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海关,云南 昆明 650051)
1.1 非侵染性病害植物在长期的进化历程中,逐渐适应了各种不断变化的环境,产生了较强的适应能力。但对各类环境因素的适应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植物所处的环境中某些物理如光照、水分、温度或化学因素如营养元素失调、生存环境发生恶化,连续不断影响植物,其强度又超过植物忍耐限度,就会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扰乱正常生理和代谢活动,甚至对植物造成严重伤害,使植物在生理和外观上表现异常,产生病变。
1.2 侵染性病害侵染性病害是植物病原物在外界条件影响下相互斗争并导致植物生病的病害,具有感染性。常见的植物病原体有真菌:如黑粉病、锈病等;卵菌如腐霉、霜霉等;原核生物以细菌为主:如土壤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病毒:如马铃薯Y病毒等;高等植物:如菟丝子、列当等;原生动物:如线虫。其中以细菌、真菌、病毒、支原体和线虫诱发的病害较普遍和严重,尤以真菌性病害为最,如水稻的瘟病、小麦锈病、棉花的萎蔫病等。各种病原体的生理、生态、增殖方法和生活史以及侵染寄主的方式、途径和时期各不相同。
2.1 排除病原体排除病原体或杜绝病原体是阻止病原体进入无病的地区。建立检疫制度,制订检疫法规,对外检疫防止自国外引入病原体,对内检疫防止病害的蔓延扩大。
2.2 消除病原体消除病原体是在植株上、农田里和园圃内将已存在的病原体予以消除。如实施田园卫生移去病株,消灭转株寄主,铲除杂草,烧毁病株残余以及深耕轮作等。
2.3 保护寄主保护寄主是在寄主与病原体之间设置接触的障碍。如采用化学保护,向寄主喷射和撒播杀菌剂,以杀死将要或已与寄主接触的病原体。采用土壤消毒技术,防治土壤传染的病原体的传播和侵害。应用拮抗性真菌或细菌防治病原体的生物防治也是需要研究和发展的一个领域。
2.4 利用寄主抗病性利用寄主的抗病性防治植物病害是既有效又经济的措施。因此抗病育种也是植物病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