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350108,福建省福州市)
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部分。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乡土传统文化建设受到影响,美丽乡村建设理念被提出。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不应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需要改造传统乡村景观,构建乡村园林景观特色。[1]下面以福州市寿山乡九峰村为例,介绍美丽乡村建设中园林景观特色的营造情况。
福州市自启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园林景观特色营造项目以来,自福州市东北部区域开始,包括邻近多个自然保护区域、国家公园等开展自然保护区的营造,以构建自然风光隽丽、生态环境秀美的特色园林景观[2]。项目开展的主要目标为福州市晋安区寿山乡,主要以桂湖高速公路出口作为起点,路经盘山市政路、石碑村、高峰书院及林阳寺等多个场所,最终至前洋村,项目建设全长达11 km。项目开展过程中,针对“乱”“杂”“秃”问题进行了重点治理,以因地制宜、以路串点、回归乡土和强化特色建设为主要理念,以整治先行、修补为基、绿化为主和凸显特色作为主要创建理念,整治清理环境卫生,整治路面设施,遮挡不良景观、在建工地、生活场景等,对路侧乔木和灌木进行绿化和花化,对留白山体进行绿化补植,以彰显乡村山水特色、文化古迹和风土人情。
在园林景观特色营造中,以建筑面统一风格、标志标示牌统一规范、宅前屋后面貌统一、植物特色鲜明、乡土风味彰显、景观视线突出、森林绿化补植、交通标志增补、交安设施修补、稀缺景致管理、本土植物凸显、奇石地貌应用等作为美丽乡村构建的主要项目内容[3]。
乡村自然景观内容主要包括自然植被、农田果场、水系山林等,为构建美丽乡村,进行自然园林景观建设,必须对乡村自然环境进行保护。首先,需要对福州市寿山乡九峰村的生活垃圾和污水进行有效治理,加强对山体的保护,保证村民及建设企业不会损毁山林。对裸露的山体,需要复原植被,以保障山林生态系统的正常;加强对水系的保护,对水源污染进行控制;不进行池塘填充,对溪流进行清理,对河渠进行疏通清洁,以尽可能地恢复水体自我净化的能力[4]。乡村农田耕地保护过程中,应尽可能规避耕地占用,保护农田。对自然植被进行保护,尤其是具有乡土特色的树木和植物,不断加强自然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例如,福州市寿山乡九峰村利用山路沿线的竹林,构建鲜明的区域风景特色,利用沿线的石壁构建风貌特殊的乡村景观,优化景观展示,形成了竹林幽景和巍峨石景特色景观。又比如,针对福州市寿山乡九峰村碎石较多、黄土裸露严重现象,开展山林垃圾清理活动,对山地土坡开展绿化补植干预。在建筑风貌混乱、宅前屋后脏乱的区域,重点开展了沿街立面整治和沿线杂物清理,对电杆进行了美化,实现电缆下地,构建了美丽乡村。
绿化种植可有效彰显福州市寿山乡九峰村的乡村气息,美丽乡村绿化种植工作开展形式丰富,村庄绿化中以多种树、少种草和因地制宜为主原则,将乔木、灌木、花木与草木合理配置,以此构建了福州市寿山乡九峰村的特色乡村景观。以福州市寿山乡九峰村的盘山公路绿化现象分析,首先,在道路断崖位置,对边坡陡峭位置打木桩干预,在向外侧偏移1 m 的位置打木桩对土壤进行固定,在此地种植开花常绿灌木;其次,在边坡平缓退绿线位置,需要在向外侧偏移1.5 m 位置进行施工,对遗留块石进行处理,在此位置种植开花乔木;再次,在水沟和狭窄的绿地位置进行补植干预,补植大叶植物和爬藤,或栽种垂藤、蔓性草本、竹子、爬藤、灌木丛,以对边坡和水沟进行遮挡;最后,在空地退绿线位置设置绿化带,在沿沟边位置进行垂藤或者大叶植物的种植,配以常绿乔木、灌木和草皮等开展绿化干预,在边坡支护的地方进行垂藤、大叶植物和攀岩植物的种植,在锚杆上部增植花草,并采用生态袋进行绿化。以此对盘山公路周围开展有效的绿化种植,营造美丽的乡村景观[5]。
乡土植物不仅观赏性好,养护方便,植物的生长态势也比较好,还能够彰显乡土特色,顺应美丽乡村构建的现状。在福州市寿山乡九峰村,所采用的乡土植物种类较多,包括爬山虎、黑麦草、花叶常春藤、高竹篱笆、矮竹篱笆、夹竹桃、黄花双荚槐、杜英、乌桕、四季桂、山茶花、红叶石楠球、红花继木球、海桐球、天竺桂、香樟、腊梅、麦冬、蒲苇、菖蒲等。
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必须从区域乡村特点出发,结合建筑特征和区域人民风俗习惯,进行乡村景观建设,以构建绿色生态的园林景观,提升自然景观的乡土气息,提升园林景观的独特性和魅力,构建生态美的自然园林景观,形成区域特色,为美丽乡村建设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