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科, 司潇潇
(上海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 200093)
随着当前城市生活的不断推进,城市环境、城市思潮和城市文化的各个层面都出现了冲突交叠的复杂局面。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对城市化背景下社会生活的巨变,只有直面现实生活中的冲突与矛盾,重塑公民的信念和价值共识,才能在最前沿的社会实践中发挥意识形态建构的主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要想更好地应对时代挑战,就应该时刻关注当下形势,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而展开思想政治理论研究的视域创新和学科跨界。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底考察上海时指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1]2020年6月16日,《人民日报》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杨浦考察时提出“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城市建设,营造人民美好生活的最新论断[2]。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提出,不仅为美好生活的建构提供了清晰的思路,而且为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传统研究范式提供了时代契机,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视域创新与转型的一个切入点。
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何以能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又从何种意义上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种思想理论的视域创新?回答这一问题要基于我们对“人民城市”理念的全面把握,真正提取“人民”所蕴含的政治意义,就其精髓而言,恰恰对应着思想政治教育关于意识形态的理论逻辑。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的思想活动,尤其是主导政治意识、政治行为等思想活动为研究对象,它关注的是人的思想品性、道德习惯以及具体社会组织制度下的公共行为习惯。从对象和领域来说,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包含着企业、社区等社会实体中的思想政治工作,而狭义上则指的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本文将从广义思政政治教育出发对二者的契合加以讨论。因为在政治学的意义上,无论是狭义的学校思政还是社区思政工作,都是思想教育:“思想教育是从民众中创造政权与制度的认同出发的,关注的是信仰、价值与认同……思想教育可以包含在教育中,也可以直接作为一种通知方式与手段作用于民众和社会。从抽象意义上讲,思想教育的使命就是在一定的制度体系下培养或塑造认同并适应国家制度的社会成员。”[3]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环体,城市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研究、发展的重要场所,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创新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稳定开展有赖于对城市这一环体的深入理解。当代生活与传统社会生活的最大区别在于,人的日常生活和行动发生在一种都市化的场域中,都市成为社会关系的构成方式。但都市化是一种动态的进程,社会在快速转型中对都市生活的塑造将难以避免产生撕裂与冲突,思想的冲突与紧张构成了现代都市生活的最大困境。显然,无论是作为物质空间的都市,还是作为问题逻辑的都市化过程,都有足够的理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可忽视的现实场域。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在场方式考虑,城市作为对物质空间不仅是背景和舞台,本质上更是一种独具时代特色的关系性存在。城市也为了思政教育活动做出了关系性的解读。城市生活之于人的关系性存在源于马克思关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哲学阐释。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谈到人的意义依存于人同自然的变革性对话,人与自然的“对话”关系是人的存在论本质[4],并指出,资本有意识地安排、组织和生产了社会生活,从而人的社会存在从内容、形式和形态上都经历了一种城市化的转型。这一基本认识决定了马克思城市理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渊源。
“我们大多数人生活在城市……现代生活本质上是城市生活。”[5]这意味着,城市是资本潜在地蔓延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的产物。空间不仅被历史发展和自然环境所塑造,其塑造的过程更是一个“政治”的过程,城市是表达着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正如法国哲学家亨利·列斐伏尔所说:“有关城市与城市现实的问题并没有被很好地了解或认识,因为不论它是在思想(意识形态)还是在实践中,均没有认识到政治的重要性。”[6]城市虽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介入与引导社会发展的结果,而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有必要且能够从城市理论出发,对人民生活的深度变革展开关键研究。
城市问题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马克思指出:“大城市是工人运动的发源地……在这里,首先出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如果没有大城市,没有大城市推动社会智慧的发展,工人决不会进步到现在的水平。”[4]马克思既看到了城市现象背后的阶级剥削以及人在资本掌控之下与生存本质的背离,也看到了城市对工人的生活质量和能力水平的促进。21世纪以来,城市化的进程不但没有停止,还呈现出新的趋势,“一方面以资本为原则组织社会生活带来了生活的进步和社会生活的重大变化……另一方面社会生活领域成为资本控制与实现的重点领域。”[7]就后者而言,这种控制呈现出都市化进程的本质特征,那就是整个社会都被都市化了。
社会的都市化意味着“社会转型中财富、信息、知识、文化等要素的高度聚集”[8],造成都市生活的高度紧张和快速运转,造成人的焦虑和不安,这恰恰是资本积累的内在驱动和残酷竞争所导致的。同时,现代都市生活使消费成为生活的全部,由于商品打造出来的“美好生活”幻象并没有让人们获得实质的“幸福感”,反而呈现出资本逻辑主宰社会生活,市场理性操控了人的生存境遇,与其说这是人的城市,不如说是“资本的城市”。因而,人民城市的发展正是通过批判这种人在城市中的异化来释放人民的自主性,打破资本控制下被人的盘剥。
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从政治定位上看,就是要让城市生活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通过理论的不断开放创新,适应时代发展。因而人民城市的重要理念体现了党性和人民性,从政治理论的高度提出了对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引领。这实质上是人民性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视域创新提供了广泛的政治意义和创新的时代机遇。
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是在社会生活城市化的过程逻辑中与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动态的对应关系,因而我们将这种过程策应解释为人民城市理念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融合互补、携手发展的动态发展。
一方面,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从人与城有机互动的视角强调:“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要敬畏城市、善待城市,必须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9]由于城市是被人类实践活动造就的“人化”空间,城市的发展也因此表现为主体对象化的过程。人民城市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体现为人民建设、为了人民的宜业宜居的乐园。因此,人民城市所蕴含的人本价值与意识形态性,既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方向,也确证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合理性,既展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城市空间开展的过程全貌,又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形成了根本规定。
另一方面,人民城市的建设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其在城市社区治理与基层党建中的功能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以人本价值为导向,具有意识形态功能的心灵教化活动,其在城市空间构成中必然发挥着影响社会关系生产的功能。换句话说,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依附于城市空间之中的流通要素,更是弥漫在城市中,无形中成为人民城市的构成性要素。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过程互动,可以化约为“实践—概念/经验/知识—再实践”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在政治层面影响着城市空间的再生产,为人民城市在意识形态与社会价值领域的建设提供一套的行之有效的导向原则与实践手段。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人民城市重要理念,都强调了在固定的城市空间中打造还原人本价值的精神气息,以及生成稳定的思想道德的价值取向。这种兼顾流动与静止、物质与精神、技术与人文的动态结构,激活了人们参与社会治理的意愿,通过社区“微治理”与基层党建,争取了优化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独特的研究视野,包括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等。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是以人的思想活动为研究对象,但它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其本质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之眼”指向了具有政治特性的思想、意识的完成,是政治思想理论的形成、发展、传播的独特现象[10]。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视域中,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不仅直指思想政治教育“政治特性”的学科之眼,而且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领域更有前沿性,研究视角更具直观性,最终也使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关注人本价值和主体性的争论在人民城市的现实改造之中收获了答案。
习近平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城市的人民性,也赋予新时代人民城市以新使命。尤其从疫情的发展和控制,可以看到人民城市从人民性出发真实地表达了党对国情的思考、对发展起点以及人权的思考,从而在这些重要主题上体现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人民城市的发展面向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问题和新要求。我们对人民城市的认识呈现了如下历程。
第一,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推动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的环体。过去40年中,我国的新增建制市多由县镇发展而来,截至1998年底,中国县级市数量达437个,其中近350个为县改市。在撤镇设市的过程中,大量农民脱离原有的生活模式融入城市,“乡土中国”下的差序格局逐渐转变为今天“城市中国”下以契约精神为主导的团体格局。城市化推进了中国社会形成高效率的社会组织,生产更多原子化的个人,但商品化和消费主义带来的社会焦虑、信仰迷失以及资源环境危机等现代性问题都让人们发现其生存状况同理想中的“田园生活”渐行渐远。实际上,这就是当前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价值认同在“回归”和“异化”之间挣扎,各种异质思想虽然难以撼动主流话语但却不断制造政府与社会之间的紧张。因此,城市空间内蕴的意识形态斗争直接将城市空间与居民的日常生活还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环体。
第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加速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人民城市的特征之一就在于其在城市治理各方面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精细化的管理。例如,上海在建设人民城市的过程中,通过“城市大脑-智慧文明指挥中心”形成社区、街区内外联动、多元参与、全周期管理的基层治理模式,形同城市大脑的各级城市运行中心以及各类智能化手段,推动城市治理由经验判断型向数据分析型转变,由被动处置型向主动发现型转变[11]。这同样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期教育载体上的发展目标。在城市中相对完善的基础建设和移动互联网的支持下,可以合理利用民政、公安、卫健等部门的信息系统,与居民展开双向对话,成为社区空间的意见领袖,实现社区治理的引领作用,还可以通过市级数据库建设城市居民信息挖掘分析平台,针对不同人群特点改变相应的话语体系与符号形式。可以说,人民城市传播手段的发展不仅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全新渠道,实现其在载体操作性与承载性方面的效率提升,也为主客体之间的联系互动提供了必要保障。
第三,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系统性思维。人民城市重要理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让人耳目一新的是理论思考的前沿性和直观性。从实质而言,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激发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系统性思维。纵观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多是从学科内部一些具体、分隔的议题出发,针对疑难问题进行学科的自身完善。但是,面对社会转型,这种研究方式使得学者们流连于碎片化的问题之中,难以看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整体面貌和学科所能承担的社会使命,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因此,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提出了城市居民的现实生活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有机关联,思想政治教育不应仅寻求内生的思维方式,而应被看作是打上了中国城市化烙印的政治思想体系,从而转变为一种重视社会有机体的系统思维。
重视社会有机体的系统思维,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单纯地考察分析抽象思想教育的方式、方法和内容,而不考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美好生活建设的宏旨。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思维致力于提供一套符合当下现实,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系。这种反抗式的创新是城市空间问题挤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结果,恰恰促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光在城市空间转向的社会学思维下,关注人们现实的城市生活和人的全面发展。
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转向城市空间的现实版本,它从空间意向和实践具象赋予“以人为本”的抽象论述以实质内涵:它既通过城市空间落实了“人民”的价值意向,又从城市建设的实践经验赋予思想政治教育以具象的图景。
第一,人民城市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人本价值的空间意向。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强调“以人为本”,以理论研究是否重视人的真正发展为指标来考察理论创新的价值。但“以人为本”具体做何种解释,如何才能做到以人为本,这些问题往往停留在抽象讨论中。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从立体的空间思维解释“以人为本”的内涵,从而避免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平面孤立思维可能带来的均质化后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赋予人民城市不同于西方都市的本质内涵。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对“以人为本”的阐释就是要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上,关注个体的价值与尊严,在城市发展中克服异化,实现人的真实自由和全面发展。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提出要实现的人本价值的问题,人民城市给出的回答是从城市化发展中的社会关系出发来实现人本价值。马克思曾指出:“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12]换言之,“现实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的个体生命正是通过城市中的社会活动实现自身价值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体现在“现实的人”上,就是要抓住现实的社会关系——既包含社会关系主要表现为城市生活的建设,又包含城市生活构成人与人之间的新型关系。
第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为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提供实践具象。这里回答怎样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本价值的问题,就是要进一步发挥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主体性,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给出了具体的实践操作。人民城市的建设需要把握人民城市的主体力量,依靠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加强人民群众参与的制度化保障,让人民成为城市发展的积极参与者、最大受益者、最终评判者。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主体性就是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通过培养个体的主体性意识、人格、能力、素质,以达到“主体对事物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理论自觉、思想认同与行为信奉状态的思想政治教育”[13]。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鼓励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激活个体的参与积极性,使个体一方面在思想上接纳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将教育内容内化于心从而应用在日常生活之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和目标。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从狭义理解到有机系统的变化过程,可以说是城市空间理论不断融入、协同共生的结果。从今天中国城市化现状与正在展开的人民城市建设来看,人民城市重要理念能够整合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发展的全新要素,通过将其转换为哲学高度的理论成果,进一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工作,从而推动人民城市建设与发展,对城市空间意识形态建设产生更积极有效的功能。具体来说:通过党建引领,形成城市治理工作能力提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凸显城市建设中的人民主体力量;加速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建构,建设城市空间的意识形态高地。
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贯彻落实需要坚持和加强党对城市工作的全面领导,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领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基层党建的主要渠道,是城市社区治理中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重要精神和价值的传播路径。人民城市理念在贯彻落实的过程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从而有效增强后者的建设手段与建设效果。在实践中,通过党课培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社区宣讲、党群活动等教育手段,建设经常性学习教育体系,做好党员发展和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构建多主体参与的基层党建工作。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城市基层治理本身即是基层党组织在充分发挥党在城市的各个毛细血管中的领导作用,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扩展了基层党组织的能力空间,突出党建引领下的城市治理工作新优势。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这一重要论断所蕴含的精神实质在于,将城市治理中人民的具体向往、需求和痛点梳理清、分析透。城市建设的变化就充分体现了城市发展的旨归聚焦于“人民”,聚焦于“人心”。人民城市理念体现着党中央心系群众、关注民生的实践逻辑。上海杨浦滨江城市建设的典型范例引导我们思考如下的理论关联: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不仅是建设理念,而且是明确的价值导向和对象化的深刻思考,它指导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城市空间里积极考量人文关怀和人本价值,不单单将城市视为钢铁水泥堆砌而成的物理空间聚合体,更是考察“人”这一维度在城市空间中的日常生活与思想状态,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将“人”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的思路。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关注城市发展的现实问题才能反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思路,在打造人性化城市的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将更具有温度,更具时代特色。
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只有其内部各个“器官”有效运转,城市自身才会呈现出健康的发展态势。而一个城市中开放的公园、博物馆、“市民驿站”、“睦邻中心”等各类向市民免费开放的公共空间直接抗衡着资本的占地与开发。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以这种扎根城市的方式,通过基层党组织活动,通过移动互联网带来便利的传播手段,把握遍布城市的“大屏小屏”组建全新的场域与空间,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构建城市意识形态新高地的有机整合能力。具体做法是,通过城市居民在网络中留下的海量信息碎片,经由大数据技术的加工,描绘出经过后台加密用户画像,一定程度上定量分析城市居民的思想、行为、情感,提升决策质量与教育效果[14]。可以看到,人民城市理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在于:首先占领城市毛细血管;其次有效把握住城市生活的数据化优势;最终将城市实体建构作用于城市的意识形态建构,体现“一切为了人民”的核心内涵。思想政治教育的视域创新在于“道”与“术”的结合,借鉴城市治理的数字技术为术,人民城市理念下政治组织的人民民主和实现共同利益为道,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二者合一彼此推进。
习近平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融合交汇,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立足自身逻辑建立起现实性与开拓性兼具的研究视野,有效形成新的研究思路和工作方法。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应从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的高度,通过基层党建将“人民”理念渗入每一个城市细胞,对焦城市细节中的人文关怀,加强人民在城市生活中的参与感与认同感,从而更加精准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思想定位和价值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