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丽,李发增,付 兰,黎 奇,欧正发,余江云,黄莓屏
(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甘美医院皮肤科,云南 昆明 650011)
颜面再发性皮炎是皮肤科门诊的常见多发疾病,春秋季节尤其多见。常见于青中年女性,临床表现为面部红斑鳞屑性皮炎,轻度为局限性红斑、细小糠状鳞屑,重者可累及全面部及颈部,并伴有皮肤轻度肿胀,常伴皮肤瘙痒、紧绷、灼热感,发病多突然,消退后可再发[1],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笔者观察自制中药湿敷治疗颜面再发性皮炎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门诊收治的颜面再发性皮炎100例女性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纳入标准:① 符合颜面再发性皮炎的诊断标准;② 患者在知情同意下参与研究。排除标准:① 激素依赖性皮炎、玫瑰痤疮等所致的面部皮炎;② 合并严重肝肾、心肺疾病、精神疾病患者。治疗组年龄:(18~56)岁,平均年龄(32.9±11.5)岁,病程1个月~3年;对照组年龄(18~53)岁,平均年龄(30.9±9.7)岁,病程2个月~3年。对比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清洁面部,用本院自制中药水浸透4层医用纱布后湿敷面部,每次20min,2次/d,共1周完成一疗程。对照组:清洁面部,用蒸馏水浸透4层医用纱布后湿敷面部,每次20min,2次/d,共1周完成一疗程。两组治疗期间均给予口服药:复方甘草酸苷片,每次2片,3次/d;盐酸氯环利嗪片,每次25mg,2次/d。
1.3 疗效判断标准 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进行评分,按照皮炎4级评分标准判断疗效[2]。按照患者主观自觉症状及体征进行评分,主观症状如下:① 瘙痒:0分为无瘙痒:1分为轻度瘙痒,偶尔搔抓,不影响睡眠;2分为中度瘙痒,间断搔抓,不影响睡眠;3分为重度瘙痒,常需持续搔抓,影响睡眠。② 皮肤干燥或紧绷感:0分为无;1分为轻度,偶尔感觉干燥或紧绷感;2分为中度,持续感觉干燥或紧绷感;3分为重度,严重感觉干燥或紧绷感。③ 体征(红斑、水肿、丘疹、渗出):0分为无皮疹;1分为轻度,有皮疹,面积<30%全面部;2分为中度,有皮疹,面积为30%~60%全面部;3分:重度,有皮疹,面积为>60%全面部。疗效指数=(治疗前总积分值-治疗后总积分值)÷治疗前总积分值×100%。
根据疗效指数评价疗效。治愈:疗效指数≥ 95%;显效:疗效指数为60%~94%;好转:疗效指数为20%~59%;无效:疗效指数<20%。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以计数资料χ2检验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治疗结果 治疗1周后,治疗组治愈28例,显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82.00%;对照组治愈18例,显效1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56.00%,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8.087,P=0.044<0.05)。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皮疹加重、刺激及过敏反应。
颜面再发皮炎是皮肤科的常见多发疾病,本病病因不清,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治疗方法及疗效也参差不齐。治疗多为综合性治疗,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有:① 口服药物:抗组胺药、甘草制剂等;② 外用治疗:糖皮质激素软膏、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壳聚糖、胶原敷料,医用润肤乳等;③ 物理治疗:冷喷、强脉冲光等[3-5]。采用口服药物治疗,大部分医生根据各自医院现有的药物进行治疗,大同小异,但是外用及物理治疗就不尽相同。外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如果皮疹再发,患者可能会自行去药店购药外用,从而导致激素依赖性皮炎的发生[6]。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由于其刚开始使用时会有辣椒碱样反应,使患者主观感知皮疹加重,导致依从性降低,限制了应用范围。一些医用敷料及强脉冲光治疗,由于其价格昂贵,也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本院自制的中药湿敷,内含生黄柏、生黄芩、生大黄、白头翁、苦参、金银花、蒲公英、乌梅、马齿苋、马尾连、六方藤,具有清热凉血、祛风止痒等疗效,配合湿敷,能使患者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红肿及渗出。同时,此方法简单易行,成本较低,安全有效,在基层医院也能开展,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