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荣,沈林艳,唐忠银,龚 璇,王 声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内科,广西桂林,541004)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亦可发生于食管下段、胃空肠吻合口周围及含有异位胃粘膜的麦克尔(MECKEL)憩室。这些溃疡的形成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故称消化性溃疡。出血、穿孔、梗阻和癌变是消化性溃疡的四大并发症,15%~25%的溃疡患者可并发出血,甚至以呕血、黑便等上消化道出血症状为首发表现,约占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50%,十二指肠溃疡比胃溃疡更容易并发出血,第一次出血后约40%可以复发,易被非甾体类抗炎药所诱发,出血量与被侵蚀的血管大小有关,毛细血管破裂只引起渗血,如伤及大血管或破溃动脉,则出血急且多,是消化性溃疡的严重并发症,病情进展快,可在短时间内引起患者休克、昏迷、甚至死亡[1]。
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病死率为0.5%~3%,比20年前的2%~9%有明显降低[2],而国外许多学者认为,在过去的50年里,尽管对出血的临床诊断、输血、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消化性溃疡出血的病死率仍在5%~10%,并未出现明显变化[3-4]。因此,对于消化性溃疡并出血仍要进行积极的诊断和治疗,避免延误病情。随着质子泵抑制剂的问世和内窥镜技术的发展,消化性溃疡并发出血的治疗,以内科药物和内窥镜治疗为主,24 h内急诊胃镜检查是首选治疗方法。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出血不仅需要高超的临床医学技术,还需要护理人员的紧密的有效的配合[5],保证治疗效果,从而促进患者康复,即中医护理强调的“三分治,七分养”,养即护,调养、调护。
中医护理与现代护理虽然分属不同的医学体系,但中医护理的天人合一整体观念、辨证施护、预防养生等,与现代护理的整体学说、环境学说、护理程序、健康教育等基本精神有着内在联系,在内涵上具有统一性,均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体现为患者解决健康问题为实质,是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方式、一切以人的健康护理为中心,对患者实行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护理的一种护理模式[6]。
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中医护理干预措施更加细致、周全,能从患者身体、心理、疾病、共性和个体化等各方面并结合现代化手段为患者制定和实施最优质的护理,促进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本文通过查阅文献,从急救护理、常规护理、综合护理等各方面对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中医护理进行了综述。
立即给予卧床休息、引流体位、保持呼吸道通畅、心电监护、吸氧、迅速建立2条静脉通道,遵医嘱予止血、抑酸、补液、扩容、升压等对症治疗,必要时深静脉置管、插胃管、急诊内镜下止血治疗。曹慧等[7]对307例消化性溃疡、肝硬化或血管病变等病因引起的消化道出血患者给予包括急救护理、常规护理和综合护理在内的全方位护理,结果总有效率为93.16%,认为医护人员的应急意识和技术尤其重要,提升了医疗护理质量,促进了患者痊愈康复出院。中医护理在急诊患者的抢救中也有越来越多的应用,张玉华等[8]研究认为,使用穴位按摩、刮痧、拔罐、针灸等中医护理相关措施对患者进行急救可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患者护理满意度。
保持干净、整洁的病房环境,提供舒适、安静的治疗场所,清洁指甲皮肤,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包括呕吐物和黑便的时间、次数、出血量、颜色等,根据症状、生命体征、补液输血情况、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和尿素氮等指标评估患者有无再出血痕迹,做好记录,发现变化及时报告医生,配合医生积极处理。注意低血糖表现和药物不良反应,及时报告医生,遵医嘱执行有效缓解措施。郑云英[9]对25例消化性溃疡出血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为基础的综合性护理,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常规基础护理组。
危重的患者急性出血期要绝对卧床休息,上拉好床栏,指导用便盆和尿壶床上大小便,也可以插尿管、垫好护理垫,保持引流体位避免窒息,病情较轻的患者或者病情好转可以下床的患者,告知起床、如厕蹲下和站立的等改变体位的时候动作要缓慢,以避免体位性低血压引起晕倒,甚至导致摔伤。体位改变法可用“三部起床法”:坐起3~5 min,双腿下垂坐床边5~10 min,床边站起3~5 min,缓慢活动。交待家属看护,用手左右搀扶,确保安全。
在输液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及时观察患者的静脉点滴的滴注速度,出血患者常用大剂量质子泵抑制剂和生长抑素静脉泵,要观察静脉泵的推注速度是否正常,观察患者的反应,根据患者的症状、血压、心率等指标,遵医嘱为患者适当调节用药速度。需要遮光的药物注意遮光,中成药比如益气养阴、复脉固脱的生脉注射液与西药之间要用生理盐水冲管。注意患者针口周围是否渗液。杨娟等[10]对23例急诊输液室的静脉输液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加综合护理干预,结果研究组的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单纯常规护理组低,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较单纯常规组的优势明显。
消化性溃疡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中上腹痛,以隐痛或胀痛为主,常有一定的节律性,胃溃疡常进食饱餐后疼痛,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常空腹疼痛,尤其是半夜疼痛明显,这跟胃酸的分泌有关,故注意患者的腹痛情况。报告医生,明确腹痛原因,可予针刺、艾灸、中药穴位贴敷、穴位按摩、中药盐敷等方式护理以缓解疼痛。在排除消化道穿孔和肠梗阻的情况下,适当予以止痛药物治疗,如口服元胡止痛滴丸、肌肉注射654-2注射液、肌肉注射曲马多注射液等,并告知注射后可能引起口干、面部发红、心慌、困倦等症状。王艳梅[11]以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艾灸及综合护理干预50例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结果胃痛的缓解时间为(4.71±1.11)h。仁增什姐[12]以藏医盐敷和临床护理干预72例胃痛患者,结果94.44%的患者得以至于和好转,病情复发率为6.94%,胃痛完全消失时间为(5.16±1.02)d,与护理前相比,护理后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更高,焦虑自评量表评分相对更低。
消化性溃疡出血的患者因为贫血、感染和肠道积血吸收等原因常可引起发热,以低热多见,可伴有畏寒或寒战,临床上可以见到部分患者先寒战后体温升高,及时发现并报告医生,遵医嘱予以温水毛巾擦拭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热属于阳明经腑症,可冰敷额头及腋窝物理降温,亦可冰水灌肠,以泻其热,不但热退,还有止血的作用[13],必要时柴胡注射液肌肉注射退热,因为复方氨基比林、吲哚美辛等退热药物有引起胃肠道出血的风险,故应尽量少用。
伴有呕血时,应将患者头偏向一侧,避免发生误吸或窒息,做好口腔清洁,可予冰生理盐水漱口,消除口腔异味,防止残留物产生气味引起再次呕吐不适,防止口腔感染的发生。摇高床头至15°左右或舒适的高度,方便呕吐,床头或床边备好便盆或洗脸盆或塑料袋,以便于随时接住呕吐物,以免污染衣物和被服。观察呕吐物颜色,若颜色鲜红则提示目前仍有活动性出血,及时报告医生。
伴有便血时,垫好便盆或护理垫,及时清洁会阴、皮肤、污染的衣裤和床单被套,防止皮肤感染和受凉,必要时插尿管以方便患者排尿和计24 h尿量。观察大便颜色,若大便颜色越来越红,则考虑还有活动性出血且出血量大,及时报告医生。
因消化性溃疡出血导致呕血的患者,常常出血量大,患者腹胀明显,插胃管可减轻胃肠道的膨胀和压力,减轻腹胀症状,及时将胃内积血引出,可减少患者呕吐导致的误吸或者窒息,可以随时观察出血量和是否存在活动性出血,还可以经胃管给药,可予以冰生理盐水加去甲肾上腺素洗胃,减少血凝块的形成以便于保证急诊胃镜视野,如需行急诊胃镜,则不建议早期胃管注入云南白药和致康胶囊等中药,以免内镜下冲洗困难,影响视野。操作前应向患者和家属讲解插胃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和可能发生的不良后果,征得患者和家属同意后方可准备插管。插管前应检查胃管的完好性,置管国产动作要轻柔、迅速,每一步要告知患者配合要点,取得患者配合,避免不耐受,鼓励患者克服不适感,直至置管成功。置管后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变化、情绪变化和引流袋中引流液的颜色。一旦出现引流液由淡黄色、咖啡色或黑色转为暗红色或鲜红色,则考虑活动性出血,立即报告医生,遵医嘱及时有效处理。出血停止后,胃管引流液会由红色转为黑色,由黑色转为淡黄色,根据医嘱拔除胃管,拔管前可给予患者口服20~30 mL液体石蜡油以防止胃管与胃、食道粘连,起到润滑作用,减轻患者不适感。曾军红等[14]以胃管负压引流配合治疗和护理47例消化性溃疡及门脉高压症的患者,结果保守治愈41例,1例胃溃疡出血患者拔除胃管后胃镜检查时再次出血行急诊外科手术治疗,2例肝硬化晚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保守治疗无效转手术治疗,2例转上级医院,1例肝癌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死亡。
根据患者的呕血和便血量、心率、血压、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等指标综合判断患者失血量和是否存在活动性出血,遵紧急输血或备血医嘱,迅速打印抽血条码,尽快送检血样交叉配血、查ABO血型和RH血型,根据领血单核对后输血,输血过程中巡视,注意观察有无寒战、发热等不良反应。如患者休克,可采用加压袋加压输血,或经中心静脉置管输血。闫文[15]对30例消化道出血患者在输血护理中采用输血信息系统管理,结果总有效率比常规输血护理组明显提高,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内镜诊疗无论是无痛的还是普通的,均需术前建立静脉通道,以便于给药和抢救,无痛诊疗者最好右手建立通道,因为左侧卧位内镜诊疗的时候,上方的右手静脉通道利于静脉麻醉给药。摆好体位,术前吸氧、心电监护,了解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询问有无心脑血管疾病病史、药物过敏史,给予口服利多卡因胶浆和二甲硅油散咽喉局部麻醉和去泡,消化道出血患者不宜给链酶蛋白酶颗粒去粘液。安装带副送水功能的治疗胃镜,以便于医生操作时从副送水管道冲洗,备好冰生理盐水并遵医嘱加入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或注射用矛头蝮蛇血凝酶便于术中冲洗止血,胃镜前端装好透明帽以助于内镜下寻找病灶和内镜下注射治疗。准备好组织胶、聚桂醇、生物蛋白胶、致康胶囊、云南白药、硫糖铝混悬凝胶、注射针、活检钳、止血钳、氩气高频电刀等。取下患者金属首饰和假牙,带上牙垫。局部麻醉的患者,术前跟患者交待注意事项,鼻子呼吸,有口水自然流出来。术中配合操作医生,扶稳牙垫和患者体位,严密监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和血压,注意各组液体滴注是否顺畅或滴完,保障手术顺利做完,胃镜治疗最后一步,可以内镜下喷洒致康胶囊或云南白药以促进止血生肌。术后上拉床栏避免患者坠床,给患者清洁口腔及面部、颈部皮肤,待患者苏醒后取下牙垫,指导患者术后常规禁食,遵医嘱开放饮食时间。刘满全等[16]对43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胃镜治疗时从生理舒适、不良情绪缓解和并发症护理着手进行综合护理,结果术后并发症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
急性出血期禁食不禁药。未插胃管者经口服药,已插胃管者经胃管注入药物。胃粘膜保护剂:因消化性溃疡引起的出血,常常因长期服用激素、非甾体类抗炎药、抗凝药等引起,如口服强的松、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华法林、退热散、安乃近等,故需遵医嘱根据病情减少或停用这类药物,并予以服用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混悬凝胶、磷酸铝凝胶、瑞巴派特片等。止血剂:遵医嘱应用云南白药、致康胶囊、康复新液、冰盐水加去甲肾上腺素稀释液。益气补血药:生血宝合剂、益血生胶囊、惠血生胶囊等。片剂药物如口服困难,根据药理情况,可化水的可以将药片研末化水后可口服,不可化水的,嘱患者先喝口水,然后将药品连同水一起服下。服药过程密切观察病情,有无不适主诉,观察有无呕吐、呛咳、腹部不适、腹鸣等不适。
辨证施药护理:中医认为血热、气虚及血瘀是呕血、便血发病的基本病因,故根据出血的颜色、舌象、脉象等表现判断不同的证型,辨证论治,分别给予口服或胃管注入清热凉血、益气止血、化瘀止血等不同止血机理的中药治疗护理,中药饮片煎熬取汁服用,或者予以现代化的中药颗粒剂型温水冲服。俞娣等[5]对43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根据辨证施护,胃中积热型以清胃泻火和化瘀止血为护理原则,给予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口服;肝火犯胃型以泻肝清胃和凉血、止血为护理原则,给予龙胆泻肝汤或丹栀逍遥散加减口服;脾胃虚寒型以健脾益气和摄血止血为护理原则,给予黄芪建中汤加减服用;中药煎熬后取汁液服用,每天3次,每次200 mL,每天1剂,连续服7剂。结果总有效率为93.02%,明显高于总有效率为76.74%的常规护理组。
《素问•举痛论》记载“怒则气逆,甚则呕血”,所以消化道出血的一个重要病因是患者受到心理情绪刺激产生应激性溃疡出血,因此要安抚患者,使其情绪保持稳定。患者看到自己呕血或便血,甚至污染了衣物和床单被套,会产生严重的恐惧、紧张、无助和焦虑抑郁心理,护理人员要指导和协助家属一起清理被污染的衣物、物品和身体,耐心安抚患者,疏导、平复患者的情绪。根据患者的家庭背景、经济条件、病情轻重、年龄及性格特点等,了解患者在家庭陪护能力、医疗费用支付能力、对病情的治疗信心等方面的困难,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反复耐心地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患者及家属的心理需求,鼓励家属积极陪护并给予心理和情感上的支持,缓解紧张、焦虑情绪,增强患者的信心。常燕[17]对49例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患者给予心理干预等综合护理,结果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92%,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的总有效率79.59%,心理干预前后对比,观察组的焦虑、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张应梅等[18]对3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五志过极,以其胜治之”的情志治疗方法,如“喜胜忧、思胜恐”的方法,进行情志护理干预,结合辨证施膳、穴位按摩等中医护理,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的焦虑评分较干预前明显降低,护理满意度为93.3%,较常规护理组明显偏高。
《灵枢•百病始生篇》云“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说明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病因之一是饮食不节,因此,要跟患者及其家属详细交待饮食注意事项。出血期间禁食,如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上升,尿素氮下降,患者症状好转,大便转黄,考虑出血停止并相对稳定后方可开放饮食,并从米汤、蔬菜汤等清流质逐渐过渡到白粥、小米粥、瘦肉粥等半流质饮食,且以少吃多餐为宜,温度以温凉为宜,不能过烫。熬粥或煲汤时可加入中药食疗,肝火犯胃者可以选择清肝泻火的菊花粥、芹菜粥、银耳莲子粥等,但芹菜要去渣;气血虚弱者可以加红枣、党参、山药、枸杞、当归等健脾益气、滋阴补血的中药;血瘀者可以加玫瑰花、当归、山楂等行气化瘀。王艳华[19]对28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恢复期进行饮食指导,肝火犯胃者可以食用豆腐脑、豌豆汤等食物,忌辛辣;针对脾虚不摄者,可以给予山药粥、梗米粥等温流质食物,并且不能食用凉性食物,结合情志调护等中医护理,结果护理满意度比常规护理组高,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缺陷发生率比常规护理组低。
中医护理特色技术包括针灸、拔罐、按摩、刮痧、耳针、梅花针、耳穴贴豆、中药熏洗、穴位贴敷、灌肠、放血、气功、太极拳、食疗、煎药和服药等多种护理方法。陈月梅等[20]对46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借助穴位按压和按摩方式协助心理疏导的中医护理干预,结果并发症的发生率、护理缺陷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常规护理组。刘利吉[21]对3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给予足三里、太阳穴百会穴、印堂和胃脘等穴位,采用一指禅方法自下而上直推按摩,结合辨证施膳、情志护理和常规护理,结果护理满意度93.33%,较护理满意度为75%的常规护理组明显要高,护理干预后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沈惠兰等对25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给予白芨、制大黄、蒲黄、吴茱萸等药物贴敷脾俞、胃俞、三焦俞,结合常规治疗护理,结果治疗3、7 d后的总有效率均高于常规治疗护理组。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篇,即保养生命之意。《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数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从饮食、起居、情志和运动四个方面提出了养生之道。
饮食:《素问·五常政大论》记载,“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不尽,行复如法。”属于最早的食疗原则,并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禽为益,五菜为充。消化性溃疡出血的患者,建议患者的清淡饮食,可少吃多餐,每餐以八分饱为宜,前2周半流食,如粥、面条、馄饨等,可适当瘦肉、蔬菜,2周后软食。1个月内避免进食猪肝、猪血、菠菜等可能引起黑便的食物,避免凭大便外观和颜色不易区别是否消化道再出血。禁止酸辣、油腻、浓茶、咖啡、烟酒等辛辣刺激性食物和油炸、坚硬食物。待疗程结束、身体康复、饮食恢复正常后,进食要定时定量、细嚼慢咽。
起居:《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了起居养生之道:春三月夜卧早起,养生之道;夏三月,夜卧早起,养长之道;秋三月早卧早起,养收之道;冬三月早卧晚起,养藏之道。建议按季节变化规律作息。
情志:《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所欲,皆得其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所以能年皆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说明中医认为道德、精神的修养是养身的中药内容,心态平和、道德高尚、精神内守,不追逐名利,不好高骛远,才能心安、气顺,气血、阴阳、脏腑才能平衡协调,从而身体健康。所以建议患者保持轻松、乐观情绪,调整内心的不平衡情绪,一切以身体康复为前提。
运动:《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数术,”其中的“术数”就是指包括各种锻炼身体的运动方法的养生之道。并提出各种方法也不能过:“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消化性溃疡出血的患者出院早期仍气血亏虚,可适当慢走,待身体完全康复后可坚持适当规律的运动,如打太极拳、太极剑、五禽戏等。
出院予以带1周量的口服药物,遵医嘱交待药物用法用量,并在每盒药品盒上用大号字体注明,1周后消化内科门诊复诊,每周复诊1次,胃溃疡疗程1.5~2个月,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疗程1~1.5个月,1~2个月后复查胃镜了解溃疡恢复情况,复查血常规了解贫血恢复情况。疗程结束并停药1个月后复查碳14呼气试验以了解幽门螺旋杆菌是否根除。避免一切非必要的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活血、非甾体类抗炎药等高风险药物,如确需用此类药物者,一定在口服抑酸、护胃药物的基础上使用。
观察患者面色、口唇是否越来越红润,精神是否越来越好,大便是否黄色,告知如果面色、口唇越来越苍白,大便由黄转黑或者红,伴有乏力、心慌、头晕等症状则考虑再出血,要及时就诊,避免延误病情。
消化性溃疡出血是消化内科常见临床急危重症,在接诊后要立即从医疗、护理等全方位采取积极的抢救措施,在医生医嘱下达后高效执行,有效止血、扩容,病情稳定后仍要做好各方面护理,才能提高抢救成功率,缩短止血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患者痛苦和医疗费用,减少再出血率。
消化性溃疡出血归属于祖国医学“血证”“吐血”“便血”等范畴。早在《内经》就对“吐血”“便血”的病因病机和辨证有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记载“太阳司天,寒淫所胜,……民病厥心痛,呕血,血泄,……虽少阴在泉,火淫所胜,民病注泄赤白,少腹痛,溺赤,甚则血便”,《素问•举痛论》记载“怒则气逆,甚则呕血”,《灵枢•百病始生篇》记载“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素问•阴阳别论》记载“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可见当时认为“吐血”“便血”的病因病机主要是饮食失节,劳累过度,七情内伤及外感六淫致胃肠积热,肝郁化火,湿热下注和邪留五脏,但当时并没有方药记载。后来有诸多经典治疗血症的方剂。如《金医要略》记载“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心气不足,吐血鼻衄,泻心汤主之”,“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唐•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创制了生地黄汤、犀角地黄汤治疗胃热吐血,以达凉血止血之目的。元·葛可久在《十药神书》中记载十灰散“治痨证、呕血、吐血、咯血、嗽血,先用此药止之”。明•赵献可在《医贯》中记载“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急以益气固脱,用独参汤或参附汤频服。
古代中医对血证的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精髓和特色:隋•巢元芳在《诸病源候论•血病诸侯》中记载“热气在内,大便下血,鲜而腹痛冷气在内,大便血下,其色如小豆汁,出时不甚痛”,将便血分为热症和寒症。明•张景岳在《景岳全书•血证》对“吐血”“便血”的病机和辨证论治作了一个比较客观、全面的总结,如“血动之由,唯火唯气耳,故察火者,但察其有火无火,察气者,但察其气虚、气实,知此四者而得其所以,则治血之法无余义矣”。清•吴谦等在《医宗金鉴》记载“失血之初,固属阳热,失血之后,热随血去,热虽消而气逐血虚,阳亦微也”,提出凉血法宜在出血早期应用,出血之后则不宜。清•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吐血》中记载“积瘀在络,动络血逆”“酒热栽胃之类,皆能助火动血。”提出了瘀血和火热导致出血的理论。清•唐容川《血证论》云“血尽气亦尽也,危脱之证,独参汤救护其气,使气不脱则血不奔也。寒证者,阳不摄阴,阴血因而走溢,其证必见手足清冷,便塘遗溺,脉细微迟涩,唇口淡和,甘草干姜汤主之”,阐明了脾不统血,气随血脱之危证的护理。综上所述,古中医学家多认为血热、气虚及血瘀是发病之根本,血热伤脉、迫血妄行,以致血溢脉外,血气上逆则发为吐血之证,血气下注则发为便血之证,而瘀血内结,难循经络,或气虚难固,均易致血溢脉外而发为本病。
中医护理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传统的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整体观念对疾病进行辨证施护,结合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医疗护理活动,对患者及老、弱、幼、残加以照料,并施以独特的护理技术,以保护人民健康。整体观强调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与社会和自然界是一体的;辨证施护是通过四诊辨证分型并提出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护理措施及健康指导。中医独特的护理技术包括针灸、拔罐、按摩、刮痧、耳针、梅花针、中药熏洗、贴敷、灌肠、放血、气功、太极拳、食疗、煎药和服药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护理方法。
中药穴位贴敷是中医特色护理技术之一,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沦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无痛穴位疗法。根据中医脏腑一经络相关理论,穴位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不仅有反映各脏腑生理或病理的机能,同时也是治疗五脏六腑疾病的有效刺激点。而运用穴位贴敷疗法,刺激和作用于体表腧穴相应的皮部,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纠正脏腑阴阳的偏盛或偏衰,“以通郁闭之气……以散瘀结之肿”,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产生良好的治疗和凋整作用。
利益冲突声明: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