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素洁
(南京培源环境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1500)
工业园区在发展进程中不断完善,成为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过度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生态效益的现象,为此要重点关注和加强工业园区企业环境保护管理,转变高能耗、高污染、高资源消耗的模式,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资源循环利用的道路。
工业园区在发展进程中认真执行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坚持以“生态立区、环保优先”的核心理念,严格环境准入,加强园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当地生态建设现代化和产业发展现代化,使之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引擎,也使园区环境质量状况持续好转,水体质量和环境空气质量持续向好。然而,在实践中尚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在长期以来的经济至上的发展理念束缚下,传统的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观念难以在短期内转变,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尚未融入到工业园区发展和企业规划之中,没有承担起应尽的环保责任。加之存在一定程度的地方环境保护主义,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存在降低准入门槛的现象,没有真正落实环保相关部门对企业的监督责任。
工业园区环境保护缺乏科学整体的规划,经济发展、土地利用、环境评价等规划之间缺乏统一协调和统筹,导致部分企业项目定位和布局不够合理,增大了环境保护的风险和隐患,给工业园区企业的日常环境保护监管带来较大的难度。同时,各部门的系统整合不够到位,资源共享和链接明显不足,各部门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业务协同程度较低,无法实现工业园区环境保护的精准调度和管控。
工业园区企业环境保护的“一岗双责”责任制落实不到位,在多数人的观念中认为环境保护是环保部门的事,其他部门的环保职责划分不够清晰,导致存在普通的职能交叉或空缺的现象,缺乏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系统研究和思考,对深层次的环境保护问题研究不够深入,尚未形成齐抓共治的合力。同时,工业园区环境保护专业执法人员的数量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园区环境管理机构不够完善,缺乏先进的环境监管机制,无法有力履行环保监管职责。
工业园区的部分企业主要负责人不重视环境保护,错误地认为抓环境保护会影响自身的经济发展,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对立,在企业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后期管理方面较为薄弱,突出了企业环境保护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同时,企业环境保护配套制度体系不够完善,环境执法力度不足,没有形成系统的检测、考核和监督制度,对于环境保护的管理能力和水平相对滞后,大多关注环境保护末端治理,而对于企业环境保护的前期预防和有效控制存在缺失[1]。
工业园区的民众缺乏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没有形成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的观念,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较为薄弱,公众参与工业园区环境保护管理的积极主动性没有充分发挥,导致工业园区生态文化涵养不足的问题。同时,很多人缺乏生态环保知识和能力,无法有效地参与到生态保护维权活动中来。
2.1.1 加强工业园区环境保护组织领导
要成立工业园区生态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做好工业园区环境保护工作的总体部署和系统规划,全面加强工业园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以工业园区特色产业集群为核心,结合工业园区现有的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进行科学规划和集约发展,实现工业园区产业、城市、生态的合理布局,明确工业园区企业的环保准入条件及类型,坚决杜绝高能耗、污染大的企业进入工业园区,注重工业园区的产业耦合度和互补性,推进园区产业集群的优化发展,深耕产业链的同时做好新、改、扩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同时,还要加强对工业园区环保工作的督查和考核,完善工业园区环境保护工作督查和考核制度,定期做好工业园区的环保督导和检查工作,适当加大督查督办的力度,并将环境保护作为工业园区考核的重要指标,对于环保工作中责任不落实的人员要坚决严厉问责。另外,还要完善环境保护离任审计制度,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督促相关部门切实做到生态环保管理工作。
2.1.2 提高工业园区环境保护水平
要加大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管理和监督,强化无组织排放的管理与控制,还要注重工业园区水环境的保护管理,要突出科学治污的理念和要求,切实做好河道配套雨污管网建设、水草栽植、河道清淤除障、生态补水等工作。加强污染物减排监管,提高污水的采集率和处理率。并要加强土壤环境保护工作,推行退耕还林、陡坡地生态治理、乡土速生林培育[2]。
2.1.3 加强园区环保队伍建设
要提高工业园区环保能力和水平,将工业园区环境执法人员纳入省市环境监察队伍进行管理,全面推进“智慧环保”建设,在园区环境保护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的依托下,加强业务信息采集、处理和共享,做到工业园区环保监管、预测、预警、评估、应急决策和处置管理。并形成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体系,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监管,不断完善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强化风险源的全过程管理。
2.2.1 落实企业内部环保责任
企业是履行环境保护责任的主体,保护生态环境是企业责无旁贷的重要职责,要落实环境保护“一岗双责”责任制,注重企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融合,避免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对环境造成污染或生态破坏的现象。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保“三同时”制度,加强企业“三废”治理和日常污染管理,做好企业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和处置,开展企业环境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确保企业环境安全。
2.2.2 推进企业数字环保建设
要将数字化、信息化引入到企业环境保护管理工作中,以环保综合地理信息系统、3S系统为支撑和依托,采集汇总企业原辅料、废气、废水排放量及排放浓度的监测,进行数据整合分析和处理,提高企业环保管理和决策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精准化水平。
2.2.3 推广企业清洁生产
要关注企业源头治理和工艺改进,通过企业技术改造减少“三废”的生成。并倡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深入开展节水型园区和节水型企业建设,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2.2.4 构建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
要加快园区企业循环化技术改造,形成“回收-再利用-再生产”的物质循环链,优化配置并利用企业物料及废物,搭建由源头到终端的生活垃圾分类采集、输送和处置网络,完善园区内的循环经济体系[3]。
要建立大气、水、固废污染环境信息公开平台,完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管理的激励机制,调动公众参与园区环境监督和管理的积极性,营造公众共同参与园区环保的氛围。
总之,要重点关注工业园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完善工业园区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从源头上做好企业环境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加强环保信息共享和交流,在发展工业园区产业链的同时,改善和优化园区生态环境,实现工业园区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促进工业园区经济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