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杰(陇南市卫生学校)
近年来,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也成为国家经济转型的重点,随着我国经济体量的增加,正逐步从劳动密集型经济向制造服务业大国转型,未来的发展将会需要更多的技术型劳动者,而中等职业教育不仅让教育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得多元化,也让中学生有了更多选择,不上大学同样也可以就业,而中职生就业之路,在较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就业缺乏足够的稳定性,如何改变不利因素走好就业路,成为了中职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自己在中职学校思政课教学中的不断积累,以及多年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沉淀,逐步认识到“思政教育”对改变中职学生就业不利因素方面有较为显著效果,本文以陇南市卫生学校学生就业情况及中职生就业存在的普遍问题为基础,借鉴众多院校对中职生就业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分析如何发挥“思政教育”的启发性、引领性和完善性等教育功能,改变中职生就业主客观方面存在的不利因素。
我校学生主要来自陇南市,以初中毕业生为主体,由于入学年龄小,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处于懵懂状态,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比起城里的孩子相对腼腆和单纯,在他们看来没有考上高中,自己被贴上了“差等生”的标签,已经和高中同学产生了差距,上中专也只是家长的意愿,学生担心会被周围的人瞧不起,整天闷闷不乐,不与老师和同学们交流,有意识回避中专生的身份,让部分学生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感,甚至部分家长在对孩子学习失去信心后,主动告诉老师“孩子也不指望念多少书,在学校混个年龄,你把孩子管住不出事就行了”,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必然会对中职生心理健康产生极大的影响。
中职生处于青春期,叛逆、敏感、冲动情绪非常普遍,课堂上不遵守纪律,对老师的批评教育置若罔闻,同学之间有时一言不合,轻则动手打架,违反校纪校规,重则伤害他人,触犯法律法规,这些不理智行为的背后,有的并没有直接因果关系,一句玩笑、一次臆想、一个眼神,都可能引起中职生情绪上的失控,究其原因,中职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塑造完整,情绪和个性往往主导了思想,同时反映出中职学生责任意识不强、纪律意识模糊、法律意识淡薄、守信意识缺乏的现状,成为老师和家长们常说的“不靠谱”,任其发展下去,必然会影响未来的就业。
就业观的不成熟,让很多学生对自己职业期望过高,进入职场后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部分中职学生对自身的能力和价值没有明确定位和认知,只谈工作条件、待遇,不谈自己技能水平和吃苦耐劳的能力,往往错失很多机会,形成了“用人单位招人难,学生毕业找工难”的两极分化,使中职生就业成功率、工作稳定率都不太理想。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中学历要求过高,中职成为了“低学历”、“低能力”的代名词,让中职生对学习产生了疑惑,对未来充满了困惑,由于中职学生普遍缺乏系统的职业规划,中职学校虽然开设了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但缺乏实践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按照社会需求引导学生进行就业创业规划,使得就业创业课程仅仅作为教学大纲课程设置而存在,忽视了其真正对学生的价值意义所在,中职生在进入社会后,由于缺少相关职业规划,没有学到实用的就业经验,在遇到求职压力和困难时,就会出现求职畏惧感。
我校就业机构为了提高中职生的就业率,积极面向社会拓展顶岗实习就业机会,经过多年的努力,我校中职学生就业率呈逐年增加的态势,但问题也伴随而来,学生虽然实现了顶岗就业,但很多学生八个月实习顶岗结束后就又纷纷返家,学校费尽心思劝说学生外地就业不易,希望学生多想想,但学生以各种理由拒绝外地就业,理由更是千奇百怪,如外地气候不适应、饮食不习惯、想家了等等。经过调研,无非是当地就业观念保守,家长对孩子不放心以及传统思想的影响,同时,学生外出就业的信心不足,脱离了父母帮助也不能很快适应社会的竞争,使得我校中职生就业率不断攀升的同时,而就业稳定性却并不高。
当前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是如何完善中职学生的道德规范和行为礼貌等方面,却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和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紧密挂钩,长期以来,传统思政教育授课模式,已经让学生产生了厌倦感,很多学生把思政课当成了说教课,课堂气氛沉闷,学习热情很低,而中职学校更侧重于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这也使思政教育没有在影响中职生就业因素上发挥导向性作用,同时也缺少让学生提高综合能力的实践学习,使思政课远离了素质教育的目的和职业教育的本质[1]。
中职学生基本是未成人年人,渴望美好的未来,但对未来又一无所知,如果以这样的状态将学生推向社会就业,就好比“拔苗助长”,不仅不利于中职学生就业,反而可能成为社会和家庭的负累和隐患。针对学生心理问题,首先,要以思政启发性,让学生了解所有事物具有的两面性,进入中职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你不比任何同学差,在他们还在依靠父母时,你已经有能力回报父母,创造人生价值,让学生逐步改变自卑心理。其次,以思政的育人性,让学生们认识到进入中职学校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环境将和他们彻底告别,用新的开始,新的起点去融入集体生活,学会与人相处,引导学生完善人生观、价值观,建立正向的心理认知,最后,通过思政感召性,让他们知道感恩过去、父母、生活,增强他们心理成熟度。在思政教育的心理启发、培育、感召作用下,将会改变中职生消极自卑心理,培育出健康、积极的乐观心态[2]。
中职生正处于活泼好动、思想活跃的阶段,极易受到环境的左右,而行为是融入社会的首要因素,如果连行为都缺乏控制,不仅难以实现就业,就连社会立足都很困难,所以加强思政课《哲学与人生》《职业道德与法律》等课程的思辨性,融入性、多样性的教学手段,如师生互动、案例教育、邀请法律工作者进校园开展法制讲座等,以多种形式的教育手段,让学生逐步学会守信意识、法制意识和责任意识,让他们在学习中逐步建立是非观念,理解对错关系,学会控制情绪,才能让学生思想和行为得到有效的规范统一,用符合社会实际的言行举止面对未来之路。
中职生在求职中,往往会产生错误的就业观,总希望用最少的付出,换取最大的利益,所以要运用思政《政治经济学》课程的优势,让学生充分认识市场经济内在的规律和本质,想要工作,想要回报,就必须要体现出自身价值和能力,让学生逐步明白价值和工作,能力和回报相互关系,从而打消不切实际的就业观。同时,要让学生对就业和发展的运行轨迹有清晰的认知,世界上从来没有一步到位的工作,要充分理解“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三者之间“量”到“质”的辩证关系,从根本上明确职业定位和转变就业观念,让中职生立足社会实际树立务求实效就业观。
中职学校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意义重大,只有让学生自我对职业规划产生认可,才能帮助学生有效谋划未来。中职学校思政教育要突出《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前瞻性,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打消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针对学生目前担忧和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立足实际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和人才结构失衡的问题,为什么当前大学生就业相对困难,而技能型人才反而就业很好的现象,让中职学对就业前景建立信心,同时分析中职生和大学生双方的优势和劣势,让学生更加透彻的看到他们在毕业后选择的多样性,既可以选择就业,也可以选择像普通高中毕业生一样参加对口升学考试上大学,更可以边就业,边参加成人高考,工作学历双丰收。引导学生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职业和价值的相互关系,帮助他们在生存和发展中作出正确判断,从而让中职生清晰就业方向、明确职业定位,建立出适合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
就业观念的保守和传统观的制约,使很多学生家长对孩子外地工作担心大于期望,认为高薪待遇也不如家里的粗茶淡饭,学生即便愿意去外地顶岗就业,但在父母的劝说和社会竞争下,很快就失去了就业创业的信心,这也导致陇南当地医疗单位中职医学生扎堆就业现象十分严重,甚至部分学生为在当地就业,从事了其它职业,这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要扭转家长观念和增强学生动力,就必须把思政教育的育人理念和社会实践的塑人功能有机结合。(1)应当让学校思政教师利用思政教育课程互通性,把外地优秀就业学生的发展作为授课要点穿插于教学内容中,用身边的人、事来提振学生就业决心。(2)学校应对毕业生的家长,举办专门的就业形势座谈会,选派经验丰富的思政老师,帮助家长梳理孩子学、能、技、勤优势和就业对接的方向,减轻家长对孩子成长的担心,同时,让用人单位走进校园,举办校园招聘会,让家长、学生和用人单位面对面了解就业、待遇、生活情况,打消家长对异地就业诸多担忧.(3)邀请就业优异的学生代表,来学校分享自己外地就业创业当中的奋斗和收获,让家长和学生直观感受到他们的成长和变化,达到让思政教育定其“心”,让用人单位立其“信”,让就业学子促其“行”的多措并举。从而彻底扭转家长保守观念和学生就业动力不足的问题。
思政教育课程,在中职学校里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教学方法简单,理论脱离了实际,没有在学生就业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所以思政课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让被动的灌输模式,变为课堂翻转模式,让学生和老师都参与到教学里,针对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引发学生讨论,提升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能力,让思政课多元化的教育功能,成为转变思想、管理行为、增强抗压的实用课程[3]。同时破除单一评价,不在让分数成为决定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学生如何以专业成就事业,而不以成绩决定未来,所以促进中职生掌握一专多能则更符合新时代育人标准,不断增强思政教育和社会实践的融合统一,实现“教有法、学而思、行则成”的教育理念。最后,学校一定要组织思政教师多深入就业领域进行实践,只有让他们有了更多的实践机会,他才能清楚用人单位的运行机制、需求机制、竞争机制,才能在课堂中给学生传授和社会实际接轨的就业经验。
国家主席习近平曾多次强调,办好思想政治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中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新时代社会基础性技能人才的重任,我们只有不断研究和探索思政教育启发思维,引人向上,完善能力的实际作用,才能推动中职学生更好就业,促进中职教育的蓬勃发展,培养出符合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市场需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