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晓港西马路小学 陆庆锋
幸福教育理论最早由美国当代教育理论家诺丁斯提出,她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实现学生的幸福成长,教育者应从学生的爱好需求出发设计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选择空间,接受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可能性,引导学生重视当下的幸福感受。
小学阶段是学生幸福观形成及幸福力实践的关键时期,但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学生还存在着幸福观认知偏差及幸福能力不足等问题,如把物质享受当作幸福,沉迷于网络中虚幻的幸福,缺乏传递幸福的意识及能力,不能承受幸福以外的挫折、打击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还制约着学生未来的幸福成长,阻碍着学生追求幸福、实现幸福的步伐。晓港西马路小学把握个体心理结构中的认知、行为、情感三大系统,通过具体的育人手段,积极推动幸福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幸福、体验幸福、创造幸福,最终实现幸福成长。
认知是指人们对于某一事物或现象的个人看法,影响着人们的日常行为及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幸福的内涵、把握幸福的价值,继而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念,是开展幸福教育的首要目标,也是确保幸福教育取得实效的有力保障。晓港西马路小学重视学生幸福观念的形成,通过开展幸福心理健康教育以及自主性幸福研究活动等,提升学生对于幸福内涵及其价值的理解度,为幸福行为及幸福情感的生发奠定基础。
其一,创设自主性幸福认知活动。幸福教育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多样性发展,教师主要承担对学生在幸福探究中的辅助及关心责任。学校组织开展自主性幸福研究活动,包括自主学习、自主阅读等,有助于学生通过与外界的互动交流,深化对于幸福的认识与理解,形成有关于幸福的自我认知体系。晓港西马路小学以培养学生幸福的心灵为出发点,在校园内建立了梦想幸福书屋,策划开展了自主性幸福阅读活动,鼓励学生每天在课余时间阅读以幸福成长为主题的书籍,如低年级的励志绘本、高年级的名人传记等,让学生从自主阅读中理解幸福的真伪及价值,并获得幸福成长的原动力。此外,晓港西马路小学还组织开展幸福手抄报评比活动、幸福主题演讲比赛以及幸福才艺展示等,引导学生以多样形式诠释自身对于幸福的理解,预防幸福认知偏差的产生,使幸福教育理念渗透至学生成长活动中。
其二,实施幸福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具备良好的干预及治疗功能,还拥有良好的启发学习及领悟作用,有助于某一领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及传达。因此,学校在开展幸福心理健康教育时,可由外界向学生普及一系列有关于幸福的基本知识,并通过正、反案例对比化呈现,让学生理解幸福的真正样态。晓港西马路小学在每学期初都会制订以“幸福”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规划,定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幸福心理健康讲座以及团体辅导活动。如组织开展“我是小学生”团体辅导,让学生感受到校园的温暖、教师的关爱、同学的陪伴,明白真正的幸福切实存在于现实生活中,而不是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再如组织开展“会感恩,才算长大”团体辅导,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点滴幸福,学会感恩幸福生活。
行为是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活动,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个体认知和情感的影响。在幸福教育中,学校从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出发,积极发掘与培养学生在幸福创造、幸福给予及幸福体验等方面的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发展获得幸福的能力,还有利于学生培育良好的道德观念,助力幸福情感的生发。晓港西马路小学把握小学阶段学生的行为习惯特征,通过开展以幸福为主题的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活动,促使学生在幸福体验中,进一步感受幸福的魅力与价值,实现知行合一、幸福成长。
其一,开展向幸福出发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渠道,也是践行个性发展理念、实现多元化成长的关键途径。晓港西马路小学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向幸福出发的社会实践活动,旨在将无形的幸福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并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发展良好的幸福能力。例如,在三八妇女节时,学校组织开展了“煮出幸福的味道”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为家中的女性长辈做一道简单的菜,感受长辈们的辛劳,体验成长的幸福;在“童心筑梦,快乐成长”公益活动中,鼓励学生参加义卖活动以筹集爱心善款,为他人带去爱心与支持,在实践过程中,真切感悟奉献的力量、服务他人的幸福感;在清明节时,组织学生到军陵园开展“缅怀革命先烈,继承英烈遗志”活动,学生代表向烈士墓献上花篮,并在缅怀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感受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幸福感。通过参与以幸福成长为指引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不仅亲身体验了多样态的幸福,还学会了如何创造幸福并向他人给予幸福,全方位提升了自我幸福力。
其二,组织以幸福教育为主线的社区服务活动。社区服务是传递幸福、创造幸福、实施幸福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应结合社区发展实际,将幸福教育渗透至社区服务活动中,在为社区居民带来幸福感与获得感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幸福创造力。晓港西马路小学在端午节时,组织开展了广府“起龙舟”活动,即引导学生协助社区居民清洗与修葺龙舟,不仅让学生在行动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内蕴,还在合作参与中为居民带去了幸福感,激发了学生幸福给予力及创造力的产生。在春节期间,学校还组织学生前往社区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在院内贴春联、挂灯笼,布置传统年味,为老人制作蛋散、油角等传统美食,在培养学生尊老孝老传统美德的同时,引导学生从行动中获取幸福感与满足感,为学生未来幸福发展提供行动经验。
情感是指个体对于客观事物所秉持的一种态度体验,包括道德情感与价值感两大部分,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认知体系的形成以及实践行动的推进。在幸福教育中,学校应重视学生幸福情感体验的生发,继而以此为拉力,发展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与价值感,为学生未来幸福成长奠定良好的态度基础。晓港西马路小学在幸福教育中,创新推出情感设计环节以及幸福教育评价机制,通过有效的幸福情感激发、引导及评价,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到幸福体验及实践中。
其一,以情感设计引导学生投入幸福。情感体验是幸福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推动幸福认知及行为正向发展的无形动力。因此,学校应把握情感体验在幸福教育中的价值影响力,激发情感的积极增力作用,满足学生对幸福成长的多方面需求。晓港西马路小学以学生自主幸福成长为原则,把握教师在幸福教育中的辅助者角色,创新幸福情感引导方式,推出情感设计环节,定期组织开展以幸福情感引导为出发点的典故分享会、角色扮演活动等,由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到沉浸式情感体验中,以激发学生的幸福情感,培养学生对幸福的尊崇与追求之心,继而促使学生生成适应未来幸福发展的合作、创新等价值观念。例如“幸福人生”角色扮演活动,首先由教师设计情感引导环节,接着由学生分组扮演多个幸福角色,在理解幸福情感的基础上,通过语言、动作及神态将人物角色的幸福感、获得感传递给其他人,最后由学生总结与分享角色扮演的感悟,阐释对于“幸福”这一情感体验的理解。通过参与角色扮演活动,学生不仅沉浸于幸福情感中,感受到幸福的愉悦氛围,还通过有效的情感激发,唤醒了幸福情感中所蕴含的成长力量,自觉主动参与到幸福追寻中。
其二,以情感评价实现学生多元幸福。幸福的呈现样态多元化,学生的成长也是多方面发展,呈现差异性与多样化等特征。情感是态度整体中的部分存在,对学生展开幸福情感评价,便是就学生对幸福的态度及价值观等展开评价,包括对幸福感的认同以及所呈现出的幸福表现、观念等。结合评价结果,学校会及时做好幸福教育的有关预判,调整教育方式及评价手段,引导学生获得更多的幸福成长动力,实现多元化幸福成长。
诺丁斯认为,幸福不仅是教育的目的,还是教育的手段,这启示广大教育者不仅要合理实施幸福教育,更要以幸福教育为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幸福成长。在幸福教育中,教育者要围绕学生的幸福发展需求,从认知、行为及情感三大层面展开科学合理的引导,促使学生自觉拥有体验幸福、创造幸福的意识及能力,并能形成正确的幸福价值感,最终成就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