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学学科的心理游戏运用案例研究

2021-11-30 02:31江苏省连云港市建宁小学包佃来颜玉婷
青年心理 2021年13期
关键词:两位数卡片情绪

江苏省连云港市建宁小学 包佃来 颜玉婷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儿童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孩子在成长期就应和其他孩子一起做游戏,消除对陌生人、对学习的恐惧感。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游戏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运用,相当一部分学业优秀的儿童并没有从学习中获得乐趣,甚至会出现厌学等各种心理问题。

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相应的数学游戏,可以在调动教学氛围、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也能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一、运用心理游戏,调节情绪集中注意力

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与情绪管理能力呈正向关。要提高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情绪管理必不可少。而情绪管理小游戏非常丰富,简单易行。比如,受到“色彩心理学”的启发,笔者让同学们用代表四种情绪的绿、蓝、黄、红等颜色卡片,制作成自己喜欢的形状或图案,放在课桌上。绿色代表正面、积极(如放松、专注),是最理想的情绪状态;蓝色表示专注力缺乏,伤心难过、疲倦、无聊等较为低落的情绪;黄色代表警惕性强、挫败、交流、恐惧、淘气等,如果情绪长期在黄色区域而不能及时控制住,会导致极端的情绪产生。红色代表高度警惕、暴怒、破坏,难以集中注意力,产生挫败感后直接放弃,打架斗殴。

笔者在课前课中观察到部分学生情绪状态不够理想时,就会趁机走到这位学生身边悄悄拿起代表此时情绪的表情图片,或者让其自己或者同伴找出对应的状态,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情绪管理小游戏:对出现疲劳、注意力分散的同学,播放童谣、听音“复制”老师的有节奏拍掌,借助小道具玩的“不用手吃饼干”等动作小游戏,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把情绪恢复到绿色区域;对情绪焦躁甚至与其他学生之间产生对立情绪的同学,用舒缓的音乐引导学生进行呼吸、冥想,然后及时插入一个刚学过的内容的小竞赛。教师不做优劣评价,而是着重于引导小组成员积极开展互动,最终使学生在愉悦的心理下保证了学习效率。

二、运用心理游戏,激发潜能提高抗逆力

发展心理学表明,儿童中期(6—12岁)的心理社会性危机是“勤奋与自卑”,核心过程是“教育”。小学数学教学是最能体现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发展的课程,能够鲜明地反映出儿童思维水平的高低。下面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为例,具体阐述如何在教学中运用心理游戏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进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两位数乘两位数”是数学三年级下册的内容,要求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在一般的活动设计中,教师运用希沃白板课件设计森林运动会的对抗竞赛游戏:将数学计算题设计成正 确 项(24×11=264、62×11=682、63×11=693、53×11=583、34×11=374)和 错 误 的 干 扰 项(25×12=275、28×11=298),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进行对抗速算竞赛,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速算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这个活动中运用希沃白板的动画课件虽然生动形象,但是只能局限于两人现场同时参与,不利于全班同学集中注意力。如果儿童在教学中得不到或者很少得到成功的体验,就会产生自卑或无趣的情绪而影响心理健康和智力的发展。

于是,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理念,笔者设计了以下游戏:将写有24×11、62×11、63×11、53×11、34×11算式的卡片分别发在一半课桌上,将写有对应的计算结果264、682、693、583、374的卡片发在另一半课桌上。

(一)基础版

教师说“游戏开始”,同桌之一高举起卡片向着另一边,同时看着同桌计算,算好后下位把和自己结果相同的卡片拿在手里,对方如果觉得答案不对可以拒绝。教师说“游戏结束”,胜出同学拿着算式卡和结果卡片登台展示,集体评议。左右两大组卡片可以互换再进行第二轮游戏。

(二)升级版

拿算式卡的同学计算出结果后可以把自己认为对的结果卡全部收集到手中,当然要在对方同意的情况下。对于儿童来说,拿结果卡的同学既可能因为对方计算错误而拒绝交出卡片,也不排除为了小伙伴之间的亲疏关系而选择性地交出结果卡。在规则中教师允许这样的行为,使学生认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胜出的同学不仅要靠正确和速度,还要比拿到结果卡的数量。

(三)自主创新版

创新形式:一是同桌练:两人各自写一个两位数,然后计算,比比正确率和速度;二是小组练:老师出习题,小组一起计算后对结果,结果不同理解后再算,及时订正。

效果反思:能够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最大限度激发兴趣,提升效率。每个学生都会感到自己的努力不是“孤军奋战”,而是和同伴或者团队间的竞争游戏,暂时的胜出和落后交替进行,提高成绩需要沉稳和紧张并存,在提高计算能力的同时也锻炼了心理适应能力。

三、运用心理游戏,鼓励探索培养创造力

课后练习是课堂教学效果的必要巩固和发展,而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家庭教育中亲子互动的减少,许多儿童因过度接触电子产品,不仅干扰课后作业的有效完成,也对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教师鼓励并帮助学生参加或开发各种数学游戏小组活动,不仅可以提高数学成绩,也使学生获得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良性循环。比如,可以设计如下数学游戏小组。

(一)“作业帮”小组

“作业帮”小组以3—5人为宜,地域较近的学生组成小组,地面集合有困难的话可以连线电话会议,轮流展示自己作业,其余伙伴充当“老师”,批改或评价其作业,给予等级。对于没有达到小组标准的作业,其主人要接受其余“老师”设计的作业“加餐”,做对了可以得到一次出题考“老师”的资格。而轮值的组长可以组织大家延续玩课堂上没有完成或尽兴的游戏等。“作业帮”作为最基础的小组类别,连续一个月达到老师的要求后,可以加入第二项或第三项的小组活动。

(二)棋类对抗小组

五子棋、跳棋、象棋等棋类游戏,可以培养学生整体布局、防守、搏杀等战略思维,更是注意力训练最好最易操作的游戏。在这一小组游戏中,学生可自主选择队友,可以在地面,也可以通过网络(要取得家长监督的支持,队友原则上是小组成员)。这样跟水平差不多的对手对抗,容易获得成就感,成功和失败的交替也在心理可承受范围内进行,循序渐进地提高抗逆力。

(三)动手PK小组

除了数学练习布置的动手制作,其他难度较大的动手操作类游戏也可以组织活动小组,比如,智力赛车突围赛、叠叠乐、魔方、数独、孔明锁、九连环等。这些游戏能够训练学生空间、数字运算等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其循序渐进的难度也保证了儿童持续游戏的兴趣和效果。具体实施中,笔者先借助实物展台亲自演示,或观看讲解视频、用图片介绍玩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后可以独立训练,记录活动成绩,及时和小组成员交流反馈。同时教师充分利用课间和课外活动等业余时间组织学生现场PK,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比如七巧板拼图游戏,考核学生识记图形和快速动手再现的游戏之后,鼓励学生根据实物自己设计图形,或者两人合作设计一幅图,等等。

除了平时的游戏,教师每学期定期举办全班游戏竞赛。既有平时常用的游戏,考核对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有一些新游戏,吸引学生参与的兴趣。为了鼓励创造性,还设置了一项自编游戏的征集项目,让全体同学投票选出最喜爱的游戏。评价方面,既有参与奖,也有优胜奖。在游戏中涌现的各种人才,也会被优先推荐参与班级管理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儿童在游戏中获得了更鲜明的“规则”“合作”“创造”和“发展”的体验。

综上所述,基于数学教学,笔者通过一系列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在课内外有效地培养了儿童乐于学习、勇于探索的进取精神,乐于交往、善于合作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和同辈伙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同时,也使家庭关系得到改善,促进了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

猜你喜欢
两位数卡片情绪
卡片排一排
倒过来的卡片
写出不同的两位数
暑假训练营·两位数乘两位数和小数的初步认识
一张卡片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两位数
《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