本科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和操作型人才要求并借鉴中国管理会计职业能力框架,将财务管理专业的职业能力定义为:在符合会计法规与职业道德要求的基础上,能从事财务管理职业的专业能力与综合能力的综合。专业能力包括财务会计能力、财务管理能力与资本运营能力,表现为取得助理会计师与管理会计师资格证书;综合能力包括思维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建设能力、组织能力。
2018年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审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方案》)。《方案》指出,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高校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方案》提出到2022年,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
应用型本科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注重应用型、技能型和操作型人才的培养已列为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己任,财务管理专业作为工商管理学科中应用性强的重要专业之一,其本科教育应加强职业能力教育,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财务管理技能和财务决策能力。因此,财务管理专业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国家职业教育“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基本要求,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教育部1998年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财务管理专业从会计学专业中独立出来,当年全国只有48所院校设置了财务管理专业。为适应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我国财务管理专业设置数量逐年增加。根据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资料进行统计[2],我国开设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普通高校截止2018年末达到723所,约占全国高校数的28%,排在前5位的是江苏(48)、湖北(44)、山东(41)、广东(40)、河南(39);财务管理专业已成为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最多十大专业之一;财务管理毕业生规模已达年10万人以上,全国就业率区间在90%~95%之间,高于平均水平。
根据权威调研机构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数据[3],2018届本科毕业生就业量排前五的是会计学、财务管理、英语、土木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就业量高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量水平。绝大多数企业都设置财务会计机构和专门的财务会计职位,会计与财务管理专业的需求量自然较大。从就业率看,全国共有379个本科专业,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就业率为93.7%,位列第30位,较全国91%的平均水平高2.7%。但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实践能力较弱、专业技能不扎实等现象,致使其工资薪酬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由于财务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大就业率高,且工商管理类专业设立的门槛低,所需投入资金较少,几乎所有的大学都设立了工商管理类专业,形成了“校校办财经”的局面[4],导致财务管理专业设置数量和学生培养规模的逐年增加。但财务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体系设置未能紧跟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对财务人员的新需求。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财务管理专业呈现数字化、智能化、共享化及业务与财务融合的发展趋势[5]。未来低端会计人员将逐渐被会计机器人替代,企业真正需要的是具有大数据分析能力、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管理会计分析决策能力,能有效开展预算管理、成本控制、合理避税等高级别工作的专业财会人员。目前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未能紧跟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对财务人员的新需求,还是以传统财务管理课程为主,课程设置前瞻性和实时性差,落后于社会发展现状。
(2)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未能有效对接。一是课程大纲未能有效融入职业标准与职业资格与技能证书的考试内容;二是教材内容相对职业资格与技能证书的考试教材内容滞后,内容更新较慢。学生所学与所用不一致,导致岗位适用能力有限。
(3)学时分配上重理论轻实践。学时分配上理论课程占据主导,实验实训课时比例较低。实践内容设置多为虚拟业务,与企业实际情况贴合不紧;案例设计上相对理想化、简单化,深度不够,学生实验实训效果不够明显。实验项目大多为验证性,综合性实验与创新性实验项目较少,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结合市场经济和互联网发展的需求,财务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应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从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实践课和工匠精神4个方面进行改革。
2015年以来,国务院和财政部相继发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等文件,从不同方面指出会计领域的革新必须借助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技术,鼓励子公司众多的大型企业集团充分利用大数据促进会计工作的集中,逐步建立云财务共享模式,推动会计工作由传统核算型转向现代管理型。
我国已逐渐从会计电算化走入了会计信息化时代。云财务,即财务与云计算的结合,具有多端通用、移动办公、成本较低的优势,有效提高财会人员的工作效率,用大数据帮助企业进行数据分析。同时随着我国会计工作的转型升级,会计工作职能由传统的核算与监督扩大到战略管理、价值管理、风险管理、参与决策等方面。如何运用云财务来帮助中小企业构建会计核算体系、广泛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尤为重要。
为此财务管理专业可设置云财务、管理会计等社会急需的专业方向,开设财务共享服务业务处理、财务大数据分析、财务规划绩效与分析、战略财务管理等专业方向课程,以满足用人单位对财务管理人才在新时代的新需求。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重构课程体系,将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相互衔接并进行必要的融合,课程内容与财务会计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财务管理职业能力培养对接。
(1)根据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对专业基础课进行内容精减与优化整合。
(2)增加部分专业核心课的实践学时,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精通方法的运用。
(3)与产学合作的企业专家共同开发面向区域经济、实务性强的特色课程。
(4)集中实践课以职业岗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线。
(5)将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的课程加入课程体系,争取学生毕业前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获取率达到80%,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对教学计划中理论课时较多的课程进行调整,将实践教学贯穿每个学期,将实践教学学时提升到1/4(国家教学质量标准要求大于15%)。
(2)利用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平台,开展《会计基本技能实训》《财务管理综合实训》《成本会计实验》《财务报表分析实验》《高级财务管理实验》等专业课程的集中实验实训,对每门实践课程采取2周的实践时间,保证充足的实践课时和丰富的实验实训内容,增加创新性实验项目。把过去由教师主导的课堂实验转变为在实验室中的集中模拟实践课,通过仿真企业业务情境,强化学生的操作训练,以提高学生操作技能与实践能力。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即基于财务职业技能标准、会计工匠精神,结合岗位资格标准和财务管理专业知识、能力、素质三项目标要求,加强校企文化整合,明确工匠精神的实质与内涵,从而形成准确的职业态度,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将工匠精神融合渗透到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各环节,贯穿在教育教学全过程,将职业技能、职业思维、职业素养的全面发展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基于工匠精神,开展全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要求授课教师尤其是核心专业课的授课教师,必须在理论授课过程中采用更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同时尽可能融入工匠精神的相关内容传输,强化提升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在学生心中的地位。
为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教育部酝酿将现有1200所国家普通高等院校中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等,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为此,财务管理专业应推行“1+X”书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将职业资格与技能等级证书融入到教学质量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中。
(1)树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职业资格与职业技能证书标准为重点的新思路。将财务专业人员的职业能力进行分解,并围绕职业能力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使师生的思想认识转变到推行“学历证书+助理会计师、管理会计师、财务共享服务职业技能证书、财务大数据分析职业技能证书”等“1+X”书证一体的轨道上来。
(2)加强教学改革方案修订工作,确保“1+X”模式的贯彻执行。在教学计划中融入职业资格与技能证书考试内容,以职业资格与技能证书考试内容为核心,研究制定财务管理专业人才职业能力体系。以模块的方式调整财务专业教学计划,如教学改革方案中设计财务职业素养、专业基础课程、职业技能拓展、实践课教学等模块,实践课教学模块具体细分为职业素养课实践模块、财务软件操作模块、会计核算能力模块、财务分析能力模块、毕业综合实践模块,这些模块的具体划分就是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方式具体体现。
(3)课证深度融合,实施课程内容与财务职业标准、职业资格与技能证书考试内容融合。设置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证书相对应的课程,修订教学计划时考虑职业资格与技能证书考试和鉴定的时间,依据相关职业资格与技能考试安排相关理论课程和实践项目的学期。以职业为导向进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国家职业教育“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基本要求,有利于提高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满足企事业高素质技术技能财务人才的需要,实现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无缝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