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博, 陈明真, 庄乾坤
(石家庄铁道大学 学生处,河北 石家庄 050043)
智慧就业研究自首届“智慧就业创业”论坛开始逐渐深入,特别是近年来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发挥智慧就业优势以推进高校大学生就业显得更加必要。目前学界对智慧就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运用问卷调查方法发现当前高校就业服务体系的不足,论证建立智慧就业服务体系的必要性[1]。另一方面,提出智慧就业服务体系构建路径,例如:刘海滨2018年提出,应树立学生中心观念,以学生需求为标准,建立专业化学习型团队,开展智慧就业服务[2];陈荣桂2019年提出,依托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和新媒体平台打造就业服务综合体系;李亚员2020年提出,探索构建精智就业模式[3]。也有一些学者提出在生态理论的框架下构建智慧就业服务体系,例如:以高校为主导打造“内合外联”的创业教育模型[4],构建“大学—政府—企业”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网等[5]。这些研究关注到了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生态属性,引入了生态学观念,初步构建了生态模型,但主要聚焦大学生创业问题,对于正在蓬勃发展的智慧就业服务体系少有探讨。因此,基于高校智慧就业服务现状调查,结合生态学理论,构建以智慧就业为基础的高校智慧就业生态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模型,从而为高校智慧就业发展提供参考显得尤为必要。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9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加强部省校三级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毕业生求职和用人单位需求数据库,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供需智能匹配,为毕业生精准推送政策、岗位和指导。”各高校着力推进智慧就业平台建设,本科院校普遍建立起了相关平台,并依托平台开展大学生智慧就业服务。本文通过访问国内100所高校的智慧就业平台,对每个平台的所有功能进行分析归类并登记,总结归纳出3种典型智慧就业平台模式。
管理型智慧就业是指应用互联网技术手段,建立网上就业平台,主要功能是为学生提供线上办理就业手续的服务,主要用于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事务管理和服务,提高线上办理就业手续的效率。但由于其服务模式相对单一,就业服务范围过窄,服务内容有限,学生就业的大部分环节仅能通过线下进行,不能完全满足大学生就业和用人单位招聘的需求。
相比其他两种类型的智慧就业而言,管理型智慧就业功能只体现在方便管理方面,如S大学建立的就业信息平台,其就业模块大致分为招聘信息和就业服务两方面:
(1)招聘信息方面。智慧就业平台上的信息主要以发布线下校园招聘资讯为主,如相关招聘单位的基本信息、招聘的时间地点、所需毕业生的专业、人数和其他条件等。以方便具有相关意向的毕业生进行了解和咨询。
(2)就业服务方面。平台的就业服务主要分为就业须知和就业政策两个模块。就业须知模块主要提供了毕业生签约须知等操作流程问题;就业政策模块的主要功能仅以就业事务办理为主,例如网上签约,网上统计就业信息、办理就业手续等。平台就业服务方面体现了管理型智慧就业方面管理的功能,但学生个性化就业信息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信息型智慧就业是指借助大数据和云计算等高新技术,在管理型智慧就业的条件基础上增添了信息汇集、筛选功能的就业服务模式。此类智慧就业模式在功能上突破了管理型单一化的信息发布和手续办理功能,增添了云信息抓取、筛选和发布等功能,能够为大学生求职带来信息方面的服务。相比管理型智慧就业,其就业形式已逐渐从“传统形式”转变成“数据就业”,如D大学设立的就业信息平台,充分利用了数据挖掘引擎,再通过就业信息平台的相关人员对网站招聘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遴选,汇总对其高校毕业生有效的就业信息,最后在此平台上进行公布。高校毕业生可凭借此功能查询更多相关单位的招聘资讯。另外,信息型智慧就业平台使高校就业形式不再局限于线下校园招聘,开发了空中宣讲会、线上简历投递,以及线上信息咨询等功能模块。总而言之,在此类智慧就业平台中,毕业生可以接收到现场校园招聘会公告;搜索平台所抓取到的其他招聘信息;通过平台向招聘单位定向投递简历,并接受面试通知;参加线上宣讲会;与用人单位的招聘人员进行线上沟通和交流等。
可见,信息服务是信息型智慧就业平台的核心功能,但就我们访问的此类平台来看,目前还存在招聘信息抓取不全面,线上简历投递和咨询功能不完善,信息搜索筛选功能过于简单化等局限。
综合型智慧就业是指高校借助智慧平台,在信息型智慧就业模式基础上开发了就业指导、就业帮扶、职业测试等多样就业服务功能的智慧就业服务模式。此类智慧就业平台具有一定的外部资源整合能力,结合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设立专业化就业指导团队,推进“精准就业”,把就业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每个资源要素都整合起来,由部分结合整体,实现从就业工具平台到智慧决策平台的转型。如B大学创立的就业指导中心,把就业平台划分成两个用户端,分别为学生端和招聘单位端:
(1)学生端。学生端就业信息平台主要分为招聘信息、手续办理、政策导航、就业管理与教育指导5个模块。招聘信息模块公布信息的方式主要按招聘单位进行划分,详细信息分为需求岗位和需求专业;手续办理模块主要公布办理流程和办理须知;政策导航以公布地方或学校出台的相关就业政策为主;就业管理主要提供了毕业生需办理事项清单和相关表格形式;教育指导模块设立线上就业测评功能,同时有专门就业指导老师进行线上指导等功能,使毕业生能够精准、高质量地就业。
(2)招聘单位端。招聘单位端模式主要分为发布信息、招聘指南以及应届毕业生信息检索等模块。发布信息模块为招聘宣传工作提供了方便,招聘指南同样使招聘单位了解本院校的相关政策,推动了招聘工作的开展,应届毕业生信息检索模块不仅为招聘单位提供了海量信息,还能有效减少与高校的重复沟通,提高效率。总体来说,综合性智慧就业更能有效地提高用人单位招聘效率,满足学生精准就业的需求。
针对3种典型类型,对所选取的100个高校智慧就业平台样本逐一进行分类,并在每一类型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一两所高校,与平台相关负责人取得联系并进行电话访谈。通过对比分析各个高校平台建设情况和访谈内容,总结得出当前我国高校智慧就业服务的特点和局限。
根据所调查的100个高校智慧就业平台在3种典型类型中的分布情况发现,在管理型、信息型以及综合型三类智慧就业服务模式中,应用综合型智慧就业服务模式的高校占比最小,为11%,应用管理型智慧就业服务模式的高校占比最大,为62%。应用综合型智慧就业服务的高校已经能够提供功能相对齐全的智慧就业服务,应用管理型智慧就业服务的高校还停留在就业手续网上办理和招聘信息网上发布阶段,这部分高校所建立的网上就业平台虽然也叫做智慧就业平台,但所提供的服务远远没有达到智慧水平。并且应用综合型智慧就业服务的高校仅占极小部分,大部分高校仅用智慧就业平台进行必要的手续办理。可见,目前我国各高校间的智慧就业服务水平差异较大,智慧就业服务高校间发展失衡。
智慧就业服务高校间发展失衡的主要原因,其一,高校建立就业服务平台时期不同,系统使用时间长短不一,大部分高校智慧平台使用期限过长,技术水平没有持续更新导致原始平台老化,满足不了目前高校所提倡的智慧就业信息化、精准化的目标。其二,虽然当前支撑智慧就业的技术相对成熟,但我国大部分高校在智慧就业服务方面理念滞后,思路僵化,新技术引进力度不够,需提高高校的资源整合和服务创新能力,发展并且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在对所调查的100个高校智慧就业平台进行功能测试的过程中发现,所有高校智慧就业平台都存在服务条块化现象。所谓服务条块化,是指智慧就业服务系统中信息发布,网上办事,就业指导等功能相对独立,各成体系。学生在使用平台的过程中,各个功能无法相关联。例如,就业指导功能无法与就业信息推送相关联,平台不能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信息和职业能力测试结果推送相关招聘信息,从而也就无法达到精准信息推送,提高学生就业信息获取效率的效果。相反,电子商务平台的关联推送和智慧分析功能发展和应用较为完善,但相关技术并没有应用到高校智慧就业平台的建设当中。因此,我国高校智慧就业服务缺乏新技术的引进和相关的连接枢纽建立,没有专业的生态链将各类信息元素组合起来,也缺少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联结机制。高校智慧就业生态系统的建立没有完善,进而高校仍需对智慧就业生态系统的每一个模块、枢纽和生态链进行动态调节,不断完善智慧就业生态系统[6]。
目前高校智慧就业系统存在参与主体相对单一的问题。智慧就业参与主体单一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1)高校方面。高校是参与智慧就业的主体,其运用智慧就业服务平台的主要方式为:在就业平台上进行实时信息发布和招聘信息管理,为学生提供就业服务并且定期对系统进行维护[7]。
(2)学生方面。虽然高校学生是平台的另一主要使用者,但由于部分高校智慧就业服务平台不够贴合学生的具体需求,没有对学生个性化需求进行考量,提供给学生的招聘信息量较少。因此学生应用智慧就业服务平台频率较小,使得学生的参与度、应用度较差[8]。
(3)市场方面。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智慧就业服务平台都自成体系,独立运营,没有整合高校外市场信息资源的功能,即没有与外界信息进行交换的枢纽,无法在校园智慧就业服务平台上共享外界发布的招聘信息。总体来说,高校智慧就业服务平台主要存在外部资源连接不够,内部资源整合不足等问题,使得智慧就业参与主体相对单一[9]。
用生态系统概念来诠释高校智慧就业,理论依据来自教育生态学思想和生态系统理论。教育生态学概念最早由劳伦斯·A·克雷明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提出,经过后续系列完善,最终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教育生态学理论。克雷明在分析和解释教育的过程中,运用了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他认为,实施教育的机构具有复杂性,家庭、学校、博物馆、政府宣传、同辈交流甚至个体本身等共同构成了实施教育的机构,并且他们之间相互关联和影响,在特定历史环境的影响下构成了相对稳定的教育结构,而这种教育结构会随着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改变。受教育个体在特定的教育结构中,与诸多教育因子发生作用,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教育因子的影响获得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改变。因此,教育生态学把教育视为一个有机的系统,其中的各个因子是联系的、动态的、相互平衡的[10]。
高校大学生就业不仅涉及高校一方,还包括政府、社会企业、学生群体等多个参与主体。其本身是教育问题,但更是一个超出高校范围的庞大系统。为了更清晰地探讨智慧就业的内部结构和因素间的相互关系,还需在教育生态思想的基础上引入生态系统理论的具体内容,以构建智慧就业生态系统的系统结构。生态系统概念从生物学发展而来,强调在一定空间内的生物与环境等非生物因素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生态系统内部由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各个成分组成,他们相互联系而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同时,在系统中通过一定的转化机制,实现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在此基础上使整个系统动态地运转起来,以发挥一定的功能。生态系统理论自诞生以来就不断被发展和完善,逐渐从生物学领域延伸到了社会、政治、教育等各个领域[11]。
智慧就业是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和互联网等技术以智慧化手段推进高校就业工作的一种方式,在推进智慧化就业的过程中涉及政府、高校、生产企业以及学生个体等多个主体,另外,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推进还受到社会文化氛围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为了理顺各个主体的关系,搭建各个因素之间的联系通道,让智慧就业系统能够在自平衡的情况下良性运转,引入智慧就业生态系统概念就显得十分必要。智慧就业生态系统就是以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组建相关要素,搭建相互关系,设置调节机制,以达到高校智慧就业开放性、互动性、自生性和实效性目的。
智慧就业生态系统由三类要素组成,第一,以支持政策和第三方科技企业为依托的外部信息和技术资源,称为能量要素;第二,以高校为主导的整合性就业服务,称为生产要素;第三,以待就业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为中心的就业体系为消费要素。正如克雷明所认为,从生态学的角度研究教育等社会问题,核心是将教育中各个因素视为有机的动态平衡系统,是一种生态观的体现。为了生动展现智慧就业生态系统各因素间的关系,本文运用了生态学的概念名词,但其内涵并不与生态学完全嵌套一致,是具有其本身独特性的系统[11]。
1.能量要素
智慧就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要素是指能够为高校推进智慧就业,提升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外部支持条件。智慧就业生态系统其核心是“智慧”,目的是就业,中间涉及诸多因素,他们相互联系和影响。仅依靠高校自身的力量难以真正实现智慧就业,要让智慧就业生态系统启动和运转,首先需要借助外部力量支持,其中包括技术能量和政策能量。智慧就业是“互联网+就业”,需要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匹配等技术[12]。而此类技术在电子商务等领域已经运用成熟,是高校推进智慧就业的重要技术能量来源。高校大学生智慧就业与智慧购物相比缺少强有力的利益驱动,要将智能技术引入,需要一定的政策能量加以推动和引导,将两者统一到一个系统内。
2.生产要素
高校是实现大学生智慧就业最关键的因素,用人市场开发、政策建议、外部技术资源吸收等,均需要高校进行有效整合后才能应用于智慧就业,因此称之为生产要素。高校作为生产要素,内部必须具备能够将智慧就业付诸实践的人、财、物等微观要素。专门的管理团队是生产要素发挥作用的基础,高校需要整合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师资队伍,通过研究、走访、购买等手段专门负责吸纳和整合外部力量,以构建和启动高校的智慧就业生态系统。完善的智慧就业网络平台是高校作为生产要素,把外部能量要素传递给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最主要介质。高校需要通过平台搭建和技术购买等手段不断完善智慧就业平台。
3.消费要素
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智慧就业生态系统中是主要的需求方,将二者统一为消费要素。在系统中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并不是简单的存在关系,而需要在高校的作用下,培养合格待就业者,并将与高校人才相匹配的用人单位整合进系统。只有将二者精准匹配,才能构建相对平衡的市场系统。这也体现了智慧就业生态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必要性。
在智慧就业生态系统中,通过高校作用的发挥,整合外部资源,搭建以互联网、大数据为基础的智慧就业平台,同时协调各个因素,使系统中各个相互联系并且相互影响的因素达到动态平衡。其中的作用机制分为以下3种:
1.资源整合机制
开放性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特点,有效的外部资源整合是智慧就业生态系统有效运行的基本保障。高校独立推动智慧就业存在能力局限和资源封闭的弊端,需要将已经在电子商务等领域应用成熟的智能技术和资源整合入智慧就业生态系统中。
2.关联平衡机制
生态系统中保持系统的动态平衡是系统长久有序运行的基本保证,而要达到动态平衡就需要各个要素相互联系,能量和物质能够在要素间流动[13]。因此,在智慧就业生态系统,政府、用人单位、高校、毕业生以及资源市场之间需要搭建联通渠道,让系统中一种要素发生变化时,其他要素能够迅速感知,并作出相应反应进行调节,最终恢复系统的平衡。在这一过程中,智慧就业平台起到重要的媒介作用。智慧就业平台集合了多主体信息,并且通过智慧化技术将信息整理匹配分发给各个用户端,当某一要素发生改变后,其他相关要素可迅速在平台上获得感知,从而相应作出反应,以使系统恢复平衡。
3.高校主导机制
高校是智慧就业生态系统的中枢,是智慧就业平台的主建者,集合了多方要素的信息和资源,需要主动发挥整合作用。首先积极联络和整合外部资源,其次搭建资源汇集智慧平台,让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实现精准匹配。
在自然界中,能量是生态系统存在的根本条件,而外部资源在高校智慧就业生态系统中等同于能量的地位,进而高校创建能量库,将外部资源进行整合供给高校智慧就业平台使用就显得至关重要。外部资源是整个智慧就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高校在建设智慧就业中所需要的全面数据信息,高端技术支持,以及政策性支持等均需要从外部获得,因此整合外部资源和构建能量库对构建高校智慧就业生态系统来说不可或缺。
为了进行外部资源整合,高校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1)通过对往届毕业生就业去向的调查,整理出本校就业市场的数据库,为后续外部资源的整合和就业讯息的收集划分了合适的范围,提高了收集适合本校学生就业招聘讯息的效率。
(2)通过对招聘地区、所需专业和岗位的招聘讯息进行划分,整合出适合不同专业、不同地区同学需求的信息,真正实现高校毕业生个性化精准就业。
(3)通过引入技术相对成熟的外部招聘企业,达到高校智慧就业平台的迅速升级。在此过程中,校外技术企业的资源利用和共享缺乏有效的推动机制。需要政府发挥政策的引导力量,通过专项资金设立,专项业务政策优惠等方法,为高校引入就业智能技术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整合外部资源构建能量库,可以有效规避由于高校缺乏与外界信息进行联系的生态链而导致信息缺失问题,增加了应届生选择招聘单位的机会。
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将外部能量进行吸收同化,供其自身使用,而生产者所吸收的能量就是流入生态系统的全部能量,它维持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信息交互平台对于智慧就业服务平台来说,就等同于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其是外部能量向高校内部转化的枢纽。
为了进行信息交互平台建设,高校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1)建设信息交互平台。构建高校智慧就业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应以高校为主导,通过高校就业平台设置服务功能并且构建合理的转化机制,如可以引用外部讯息数据库,设立相对应的平台模块,使得学生可进行查看并且筛选适合的外部招聘讯息。
(2)高校需要保证信息交互平台的实时性,保障平台体系的良性运行。设置相关管理人员,如发现漏洞或者安全问题,对其进行及时的修复[7]。
建设信息交互平台便于高校根据自身学校特点以及学校实情构建适合的信息模式来进行开发和运营,且模块筛选便于学生查找适合自身需求的招聘信息,满足不同的就业需求。
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加快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作用,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业指导团队可以推动就业信息的传递和满足学生日益个性化、专业化的就业需要,同时成熟完善的就业指导团队能够更好地筛选和对接市场资源,是高校连接学生与市场等其他消费主体的重要渠道。高校智慧就业平台的顺利运行,需要通过就业指导团队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融入、利用智慧就业服务平台,满足自身就业需求,并且积极向智慧就业系统反馈来自学生和市场的动态信息[14]。
为了培养专业的就业指导团队,高校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1)根据自身院校的实际情况,加强相关培训和增加培训的种类,不断提高团队整体专业素质[15]。
(2)丰富就业指导团队人员,体现多元性。就业指导人员除了相关院系辅导员和专业课老师,高校还可以通过邀请往届具有丰富经验的优秀毕业生,对学生进行经验指导和传递[16]。
实现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团队的构建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制定适合的就业指导方案[17],真正实现高校引导学生高质量就业的目标。