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一竹
春节,在中国人心中,有着格外不同的地位。可是近些年来,总能听到类似“年味越来越淡了”的感慨。回想起小时候,盼望着过年穿新衣,放鞭炮,收红包,从早忙到晚的年夜饭,贴对联贴窗花,走亲访友,与好久不见的亲朋共聚一堂,共赏春晚。
生活日新月异,走亲访友已渐渐被短信、微信拜年所替代;红包逐渐被微信转账所取代;年夜饭从家庭的餐桌上搬到了酒店;再也不必提前大肆采购年货,物流业发达,24 小时全年无休的超市随处可见;新衣服月月买,再也不必等新年才换新衣;春晚,逐渐沦为新年晚上刷手机的背景音乐,很久没人认真观赏节目了;鞭炮也为响应国家号召,保护环境,退出了历史舞台。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有这么一句话:“年味越来越淡,只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夜饭失去了吸引力。母亲每到过年就抱怨,吃什么呢?你们想吃什么呢?儿女们却都说随便,您随便做。只好年年做旧。”在我看来,“年味”变淡的原因有几方面。一是人民物质生活日益提升,曾经的人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匮乏,许多人只有趁着过年才能“大鱼大肉”一把,孩子们也只有趁过年才能收一笔零花钱。可当曾经的奢侈品变为成生活必需品,对年的期待便没有那么深了。
第二个原因则是现代社会压力带来的必然变化。有人认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只留存于儿时的记忆里。”仔细想想倒也不无道理,在我们生活中式微的何止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已经日渐沦为高压生活间隙的休假,只顾着在这些日子里休养生息。人们过年的仪式愈加精简,直到最后连对过年的期待也渐渐消逝,才恍然发觉丢掉了什么。
其实,任何民俗文化都难以保持一成不变,但也不会被彻底抛弃。我们可以顺应时代的样貌,将“年味”以充满现代感的方式继续留存。在这个过程之中,新旧之争不可避免,传统与现代碰撞融合。过年的方式其实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保持仪式感。
美国亚特兰大日报社曾做过这样一个研究调查,发现在家里“gathering stories and memories”(收集故事和回忆)所带来的幸福感远胜于物质的满足甚至学业事业上的成就。尤其是家庭传统,它给所有家庭成员留下的回忆和带来的幸福感几乎永远不会消逝,并为孩子社会化进程中带来积极的正面影响。
春节即将来临,我们所需要的所谓的仪式感并不是那些繁文缛节、大费周章。若不愿意过传统春节,一个符合心意的新式春节又有何不可。也许只是那一点小创意,就能给孩子们带来个更有色彩的春节——我们可以给孩子讲讲过年的意义和习俗,不论是口述或是一起观赏有关年的电影,又或是拿起画笔,全家一起完成一张年画,或者在每年的除夕拍一张全家福,我们可以创造自己的过年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