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师祥
(陆良县板桥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云南陆良 655600)
板桥镇地处陆良县东北部,镇政府驻地板桥村,距县城15 km、距曲靖市45 km,辖17个村(居)民委员会,96个自然村,187个村民小组。国土面积177.88 km2,境内最高海拔2577.4 m,最低海拔1833 m,70%的土地属于丘陵低山区,坝子开阔平坦,耕地集中连片,土地肥沃,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齐全,排灌便利。境内气候温和,年平均气候14.7℃,年有效积温3885.1℃,全年无霜期250 d,年平均降雨量1180 mm。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板桥镇全年可以种植三季马铃薯,年种植面积达1300 hm2,实现产量3.6万t,产值650万元。
马铃薯晚疫病又称疫病,是发生普遍而严重的流行性病害,凡马铃薯种植的地区均有发生,不抗病的品种在晚疫病流行时,田间产量损失可达15%~40%,储存损失轻者5%~10%,重者在20%以上。
马铃薯晚疫病受气候影响较大,属典型的气候型流行性病害,在雨水较多情况下发病比较严重,特别是在现蕾至花期,如遇多雨天气,湿度较大更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并在发病后7~15 d即可蔓延流行。
近10年来,板桥镇马铃薯当家品种主要是合作88号、马尔科,主栽品种单一老化,抗病性较差,且种植面积较大,气候适宜时,更有利于病害的流行和为害。
大田中耕管理不到位,如田间通风条件差、湿度大导致病害流行。
马铃薯晚疫病为全株性病害,叶片、叶柄、茎和薯块均可受害,多在开花前后出现症状。发病初期,叶片开始产生水浸状斑点;发病中期,叶片水浸状斑点逐步扩大后成为圆形、半圆形大病斑,叶片背面可见白色霉状物,茎秆上出现褐色侵染;发病后期,叶片干枯、萎蔫,发病部位呈现黑色枯焦腐烂状,最后整个植株腐烂。
选择抗病品种是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最经济、环保、有效的措施,在陆良县板桥镇可选择青薯9号、丽薯6号等抗性强和丰产性较高的良种。
播种前马铃薯种薯在太阳光下翻晒2 h,剔除烂薯、畸形薯,然后放在有散射光的地方催芽。待薯芽即将长满芽眼时切块,每块留2~3个芽眼,再用甲霜灵锰锌按说明书对草木灰或细土拌种拌匀后播种。
适时早播,选择土质疏松、排水良好地块种植马铃薯,同时做好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病害的发生;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保持植株健壮,增强抗性;发现中心病株,及时拔除销毁;合理轮作,避免与茄科类(番茄、烟草等)、十字花科类(大白菜、青花菜等)连作或套种。
田间马铃薯发生晚疫病时,立即喷药。用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3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进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