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美华 秦小芳(.武汉工程科技学院;.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现代化发展驶入快车道,在促进高等教育普及的过程中,也需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面对“毕业即失业”问题,一方面应重视思政教育,完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促进思政教育与职业指导的有机融合;另一方面,助力大学生的认知升级。以免局限于应试思维中,造成学生有才无德、高分低能、眼高手低等问题。只有使思政教育常态化推进,提升教学感染力、吸引力与影响力,才能使学生形成坚定地政治立场,拥有远大抱负。以满足新时期发展的人才缺口,向社会输送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1]。
现阶段,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众多。在高校育人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思政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不仅是较为基础的内容,更将深刻的影响着大学生身心成长与价值观的确立。特别是在多元文化冲击下,人工智能、智慧应用平台及移动设备的普及,使学生接触、了解外界信息的渠道更宽泛。大学生虽然已是成年人,但其因长期身处象牙塔中,社会经验与生活阅历有限,容易被不良信息影响。外加部分高校思政教学存在形式单一、内容枯燥问题,教师习惯于对理论知识的“传递”,忽视学情与学生的思政学习感受。因思政无效教学,大学生受不良因素影响,易产生价值观与行为偏差,影响其专业学习,难以融入社会。
为了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很多高校都更重视就业指导的推进。但因其培训方式固化、教育理念有待革新,造成学生参加一两次的就业指导培训后,便再无动力继续参与。有的院校对就业指导的认识还停留在发布职业信息中[2],没有帮助学生建立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意识,更没有立足于毕业生的视野下,对其进行多维度指导。这便使就业指导流于形式化,学生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对行业信息的了解程度等多有不足。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方式、生产力也在同步发生着新变化[3]。产业转型升级、企业的创新发展,均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只有具备良好的认知意识、专业素养、综合能力、适应力、勇于探索并脚踏实地的大学生,才能顺利择业就业。而纵观当前的高校毕业生,他们有的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体系,应用意识淡薄;有的综合素质略显欠缺;还有的眼高手低,对自我定位不准确等。可以说,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另一主要原因,便是学生对自身能力认识不足。外加政治素养低下,学生求知欲、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欠缺,使毕业生无法快速的融入行业,更难以满足企业、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这便使大学生在毕业后,求职屡屡失败,而有些学生心理素质欠佳,便会逐渐的产生自暴自弃、自我怀疑,他们对未来深感迷惘,没有明确的目标。
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使其能够入脑更入心,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格,使其形成政治素养。从而,促进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及职业操守,帮助学生适应社会、集体生活,增强他们的适应能力,提升就业认识。例如:有的毕业生在就业中,因屡次受挫,会抱怨受家人误导或自我选择错误,没有选择好的专业,他们变得怨天尤人。让马克思教育贴近大学生生活,使理论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可加深大学生对马哲内涵的理解,能够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思考问题。并且,提升思政教育教学效率,有助于促进学生建立“四个自信”,形成政治信仰,具有奉献精神、服务意识,使其理性的认识自我、勤奋学习、练好本领,愿意到基层实践,为民众服务。在思政教育的引领下,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良好的就业认识,建立崇高的理想信念,能够在平凡的岗位中发光发热。
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可与就业指导相结合。可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视野下,认识物质变化规律,让学生分析自身的就业前景,积极关注国家新政与行业动态,进行职业发展规划。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新兴行业、新的业态也为缓解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新的思路。筑牢思政教育基础,确保大方向的正确,有助于使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创造力,在择业就业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对新型技术、信息科技的了解,以便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其进行创业实践,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由此可见,良好的思政教育,将为大学生就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使他们能够顺利的择业就业。
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20届高校毕业生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人,人数再创历史新高[4]。面对逐年递增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让他们形成良好的就业能力。可转变思政教育方式,关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促使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学习积累、对理论知识形成新认识,进而形成正确的择业、就业观。故此,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工作应具有时代性、创新性,关注教学整合,突出人文关怀。譬如:应尊重大学生的发展与就业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选择相应的实践课题,使其参与社会服务活动[5]。再如:可推出“扶持乡村教育”、“三下乡”、“手拉手共建”等多样性实践活动。让大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使其为行业、企业的发展献智献策。同时,让学生了解行业标准、管理细则,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
发挥思政教育引导的优势,有助于学生形成务实的职业发展意识[6]。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分析中,使其深入行业,做出职业判断,形成较为清晰的发展目标[7]。这样以来,有利于毕业生精准的进行自我社会角色定位。让他们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审视问题,少空想多实干,阶段性进行自我反思与批评,发掘自身的潜能。可以说,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将使学生理性的认识自身优势与缺点,让学生在仰望星空中不忘脚踏实地[8]。使学生具有美好的品格、健全的人格、成熟的心智与求实的态度[9]。譬如:可邀请行业专家、学者或企业家展开专题讲座,通过真实的事迹鼓舞学生[10]。可与思政教育融汇贯通,培育学生的职业适应力,助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完善自我、能够抵御不良思潮侵蚀,实现更好地就业。
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迈向崭新阶段,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也从未像此刻一样,能够如此深刻而全面[11]。这便需全面提高育人水平,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强化思政教育[12]。从而促进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心理素质、核心竞争力。可立足于双创背景下,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具有良好的就业意识。在理性认识自我能力,展开职业发展规划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为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就业创业等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